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具体论述了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所表现出的对人道主义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双重困惑,并分析这种双重困惑如何使悲剧的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莎士比亚的双重困惑与悲剧主题相互印证、相辅相成,使《李尔王》成为一部具有永久魅力的经典悲剧。  相似文献   

2.
具体论述了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所表现出的对人道主义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双重困惑,并分析这种双重困惑如何使悲剧的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莎士比亚的双重困惑与悲剧主题相互印证、相辅相成,使《李尔王》成为一部具有永久魅力的经典悲剧。  相似文献   

3.
《奥瑟罗》二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奥瑟罗为什么要扼死苔丝狄蒙娜?伊阿古为什么要陷害奥瑟罗?这是关乎对全剧评价的关键问题。本文就此二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从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对于《奥瑟罗》评论的主流看 ,伊阿古当然是剧中的反角 ,因为他被认为是造成悲剧的元凶 ,同时他还象疯狗似的作恶 ,几乎害到所有的剧中人。奥瑟罗则被看成富有崇高思想、具有巨人精神的英雄形象。到底谁是真正的反角 ,澄清这一问题 ,对于准确理解莎翁的创作意图 ,正确评价这部戏对于观众、读者乃至社会的作用 ,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揭示了奥瑟罗不可避免的悲剧不仅归咎于本人,还应归咎于剧中其他人物。尽管种族偏见和社会习俗加速了它的发生,但剧中人物的性情影响着其言行,是推动灾难发生与发展从而导致奥瑟罗和苔丝德梦娜脆弱爱情毁灭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使用了双情节的发展形式,这种多层次、多线索展开情节的艺术手法,使剧情更加紧张生动,扣人心弦,同时情节的多样化增加了该剧的悲剧色彩和感染力。剧中两条平行线索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对表达主题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量自然情节的使用拓宽了文本的视域,使悲剧主题更具普遍性。本文旨在探讨这种独特的情节结构,...  相似文献   

7.
2008年第1期<歌剧>刊登了李莉的<<奥瑟罗>--爱与嫉妒的悲剧>一文,该文主要介绍了威尔第歌剧<奥瑟罗>首演盛况,剧作家博衣托和出版商朱利奥·李科迪对该剧的大力支持以及该剧征服观众的"戏剧张力"等,其中还夹叙议地穿插了保罗·亨利·朗格及勋伯格对该剧的评价,该剧诞生的背景乃至威尔第和瓦格纳之间的纠葛等.  相似文献   

8.
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诗学》中有关戏剧情节的论述,分析了莎士比亚著名悲剧《李尔王》中双情节结构对《诗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所产生的独特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在其伟大的悲剧《麦克白》中通过其主人公的语言与行为揭示了宇宙观对人类命运产生的巨大影响。他试图将麦克白个人的悲剧命运与整个自然界的原动力和结构联系在一起。时间是莎士比亚悲剧世界中的统治力量。任何企图破坏时间稳定性和打破社会秩序的尝试,都只能带来混乱与分裂,时间本身是正义斗争的最后主宰者。  相似文献   

10.
《奥瑟罗》中展现的异族爱情悲剧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危机。作为黑皮肤的"异邦人",奥瑟罗始终无法突破种族的偏见和障碍。威尼斯排斥以奥瑟罗为代表的异族精英的融入,这种固步自封的态度势必会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将领是军队的核心和灵魂,然而,奥瑟罗、凯西奥和伊阿古的身上都有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们在军队中的身份和地位预示了威尼斯的危机;文艺复兴时期,社会道德秩序随着封建神学权威的解体而受到挑战。伊阿古的信仰缺失是现代人幻灭感的体现,信仰的匮乏导致行为的放纵。在传统被打破的境遇下,唯有回归道德,重拾秩序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现代认知理论,对莎士比亚悲剧作品《奥瑟罗》的三位主要施喻者(苔丝狄蒙娜、伊阿古和奥瑟罗)在隐喻过程中构建的源领域和目标领域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讨各施喻者的认知特点及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把握隐喻在塑造悲剧人物内心世界、构建悲剧冲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奥瑟罗》悲剧性质,国内以往意见大都认为是“一出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悲剧”。其实奥瑟罗性格中的真诚、坦荡等成分,不仅可以是人文主义理想人格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上古英雄性格,基督教圣徒精神中的规定成分,不可据此轻下定论。人文主义者普遍把“理性”视为人的最高品质;当然也应该是人文主义理想人物的核心精神。莎翁在另一出悲剧《哈姆雷特》中,通过王子之口特意赞美人“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止!在行为上多么象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  相似文献   

13.
越剧莎士比亚《马龙将军》实现了越剧与莎剧之间的互文性。这种互文性和改写表现在莎剧《麦克白》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主题在得到表现的基础上,实现了形式的替换与重构。从而将现代意识灌注于越剧《马龙将军》之中,在"情与理"戏剧观念的转换与音舞对叙事的改写中,形成了内容与形式、演出方式、戏剧观念等新的对话与互文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以其精湛的语言艺术令人叹服,每一部悲剧塑造的典型人物性格又是那样丰满,不论是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瑟罗都同样振荡着读者的胸臆。但如果从戏剧结构的完美、艺术性的完美、恋爱和婚姻上最能体现迎接新时代来到的人物精神面貌而言,我们免不了要谈到《奥瑟罗》。 在《奥瑟罗》这部戏中,人物性格在作品中得到了应有的反映,而那些人物性格又以  相似文献   

15.
16.
这个问题似乎提得古怪,《奥瑟罗》的主人公除了奥瑟罗,还能是谁呢? 然而,当你掩卷思索莎翁这部著名悲剧里每个人物各于戏中所起的作用、对剧情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时,似乎的确感到真的存在一个远比奥瑟罗重要的角色,这就是奸险狡诈的伊阿古。他飘忽的行踪贯穿始终,险恶的阴影笼罩全剧;他的地位十分突出,作用举足轻重。没有他,戏剧矛盾既不能产生,更无法展开;有了他,各样冲突才得宛然成结、跌宕起伏。他牵连着所有主要人物,与引起转机的细节均有瓜葛;他实际上左右了剧情,差不多成了全剧的中心和构成《奥瑟罗》戏剧要素的灵魂。我们看到,在整个这出戏中,所有粉墨登场者似乎都受着伊阿古的操纵与制约。尤其从第二幕,他更是大显神通了:凯西奥酒醉失职,是因为他的劝饮和暗中布置;主帅解卸副将军衔,是因为他汇报肇事情况时颠倒黑白、加油添醋;凯西奥向苔丝狄蒙娜求  相似文献   

17.
《奥瑟罗》的权力关系分析指出:奥瑟罗与苔丝狄蒙娜爱情的悲剧结局是各种权利关系相互斗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至少有5部作品涉及了非洲人形象书写,但以《奥瑟罗》中的奥瑟罗形象最为成功。莎翁在这部作品中,刻意将既值得颂扬又应该批判的奥瑟罗形象纳入剧本并对其进行艺术处理,莎翁种族观的两重性在这个"他者"形象上显露无遗。莎翁通过歌颂奥瑟罗英雄形象,试图扭转17世纪英国人对非洲人的偏见和种族歧视,在彰显其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同时,还刻画了奥瑟罗在寻求白人主流文化认同之旅中的兴奋与彷徨,作者潜意识里欧洲白人的种族优越感流露在剧本字里行间之中。  相似文献   

19.
自约瑟夫.弗兰克等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后半叶提出叙事空间理论以来,空间批评日益成为有效解读文学经典的一种新视角、新范式。莎剧《麦克白》中精心设置的战场、荒原与城邦三大原型叙事空间,不仅有效地帮助读者跨越主体局限直接体验故事发生的动乱恐怖的历史语境,而且通过空间的再生和转换,深化了英雄麦克白如何因权力意志而弑杀君王,最终落得众叛亲离、名裂身亡的悲剧主题,反映了莎士比亚对英国文艺复兴后期重建道德、信仰与人情的深切渴盼。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性的不懈探索者和真实再现现实生活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其伟大悲剧<李尔王>中,在整个文艺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昭示天下的人文关怀主题反映了他对伊丽莎白这个英国文艺复兴高潮时期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深刻表达了他对当时人们精神世界和人性本质的困惑.文章通过对<李尔王>一剧的重新解读和分析,指出该剧人文关怀主题的两个侧面分别是异化的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人道主义,它们是莎士比亚对于人性本质的戏剧化的哲学沉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