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传播手段,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媒体在向人们传递现实社会中的真、善、美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伦理问题.通过对媒体伦理中的知情权与隐私权、媒体信息的真实性与从业人员的人道性、知情权与仁爱以及媒体的公正性等方面的价值分析,从中找出有效解决这些价值冲突的对策,以达到媒体伦理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融入使档案信息用户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媒体可以多方面收集反馈信息,提高现有的档案信息服务的精准度,在数字化过程中积累了信息资源和能力基础,同时融媒体环境使文档管理的内容更加全面、让文档管理方式更加高效、使文档利用更加有效并且拓展了档案资源应用和传播范围,实现档案信...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新媒体环境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虚拟文化环境、跨文化环境和亚文化环境.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繁荣源自于文化自信、文化自知和文化自觉,呈现出现实与虚拟交织、主流与潮流汇聚、感性与理性融合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媒体介入人们的文化生活领域,作为传统纸媒的报纸的生存状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如何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借助多种媒体,实现传统纸媒的更新换代,以迅捷的方式服务广大受众,通过对国内报纸的实地考察,结合大庆纸媒实际,提出新媒体冲击下纸媒自我救赎的多种设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媒体改革使我国媒体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媒体利用信息传播创造了十分可观的利润空间.然而,继传统媒体之后,互联网凭借全媒体、流媒体优势,逐渐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消费习惯,对传统媒体产业经营造成冲击和挑战,市场份额、广告份额全面下降.其实,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遇到了各自的瓶颈,要继续发展就需要对运营模式进行创新、变革.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认知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信息认知方面存在一些困境:新媒体环境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使得信息权威缺失、信息泛娱乐化,大学生面临价值取向的困境;信息的碎片化、利益导向性、信息鸿沟扩大使得信息传播存在困境;虚拟环境中信息传播缺乏道德标准和信息把关,产生信息道德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作为20世纪引领社会产生时代变革的标志性产物,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产生了变化。这种改变既为人们提供多种便利,同时又暗藏着一些隐患。本文分析了网络社会的特殊属性,对网络社会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整理,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并针对其要害提出具体有效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政府运作的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已成为战略性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成为各行业的核心管理领域。茂名电信作为信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跨媒体叙事和媒体互动成为人们进行文学、文化、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新媒体的出现迅速吸引了大众的关注,从书面文本到电子文本直至口头表达,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场域。当赫哲族口头传统——伊玛堪遇到新媒体,其口头的、声音的传播优势以及面对面互动的特点,都在互联网空间找到了适应当下社会文化需要的演述场域。新媒体为伊玛堪演述提供了新空间,也为伊玛堪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马克思主义传播开始进入"E-science"时代。当前不断涌现出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颠覆了大众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而且给人类传播活动及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也给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借助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现代新媒体技术下传播体系的立体构建,将进一步彰显新媒体实践的民族品格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传播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1.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设备网络终端,已成为各种思潮和各种利益诉求的平台,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阵地。手机作为信息传播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方面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重庆市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以及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手机已经渗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学习、娱乐、消费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新时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把手机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阵地,主动占领这一信息传播和理论宣传的阵地,运用手机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文化传导的新的思想阵地。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也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信息网络化为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更加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在网络时代要有新作为,就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地求新、求变,以不辜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信息权力:形塑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新媒体的广泛开发,无孔不入的信息成为社会权力的重要来源,信息权力成为形塑社会秩序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权力,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交往方式,信息权力统治世界的合法硅正在逐步确立.  相似文献   

14.
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兴角力场,移动舆论场在改变高校师生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对新时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占领意识形态高地,高校必须科学认识移动舆论场的内涵,积极研究和判断形势,利用好移动舆论场的情境创设、具象传播、动态调节、隐性型塑、社交渗透等方面优势,通过思维转变、话语转型和载体融合,切实增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张锐  李颖  夏鑫 《云梦学刊》2013,34(2):128-130
"红色经典"作为受众最广的艺术形式,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以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和沟通方便快捷的优势,深刻改变着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意识、语言和日常行为方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探索新媒体平台下开展"红色经典"传播与教育,并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体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和关注,正日益成为青年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新平台。新媒体正在通过其建立的虚拟空间日益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关注新媒体的影响,主动研究、积极利用新媒体,抢占新媒体阵地,使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不断开拓育人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7.
刘乃歌 《理论界》2012,(12):115-116
科技的进步、媒介的空前繁荣,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这种的传播方式将艺术带入数字化时代,从而形成新兴的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日益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和时代特征的新的艺术形式,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多媒融合性、交互性叙事、数字化交往机制及艺术文本的非物质性。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网络使信息交流快速、方便、形态多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的发展,促使网络问政的产生和方式的丰富,政务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新媒介也应运而生。它以前所未有的优势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新平台,让公众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为问政开创了新的途径,让"民"与"官"的沟通与互动渠道更畅通;与此,政务微信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准确性,能有效缓解网络负面舆论的影响;它可以承载多种信息,传递内容丰富,成为传播通道的新桥梁。政务微信毕竟刚刚兴起不久,仍存在对其重视力度不够、定位不准、管理制度不成熟及缺乏有效的技术开发和团队支持等问题。为了让政务微信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更大,政务微信需要从发展战略、领导层次、内容与定位、条件保障、管理运营等角度,进行提升和改善,使政务微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借助计算机科学的大力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媒体的形态以网络媒体为主。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的分布式特性、交互性、信息海量化等,对受众在使用过程中,使其心智发展变革,而变革的主要方面是通过自我意识、群体心理以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体现。变革后的受众在生活世界中,形成了网络化分布式的心智模式。对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拥有了新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化媒体生活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为帮助新生较快地适应及规划大学生活,需积极探索适合民办高校特色的新生入学教育路径。学习国内外高校经验,传承传统教育载体,创新新媒体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人本化、生活化和校本化三位一体的民办高校特色的新生入学教育新模式,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