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乌托邦精神与反乌托邦精神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中心冲突,它在深层体现着人类现实生活的矛盾和焦虑。近代以来无论是保守主义还是激进主义取向,由于对现实生活世界的遗忘和忽视,都没有实现乌托邦精神的批判重建。立足于中国人生存模式的深刻转换与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根基,树立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的过程意识、家园意识和共生意识,能使乌托邦精神真正引领人们走向价值创造之路,成为内蕴于现实生活世界并提升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力量。  相似文献   

2.
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古代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许多是被“神化”了的。战神、爱神、复仇神、丰收神等等,都是人的有关思想意识、感情心态的神灵化,为现实中的人所不可企及。中世纪一些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大量的田园牧歌、山水诗和游记中,人是被“物化”了,被“物化”成为自然山水或花草树木之类。文艺复兴之后,文学作品着重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写人的真实性格,这是一大发展。古典主义文学在塑造人的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它还不足以充分描写现实生活中丰富而复杂的人,完整而多样的人,统一而变化的人,有着无比广阔的精神世界的人。随着文学的发展,不少先哲便提出要写“复杂性格”。有的人则把“性格”一词的概念无限扩大,使它包罗万象,变成和“人物”完全相等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是文学理论的重要问题,它对于读者的接受,文学作品的可信度及其效果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真实性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其复杂性不亚于文艺理论的其他重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克洛德·西蒙认为,小说就是把“虚构的人物引入到一个虚构的动作中”①。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人和事,自然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即使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用语言移植到叙事作品中来,也就带上了虚构的色彩。因为首先,语言移植的并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形态。其次,即使是这表现形态,也不可能原封不动…  相似文献   

4.
抽象地说,人类活动是由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对象及活动的方式这三个因素构成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决定活动属性的主要因素是对象的特点。文学鉴赏活动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作品。这种语言作品与诸如哲学、历史、科技等一般语言作品的区别,在于其不是表达一种逻辑概念体系或者一些经验事实,而是表达一个类似于我们所感知和记忆着的现实生活的意象世界。这个世界与我们所经验的现实世界是统一的还是平行的,抑或是其他什么关系?这在理论上还在探讨。但是有一点,现在已经没有多大分歧了,即文学作品语言表达的内容是一个与我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现实生活世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生活于现实生活世界,也只能在现实生活世界之中生活。究竟什么是现实生活世界?这始终是哲学家们思考着的一个课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全部哲学史就是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世界和解答现实生活世界之谜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哲学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解大体上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自然主义态度,把现实生活世界看作是自然世界与现存世界,认为人来自于自然,受动于自然,是自然存在物。人的世界是从来就有的天然自在的世界,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纯粹客观的世界,服从因果必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本身…  相似文献   

6.
试析当前小说中的性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具体作品中的具体细节进行分析,指出适当合理的性描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作品 本身有着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它可体现文学作为人学的特征,对表现人的内心深层世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各 种图景更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席勒的《美育书简》,提出通过审美教养发展完整人格,其最终目的是要使人生存的现实生活变得更好。一方面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的幸福,是为了使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对自我人格的自觉调整,达到与现存的生活状态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审美教育的途径也须臾不可与生活的具体情境相分离,因为没有超越具体时间与空间的抽象人格。一席勒在《美育书简》的第一封信中,就毫不隐讳地声称,自己的命题绝大部分是基于康德的各项原则。而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为我们所揭示的“美—艺术和目的”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于为我们提供“知识对象”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学、数学等研究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自然奥秘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文学、艺术等纯粹属于个人精神感受的人文学科。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时代最敏感的问题“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家正在研究的课题很多都是很多利益集团正在关注的问题,于是他们很容易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赵炎秋 《学术研究》2020,(4):144-151+178
概然律指人物与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性与发生率。《平凡的世界》存在理想化的人物与现实主义追求之间的矛盾,小说中部分人与事的概然律不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部小说的现实性。文学作品的现实性不能只考虑可然律与必然律,还需考虑概然律。概然律是衡量文学作品现实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概然律与文学作品的现实性有着密切的成正比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作品中人与事的概然律高,作品的现实性就强,反之就弱。《活着》《阿Q正传》《静静的顿河》《第六病室》都是严格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描写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活着》中的人与事的概然律不高,因此其现实性与其他三部作品相比也要低一些。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学、数学等研究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自然奥秘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文学、艺术等纯粹属于个人精神感受的人文学科.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时代最敏感的问题"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家正在研究的课题很多都是很多利益集团正在关注的问题,于是他们很容易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学、数学等研究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自然奥秘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文学、艺术等纯粹属于个人精神感受的人文学科.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时代最敏感的问题"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家正在研究的课题很多都是很多利益集团正在关注的问题,于是他们很容易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重户外活动和工作时的着装美,在家里的穿着一般都较随便。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家里是自己休息的地方,家庭成员之间天天相处,亲密无比,穿什么服装都无关紧要。这种观点恰好就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误区。我们知道,外表美能给人心理上产生愉悦,  相似文献   

13.
读者看文学作品,是可分成两大类需求的。 一类是:由于个人环境条件限制,不可能阅尽生活的变幻万象,亦不可能人人都看透生活现象后的本质。那么,就希望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名著,借助这些书作为窗口,去多阅历一些生活,去多看透一层生活。打个比方,望远镜是人的视觉的加长器,电话是人的听觉的加长器,车辆是人的行走能力的加长器,那么,读者之于文学作品,就企图把它作为自己的心灵认识社会能力的加长器。人们希翼借书藉去多认识,并认识透现实生活(以  相似文献   

14.
《小世界》反映了作者戴维·洛奇对在以享乐主义为主要精气神的后工业化社会里,文人学者们学术行为堕落的忧虑与深思.小说通过大量的语言游戏揭露了学者们对光环、世俗名利、性情享受的追求早已超越了他们身份的界限.从语言能指的滑动、非连续性及歧义与悖论三个方面,探究《小世界》中的语言游戏,深刻揭示出语言与现实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后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认识.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明白”与“精确”是我们在讲话或写作中所追求的标准,但是不可否认,模糊语言却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它指的是语言使用者所感到的使用某个语言符号同他所指对象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语言模糊性的产生是由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语言自身的有限性、交际双方背景的差异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在交际活动中发挥着精确语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它不仅可使语言更加礼貌,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幽默,还能使文学作品达到显著的艺术效果。模糊语言在现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一、年鉴的文体文体指文章的体裁形式,一般分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两大类别。文学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非文学作品有哲学著作、科学著作、应用文等。年鉴应归属于科学著作。年鉴的文体既不同于文学作品,也不同于非文学作品中其它类别的著作,年鉴文体是一种特殊的、  相似文献   

17.
论寓言的美     
<正> 贺拉斯在他的《诗艺》里有这样一段话:“得到普遍赞赏的是融会实益和乐趣的人,他叫读者同时得到快感和教训。”在一切的文学艺术种类中,在使人“同时得到快感和教训”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品种是什么呢?我敢说是寓言。说让人从寓言中得到“教训”,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了。因为寓言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从每个寓言里都能见到教训。但是,说从寓言中得到快感却让人费解。我们知道,从文学作品中得到快感的实际含义是审美意识的发生,即欣赏者感觉到了审美对象的美,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的推论结果是:寓言因为能发生快感,寓言也就有了一种美存在其中,也随之带来了寓言在美学上的一系列的意义。这个结论未免太大胆了点,因为多少年来,人们已经在寓言欣赏上  相似文献   

18.
对虚拟生存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虚拟空间所具有的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特点 ,使得人在其间的生存也具有不同于现实生存的新的特点 ,这给人的生存本身带来了诸多困惑和难题。如何克服这些难题 ,使建立在技术平台上的虚拟生存更人性化 ,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9.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享受世界"的哲学确立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享受世界,就是要建立一种为人类普遍关心的生存方式和思想方式,为创建和谐社会和人类的和谐,在哲学功能上提供意义;在这一哲学关系中,过度的物质享受、对象化的享受不等于享受;人类既是认识世界的存在物,同时也是改造世界和享受世界的存在物,如果我们没有享受的能力,我们就会敌视和破毁这个世界;我的享受世界的能力,我的分享需求的真正动机,决定我真正的生存.  相似文献   

20.
形而上学并不是哲人们主观构想的虚幻图景,而是人们现实生活信念的恒在追求的理论阐释。它有着自己深厚的生活底蕴和厚实的生命价值,是对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信念的承诺。对形而上学的拒斥永远都不可能是彻底的,我们所拒斥的只是它的形式和建构方法,而不是它的内在意蕴———人类对现实生活世界超越的信念。对于人类来说,形而上学是我们永无终结的思“家”情绪,仍是一件尚未生成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