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健 《社区》2009,(14)
近年来,消费者维权案件呈上升趋势。但是,"维权热"也催生了"职业打假人"这种新的行业,甚至出现了黄静向华硕索赔500万美元的天价索赔。人们不禁要问,知假买假、天价索赔等行为到底是"过度维权",还是已经触犯了法律?对此,法官、学者、律师、消协工作人员都认为,"过度维权"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现阶段存在此现象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欺诈行为双倍赔偿原则,有力地打击了不法经营者的假冒伪劣行为,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然而,"知假买假、打假索赔"的行为也遇到了法律的雷区,"知假买假"行为的法律性质的界定,需要从民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不同角度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3.
维权过度本质上是一种认识错误,维权过度对超过索赔限度存在疏忽大意的过错心理。维权过度因为是疏忽大意的过错心理,而过失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所以,维权过度不能构成犯罪。设套约谈消费者涉嫌诬告陷害罪,为虎作伥的公职人员涉嫌徇私枉法罪。对从事生产销售的商家实行社会监督、打假维权具有法律依据,应当褒奖和支持他们的为民请命,而不应妖魔化其促进社会公益的见义勇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消费者一改往日的弱者形象,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但维权行为中不乏以威胁商家为手段求取高额赔偿,这与刑法中敲诈勒索罪的行为构成在一定范围内重合。而消费者维权行为是民事维权中私力救济的一种方式,界限不清往往会造成司法混乱。要依法将这类边缘案件定性,不仅需准确分类消费者过度维权行为,借鉴国内外相关法律和理论,还应从刑法法理的角度讨论行为认定问题并从根源上减少过度维权行为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知假买假”行为是否适用惩罚性赔偿是近年来学界争议颇多的话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消费者”概念的描述不应否认食品安全领域“知假买假”者的惩罚性赔偿请求权主体地位。《食品安全法》应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特别法,因此在食品安全相关案件中,应当适用《食品安全法》和《食品药品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惩罚性赔偿应以“明知”为前提,且不能将损害作为构成要件,“知假买假”者既有通过索赔以营利的一面,也有监督食品安全以保障公益的一面。因此,彻底取消和打压“知假买假”者的“一刀切”行为并不合理。“知假买假”者在正确的制度设计与法律规制下,可以依法有序地开展维权和监督,达成政府监管—社会共治的良性运行体制。  相似文献   

6.
立法机关自上世纪末即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但这一机制施行中的纷争与探讨从未停歇。在其法律实施中存在种种乱象:司法维度长期以来同案不同判;行政维度则过度规制惩罚性赔偿维权主体。惩罚性赔偿法律实施的乱象根源在于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对惩罚性赔偿理念与规范预期的裁判偏差和规制错位。为克服这一机制的运行困境,使惩罚性赔偿的法律实施达致更优,司法机关应当将一般消费领域与食品消费领域区分,一般消费领域的案件裁判应当以"三要件"欺诈认定模式为核心;行政机关则应当转变规制思路,以类型化处理消费维权行为为基础实现与司法机关的协同规制。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逐年增多。最高人民法院1月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了《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论双倍赔偿条款及其立法完善--兼论"王海现象"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双倍索赔权”构成要件的分析,透析“王海现象”的实质,并从调动广大消费者打假积极性的“王海现象”出发,结合“双倍索赔权”的惩罚性特点,寻找一种新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即知假买假的社会监督形式。知假买假者没有双倍索赔权,但享有检举权和获得奖励权,将“王海”们的打假行为合法化、规范化,以更全面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社区》2003,(15):56-56
日常生活中,不少消费者购物时往往只注重商品本身的质量、品牌、样式和价格,却疏于索要发票,即使要了发票,对内容认真审核者也寥寥无几。另外,一些不法商家出于偷税、漏税等动机,借故不开发票,或以其他单据代替正规发票,有的即使在消费者的要求下开了发票,也不详细填写商品型号、产地等具体内容。其结果,得便宜的是商家,吃亏的则是消费者。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媒体上常见使用"是时候……(了)"表达式,这和汉语传统的相关表达方式不符。通过网络检索、对北京作家的作品调查和社会调查,我们发现,这种表达式不符合语言规范的需要原则和普遍性原则,因此,我们认为"是时候……(了)"是一个不规范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上的人是指呈现在法律上的,法律准备加以规定的人类形象.法的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义务人”“商人”“社会人”等法律上的人的形象,从法律上的人的演进历史可以推导出其演化规律.在生态危机蔓延的今天,传统法对人的理解需要受到检视,“生态人”的基本内涵,生态危机对传统法律人模式提出的挑战,环境法法律部门的兴起,证成了“生态人”必将成为法律上一个全新的人之形象.作为全新的法律上的人之形象,“生态人”有助于完善环境法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为建构环境法制度提供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数量充足、专业化、高素质、专兼职相融合,是其建设的基本目标;扎紧入口,加强内引外联和制度建设,是其建设的基本路径;培养"能思、能做、能讲、能说、能写"的"五能"法律职业人才是其建设的基本目的。  相似文献   

13.
《社区》2012,(25):30-30
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街益丰社区居委会日前将辖区里的益丰街芳草八巷巷口“封”了,加装了大门门禁系统,还贴出通知,要花10元钱办理一张IC卡才能出入。居民不乐意了:“这好好的路,为什么要设门禁呢?”  相似文献   

14.
欲问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究竟还有没有现实性,最要紧的是要探讨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一些新发展、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资产阶级"执行"了马克思的理论才导致的,所以这些新变化非但没有推倒反而证明了马克思理论的正确性。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新发展、新变化,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具有了理论说服力和客观现实性。从最近发生在西方世界的马克思再次"火"起来的例证中,我们不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正在西方世界"王者归来",而且也深刻地领悟到这种"王者归来"的根本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灾难和危机的分析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5.
栀子飘香,菁菁校园里充满离愁别绪,新一届的毕业生即将从“操场”走向“职场”,挥别学生时代,迎来职场生活。在人生的拐点,伴随着幢憬与忐忑、兴奋与迷茫.当下大家可能正在思考:如何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如何更好地适应、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6.
易中天,湖南长沙人。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论坛》栏目主讲“汉代风云人物”而为公众所熟悉。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著有《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等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总体上具有四种倾向:对苏联模式的法治反思;对超越自由主义模式之实质法治的探求;促进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现代阐释;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学院主义。依照与历史唯物主义相适应的“人的解放辩证法”,法律发展遵循着“情境-普遍主义”的逻辑:法律具有以促进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为旨归的政治哲学承诺,同时这种政治哲学承诺又具有基于具体社会历史实践的制约性。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一大启示是,马克思主义要积极回应“卢森堡-诺依曼问题”,即在民主法治的观念和制度平台探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但其学院主义倾向明显与中国法律发展的实践约束条件相抵牾。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传统产业政策存在政府过度干预和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缺憾。针对此问题,在推进产业政策向功能性政策方向转型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法律的规制作用。产业政策的权力干预本质、政策自身的内在缺陷以及政策手段的“侵害性”等限制竞争现象只有在法律规制之下才能得到较好的防范和控制。总体看,产业政策限制竞争的法律规制路径,主要包括产业政策立法、通过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动的政府“自制”和行政垄断执法的外部监督三个方面。这三条制度路径在法律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