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兴旺 《人才瞭望》2006,(10):86-86
一个卓越团队中的平凡英雄,为人处世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但是又避免产生矛盾,被认为具备柔韧的圃队精神。他(她)懂得收敛自己身上的棱角和锋芒,知道自己的良知和责任,有自己的符合社会道德的原则。他们总是一副大智若恿的样子,外表糊涂之极,内心明白之极,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做人办事的手段都是不一样的,可以讲,一个人就有一种手段.一个人就有一种靠自己手段获得成功的途径。手段从何而来?对于那些成大事者来说。他们善于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比较自己,从而避实就虚.找到自己人生的强项——自己究竟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并付出实际的行动。这个过程就是确立自己成大事的过程。不明白这一点.一个人永远就会沿错误的方向走下去。成大事的九种手段为:  相似文献   

3.
听这位历史老师讲历史就跟在茶馆里听评书段子似的,所有的知识点都能用一套大白话唠扯明白,所有的历史人物都和自己家亲戚一样耳熟能详,所有的历史事件就像发生在昨天自己跟前儿一样历历在目,如果你摊上这个人教你历史,我看你也算得上是史上最幸福的学生了。  相似文献   

4.
成功三部曲     
成功三部曲罗兰●唯有埋头,乃能出头许多有抱负的人都忽略了积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一心只想一鸣惊人,而不去做埋头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见比他开始晚的,比他天资差的,都已经有了可观的收获,他才惊觉到自己这片园地上还是一无所有。他这才明白,不是上天...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告诉我,交往朋友,对他人洞若观火容易,对自己明察秋毫很难。他还说,发誓要做道德上的完人,这只是一种追求。所以要随时明白和提醒自己,懂得自己也是有人性缺陷的人,就给自己留了一条宽阔的路。要求他人完美,要求他人与自己的想法完全吻合,这足一种霸道的做法,说穿了,就是冷酷和自私。  相似文献   

6.
人生大抵有这么几种状态,容易迷失你自己:一是一段感情,你爱对方爱到生心魔而完全被对方掌控,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世界;一是“玩物丧志”,痴迷一件东西到达了忘我的境界,倾家荡产、众叛亲离也在所不惜;还有一种是看得太透彻,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反而不知道真实是什么,活着是为什么,从而怀疑否定人生的意义及宇宙万物,就是找不着真理了。这三种情况,存在的人不在少数,而且我的身边也有这种人。他们大抵走不出来,别人也走不进他们的世界,只有等他们自己醒来时,方感悟:我当时怎么那么傻。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特殊,这是人间的常态;极少人能把自己的特殊表演出来,这更是人间的常态。 ◎打工是被别人用;当老板是被社会用;实现自我是被世界用。 ◎得什么,别得意:丢什么,别丢人。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同行,或者你是企业相关的管理者,你一定知道自己为绩效管理方案的制定和推行费了多少心血,你也一定明白推行一套绩效管理方案的阻力有多大。可是,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又不得不推行绩效管理,因为大家都知道企业“以人为本”,更确切地说,企业“以人的绩效为本”!  相似文献   

9.
“难得糊涂”这一句,出自清代文人郑板桥。不知怎么,前几年这一句话颇为流行,满大街都是卖这句话的条幅。很多人喜欢这一句话,可是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了。郑板桥原文在这一句之后,下面还有一段话:“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一段话。不只是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细看来,如何不是古代官场上那些所谓的“父母官”们的真实写照呢!贪官、昏官是名符其实的糊涂官,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但是,有些清官却也是大发“糊涂”,这就让人不得不考虑他的“糊涂”的背后是何居心了。北宋年间有一位能臣,名叫钱若水,颇有清声。钱若水曾经任知州推官(就是负责查案的,相当于现在的地区或者市的公安局长吧),参与审理了一件这样的案件,显露了他的糊涂的精明!  相似文献   

10.
“江湖感”似乎与现在时兴的.“领导力”比较接近。有“江湖感”的CEO能从专才蜕变成通才,从做事转移到做人,从自己干变成别人干,甚至从聪明转为糊涂。  相似文献   

11.
田家凯 《人才瞭望》2016,(17):50-51
例题:科里新调来一名科长,小李明显感觉到新科长对自己的冷淡。小李从科里其他同志那里断断续续地听说,是小王向新科长打了自己的小报告,说自己工作没水平,人缘差,脾气坏。小李明白,这一切都源于小王对自己的嫉妒。假如你是小李,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你有几种选择。  相似文献   

12.
近日,读到一则新闻,不免生出一些感慨。新闻说的是江苏东台市一初中学生拾到1450元后,及时交给老师。他却因此受到周围的指责与嘲讽,被讥为又呆又傻,这位拾金不昧的初中生糊涂至极,弄不明白自己做了好事为啥得不到理解,究竟是对还是错?! 读罢这则新闻,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果说当年“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尚能表现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一丝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传统美德,那么,历史演绎了一千多年后,令人困惑的是这些美德为啥未能发扬光大,反而出现有些人面对邪恶畏敌如虎,对别人为社会作出的贡献不理解、不感奋,致使助  相似文献   

13.
行事     
倪匡 《人才瞭望》2013,(7):90-90
人有几千几万种,每种人行事的方法都不同。一些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另一些人杀头也不肯做。一些人认为天公地道的事,另一些人会认为屈辱人格之至。人各有志,不必相强,更不必要求雷同。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自己不会去做的,只要自己不做便可,绝不能要求他人也不做。你不喜欢做、不想  相似文献   

14.
侯斌 《人才瞭望》2009,(6):64-64
是什么造就了冠军?这等于是让我来思考谁是命运的主宰。很多人最迷茫的可能就是这个问题:究竟是你选择了自己的命运,还是你的命运选择了你。多数冠军都认为是自己选择了命运,自己是命运的主人。但也有不少人失意的时候会认为自己是不幸的人,是不幸的命运选择了他们。  相似文献   

15.
郑汉娜的特长之一是打招呼。做实习生的时候,她每天都认真打招呼,这让她在办公室所在的10楼居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和那些认为只要和自己部门的人搞好关系就万事大吉的人不同,她和楼上楼下各个地方的人们都相处甚好。能让她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立起如此广泛人际关系的第一要领,就是交流的第一步:打招呼。  相似文献   

16.
蒋妮 《人才瞭望》2008,(1):74-75
高层认为:“钱没少花、精力没少投入,是中间管理层没做好”;中层管理人员则说:“不明白现在的员工到底想要什么”:而一线工人埋怨:“上面思路不明,瞎给我们吃药”。结果,用心良苦的培训换来大多数人的不满。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都知道,购物应当索要发票,却并不明白发票与货款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于是乎,借口卖方未开具发票而拒付货款者有之,以发票代替已付款凭证者有之,将发票作为买卖合同者有之……一些人直到权利受到损害却无法得到法院支持时,才如梦初醒。  相似文献   

18.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选人标准,或以学历,或以职称,或以政绩,或以资历。如何灵活把握选人标准,使选到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服务,满足企业需要,笔者认为应在“五要”、“五不要”上下工夫,作文章。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的中国人,几乎人人都在盼望成功,都在努力争取成功。作为成功者的乌·巴特尔先生对“成功”的理解发人深思:“美国是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因此,不少人认为有钱即有幸福,成功的标志也就是发财。但我认为不能以拥有多少金钱作为成功的标志,还得看一个人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是否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巴特尔先生是蒙古族人,却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他在北京长大,在那里生活了整整二十七年。1981年他作为自费留学生来美国求学,开始了他人生新旅程。象任何初来乍到的新移民~样,一切都必须从零开始。他来美国的第一站是波士…  相似文献   

20.
人在倒霉的时候最明白。平时你好我好大家好,亲如兄弟。而一里到了关羽走麦城的时候,就会有人坐视不管,甚至有人还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于是就明白了:谁是患难朋友,谁是无耻小人,谁是忠言逆耳,谁是巧言令色。就明白了以后朋友该怎样交,路该怎样走,钱该怎样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