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普陀山向有日僧慧锷于唐成通年间请观音像滞留岛上而开山之说,近见宋人记载该山有高丽道头,为通商高丽、日本诸国,舟楫取道侯风候潮之地,岛上洞穴峰岭、寺院古迹,皆以观音信仰得名.而韩国学术界亦有普陀山观音像系"新罗贾人"所请,不肯去观音院乃新罗人模仿韩国洛山寺所创之见.其实这些正是唐宋时期中、日、韩三国使节、商贾来往,佛教文化和海洋文化频繁交流所藉普陀山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  相似文献   

2.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历来认为其佛教宗派在清初经历了改律为禅的变化。实际上史料中存在着大量与此矛盾的表述,今日这种习以为常的认知,是清初禅宗法脉入山后宗派意识凸显下的一种建构,此前该山并不属律宗。由于不属法统的原剃度派僧人仍在两寺之中,编修《普陀山志》的儒家士人需要考虑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于是援引《宋史》中《道学》《儒林》两传分立的体例,将其谱系记载分为《法统》《释系》两部分,并确定了《法统》居于《释系》之上的基调。一般认为,儒家道统之说源自禅宗传灯观念,山志的处理办法反映的则是儒家对普陀山佛教的资源回馈。时过境迁,纂修山志的儒家士人对此已不甚明了。对清初普陀山易律为禅与宗派书写过程加以考察,有利于反思佛教史上已有的种种表述、话语。  相似文献   

3.
元人张起岩撰《大元敕赐故西台御史中丞赠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张公神道碑》,是一篇关于元代知名曲家张养浩的内容丰富详赡的传记资料,以此为依据,参酌其他史料,可知:张养浩的祖父张山在苗氏外,另娶杨氏。张养浩母亲许氏,继母尚氏;妻子郭氏,先养浩二年卒,生长子张强;强年二十二岁卒。“云庄”乃张养浩晚年自号,而“齐东野人”为其另一自号,“顺菴”则为其别号。其著述,除学人已提及者外,另有《经筵馀□》、《卫圣编》二种。另外,据神道碑,还具体确凿地勾画了张养浩的仕、隐经历及早年苦读情况。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在从事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曾积极争取日本朝野人士的合作与支持。他与日本浪人首领头山满,有长达28年的交往,保持终生的友谊。文章根据中日相关史料,对孙中山与头山满的交往史事,进行了梳理,并对这类交往在孙中山与日本关系中起何种作用等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广州大学城所在的小谷围岛有四处重要考古遗址,如能由此构建南汉康陵公园、南朝德陵陵园、明曾豫斋墓园、清初炮台小游园,既有利于保护利用文物古迹,又有利于提高校园的文化品位;既能彰显大学城的历史底蕴,又可促进广州名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南牟会是西夏王朝设置在天都地区的一座重要都会。其遗址史书记载四至不详,致使今人臆断种种。经过实地考察,寻访遗老并佐以文献,本文认为南牟会旧城遗址当在黄湾古城,其建置时间约在李继迁攻陷灵州之后(宋咸平年间)。  相似文献   

7.
有关“花儿”研究中的“五山池’、“五神山”,历来有多种说法。文章通过具体考证分析,不仅进一步肯定了“五山池”就在循化县与甘肃临夏交界大力梁山上,而且认为“五山神”是来自江南的“正显神”,而非传说中的明代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封号。  相似文献   

8.
大量不同级别、头向不同的楚国墓葬的发现,对探讨楚人文化的来源及楚民族的迁徙及其所反映出的楚文化与宗周文化的关系,尤其是在礼制的继承关系方面均有很大的帮助。楚国墓葬大中型墓以东首葬为主和小型墓的头向的复杂性,昭示了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以宗周文化为主流,同时又融入南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多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2007年4月8日下午,“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我省柳林高红遗址的商代夯土基址入选。为了对高红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笔者通过多方调查,从村名考证、文化遗存、高红人物、天象阐发四个方面对高红遗址所在地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相似文献   

10.
革命遗址     
《源流》2014,(11):21-23
建国粤军第二师进攻连平之战战斗遗址建国粤军第二师进攻连平之战战斗遗址位于连平县元善镇鹤湖村径口屋青草径,青草径是野外两座山岭之间的小峡谷,长约1.5公里。1924年3月,孙中山将原粤军和东路讨伐军统一改编为建国粤军,组建了建国粤军第二师,张民达任师长,叶剑英任参谋长。同年7月,为配合友军进攻惠州,孙中山命令张民达、叶剑英率部开拔  相似文献   

11.
普陀山法雨禅寺建筑格局气势恢宏,至今较完好地保留清代建筑的风格。寺院的几度兴废,说明了“甲于东南”的法雨禅寺复建之艰难,而这与康熙的重视扶持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普陀山传统建筑为数众多,门类别样,看似各自孤立,实际却有着"个体规制明确,整体等级森严,相互依托共存"的文化体系。在这一文化体系中,寺庙、庵堂、茅蓬三种传统建筑形式与普陀山观音信仰文化中代表统治阶级权力和意志的官文化、佛教文化及舟山海岛原文化三种主要文化元素相互对应,是普陀山观音信仰文化内在要素的外在反映。  相似文献   

13.
普陀山雄奇幽灵的自然景观,经历代文人题咏,便有了人文品格,成为山水风景社会化的显著标志。明代戏剧家屠隆首题普陀山十二景,并且是《普陀十二景诗》的始作俑者,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县东部莲花洋中,始兴于唐,因观音信仰而为众人所知。历经多个朝代的兴建,融自然和人文于一体,成为有“海天佛国”之称的名山风景区。期间又受到“海上丝绸之路”和“海禁”的影响,是我国历朝对海洋态度的一种缩影。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普陀山的兴建划分为4个时期:神话传说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时期、“海禁”时期和清末民初时期,旨在还原普陀山发展历史的真实面貌。在考证普陀山各时期兴建沿革的基础上,对山岛的造景活动进行分析,揭示普陀山的风景园林在充分借用“海”和“山”景的基础上,更强调佛教的“彼岸”思想。  相似文献   

15.
普陀山佛教文化缘起唐代,历经千年,发展过程跌宕起伏,有皇帝大力倡导而辉煌,也有因海禁政策而萧条,但发展演变的步伐从未停止。通过对普陀山石刻遗存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时期石刻遗存时代特点正是普陀山佛教文化变化的外在表现,由此可以梳理出普陀山佛教文化演变的清晰脉络。  相似文献   

16.
普陀山南海观音源自古印度南滨海,经由斯里兰卡等南海诸国传入.南海观音在民间被普遍视为"慈航普渡"、"救苦救难"的海上保护神,其形成与航海关系密切.由于普陀山具备了对外交流的地域与人文优势,故南海观音在魏晋之际已有流布迹象,并于南朝萧梁时期成形.  相似文献   

17.
新罗礁是浙江普陀山岛"观音跳"前海域上的一小块暗礁,它涉及到不肯去观音院的建立和东亚三国之间的关系.有关新罗礁和不肯去观音院所供奉的观音菩萨像的来历,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它们与日本和尚慧锷有关.近来,韩国一些学者提出不同观点,指出它们应该与新罗商人有关.事实上,仔细考察有关纪录和说法,将这两者认为是基于同一事件,即持新罗商人和日本和尚慧锷同一说,则更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8.
经过考释论证,汤显祖所写<潮音洞>等7首有关普陀山的律绝,当为诗人亲临所作,各诗叙及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景物、佛事,均与当地人文自然景观一一吻合.  相似文献   

19.
普陀山的观音信仰有悠久的历史,迄今已千年之久,依然盛行不衰,对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民俗民风均产生过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