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老牌高校毕业生相比,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明显处于竞争劣势,但是其在地缘文化、就业待遇心理价位、本地就业心理认同等方面却具有先天优势.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应将就业地域主要定位在学校所在地区,以面向基层、中小企业或自主创业为主要就业渠道,以我国中西部地区为主要就业方向,找寻合适自己的就业出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民工在城市中获得就业服务对于其实现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他们在城市中较少获得就业服务.文章指出构建以城市社区为平台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需要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政策,厘清政府、非营利组织、农民工等与城市社区的关系,并提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群体的就业中存在歧视现象,经济学和社会学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野分析这种歧视现象,然而对于就业歧视存在的"合理性Y9、界定的标准以及治理路径,两种学科视野都面临现实的困惑.在学科共融与跨学科的视野探索其机理,是经济学与社会学治理就业歧视路径的共同诉求.  相似文献   

4.
甘肃女性就业关键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省女性的就业状况与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年龄、受教育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描述其相关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甘肃省女性就业状况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完善非正规就业"上海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远 《社会科学》2008,(1):119-124
1996年上海市从国际劳工组织引入"非正规就业"概念,通过政府的扶持和带动,建设"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形成了非正规就业的"上海模式",其核心特征是政府主导和政府运作.这一模式在具体运行中发挥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改革和完善"上海模式"的建议包括:扩大对各类非正规就业管理的覆盖面;加强对各种非正规就业管理的规范性;推动非正规就业的创业孵化作用、向中小型企业转制;加强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对非正规就业发展的调节与管理作用.  相似文献   

6.
"云就业"模式的发展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互联网平台结合,为高校就业指导者的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从"云就业"模式的"云指导""云服务""云管理"功能出发,结合其满足对成就的需要和提升职业胜任力的依据,探究"云就业"模式在高校的应用,并为高校管理者提出加强就业信息推送、完善线上就业服务、及时追踪就业动态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就业援助和激励是政府对弱势群体就业实行专项援助和激发鼓励的社会政策或制度安排.促进有劳动能力的穷人就业历来是贫困救助的基本方案;引入和推进工作福利制是当代贫困救助制度体系改革的重点.在我国现行的贫困救助制度体系中,因就业激励和援助制度缺失,有劳动能力者依靠生活救助的现象突出.面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建立生存保障与就业激励有效衔接机制,为其劳动就业给予必要的手段、机会和能力性援助,应是我国贫困救助制度优化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作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其稳定性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文以人才嫁接视角,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和人才嫁接模式研究入手,通过调查分析其内涵和特点,剖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改善机制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代际分流:当前农民工就业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农民工呈现出不同的就业取向,特别是两代农民工间的代际差异与代际转移现象共存.本文在分析两代农民工代际差异与代际转移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民工就业的代际分流机制,其主要包括回流、截流和畅流机制,这三种机制是解决当前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歧视即大学生就业群体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遭遇用人单位的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其主要类型可归纳为制度性就业歧视和非制度性就业歧视两类.大学生就业歧视所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是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无法有效保障,因此,当务之急是要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层面入手,反思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存在的制度性成因,通过重构反就业歧视立法体系、强化反就业歧视执法机制、健全反就业歧视司法体制等法律路径,构筑起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歧视抑制机制,为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权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1.
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责,探讨如何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的制度、体系和条件建设,在就业工作运行机制上提出加强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网络、就业服务网络的"一课两网"建设.形成人才培养与强化服务的结合,增强大学生职业素质,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提高就业工作的质量与成效.  相似文献   

12.
欧盟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环境的变化已经不再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对就业产生了抑制,具体表现在制约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与新的就业模式不相匹配和高福利打击了劳动积极性.欧盟采取了协调各国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失业救济金改革和加强教育培训等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经验对中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汤红娟 《天府新论》2008,(6):157-160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外语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减弱,就业压力增加.其原因主要在于: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上存在缺陷;外语教育忽视学生多元化就业的需求;教学目的没有反映社会与市场对综合外语能力的需求.实施中国特色外语通识教育,提高外语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方法是: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在教学模式与内容上进行改革;在外语教材使用上要挑选知识性强的教材.在教学中应加大文化背景知识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意味着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农业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变以及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农民大量、集中地从农业转移出来,给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失地农妇"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遭遇更大的就业困境.虽然在土地征用和补偿安置的政策安排及政策执行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性别歧视,但是,与男性农民相比,农村妇女在接受教育与技能培训方面更处于弱势,也正是因此,她们求职的成功率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参与感也比较弱,自主创业比例很低,在征地后她们的就业更加困难.我们应该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为她们提供接受再教育与培训机会,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就业歧视界定模式之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歧视的本质特征是没有正当理由的差别对待,禁止就业歧视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平等就业权并实现社会正义.就业歧视的界定绝非一个抽象或均衡的问题,而是一个与各个国家的未来紧密勾联的具体问题.我国就业歧视界定模式应当符合市场化就业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用工自主权与平等就业权这对"轴心"权利的相互关系,依法划清用工自主权与平等就业权的界限.同时,我国就业歧视的界定应包括如下因子:歧视原因、歧视行为、歧视类型、歧视领域、歧视后果和歧视例外等.  相似文献   

16.
试析欧盟的反社会排斥政策:缘起、措施与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排斥理论关注社会成员被排斥在社会参与和融合之外.反社会排斥是欧盟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是欧盟应对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挑战、深化欧洲一体化、加强欧洲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方式.由于欧盟对社会排斥的理解限定在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领域,其反社会排斥政策内容主要是将劳动者吸纳进劳动力市场,扩大就业.其政策则建立在跨政府的基础上,欧盟以"开放式协商方式"形成政策目标和标准,监测和推进成员国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农民就业与农村社会稳定的正相关是由农民就业的功能所决定.在我国现实中,农民就业的功能突出表现为保障功能、激励功能、分流功能和协作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都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稳定.为更好地体现农民就业与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的正相关,必须强化农民就业的保障功能、激励功能、分流功能和协作功能.  相似文献   

18.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在地理位置和内外环境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城镇化发展和非农就业担负着维护边疆安全稳定、促进民族地区团结和增加边疆民众收入的多重使命.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通过Eview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向量自回归WAR)模型,分析了城镇化发展与非农就业的关系.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广西非农就业的增加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广西的城镇化发展在短期和长期对非农就业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应通过扩大非农就业来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正面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就业再就业压力非常集中.目前,就业市场上的产业结构矛盾已经传导到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改变,发展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感逐步形成.但社会遗留观念和机制仍存在.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就业需求是否适应?怎样衔接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需求成了一个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与社会需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旅游是具有高就业弹性的产业,它对劳动力具有极强的吸纳能力.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无论在资源、市场还是在政策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本文通过我国东西部地区旅游就业效应的对比发现,虽然西部地区旅游就业弹性大大高于东部,但其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却与东部地区相当,甚至有低于东部的态势.这与西部地区的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完全不相匹配.因此,如何将西部地区旅游业的比较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旅游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今后西部地区旅游就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