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费尔巴哈说:“新知识是从怀疑中产生并与怀疑一道形成的。”疑问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起点,是进入一切科学大门的金钥匙,恰到好处的设疑,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也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形成探索的目标,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  相似文献   

2.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离开了思维,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素质教育的21世纪的今天,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的活动过程。创造性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从多方面寻找答案的开放式思维形式。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地渐进地从常规思维到变异性思维;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从直觉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单向的到发散的迁移和扩展;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的综合性的物理问题,增加解题准确性,加快解题速度、优化解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一、精心“设疑”启发思维 设疑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维,便于突出重点,克服疑难。亚里士多德曾讲过“创造思维即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能深入思考,才能找出发人深  相似文献   

4.
“导疑启问”是语文导读的重要方法,涵盖“疑问”、“怀疑”、“问题”三层心理学意义,具有创设导读境界、激发思维与求知欲等多种心理功能。从思维科学角度考察,导疑启问包含“求疑”、“辨疑”、“解疑”三个阶段,形成从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再到创造思维的科学流程。  相似文献   

5.
学贵有疑。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从有疑到无疑,又到有疑”的能动过程。“疑”是人动脑思考的结果。读书有疑方才有问;通过问,解决疑,反过来促进思考,产生新的疑问,求得新的提高。传统教学法中的启发式教学也讲究“挑疑”,即通过教师启发使学生产生一个个疑问,然后找到答案。它的教学过程是“无疑——有疑——无疑”的教学过程。启发式的理论依据是孔子的“不启不发”,它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客体,老师通过启发使学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指在语文课上,老师向学生、学生向老师、学生向学生创造性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高明的语文教师都很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疑问”是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的源泉。“因疑而人.无疑而出”这无疑是教育的最高境哗。可见作为老师经常问学生“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是于无形中帮助学生养成了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意识与习惯.能提出一个独特的问题.就如在“思维的水池”中投以砖石.收到“一石冲开水底天”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太重要了。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一次回答女儿燕妮和劳拉提出的“你所中意的口号是什么”时说,“对于万物都怀疑。”这话启示我们在教学中应强化疑质意识,大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疑是什么?通俗地说,就是问一个“为什么”。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这是十分自然的现象。人们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增长才干,总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认识客观来说,认识是不能穷尽的,疑问自然会产生,从认识主体看,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因而主客观总是处在不断的矛盾中,即知与不知的矛盾,所以必然会出现许多疑问来。  相似文献   

10.
关于疑问句的性质与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讨论两个问题:一、疑问句的性质。疑问句属于句子的功能类别,而非语气类别;“疑问”范畴属于句法范畴。二、疑问句的范围。疑问句的功用在于“发问”,“有疑有问”是主体,“无疑有问”也属疑问句,“有疑无问”为非疑问句。  相似文献   

11.
“设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疑问,布置疑阵,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索的一种方法。一个恰当而引人入胜的问题,常常可以掀起思维的涟漪,鼓起探索的风帆。下面介绍几种“设疑”方法,仅供参考。 一、趣例设疑 学而无疑的原因之一,是兴趣匮乏,动力不足。在上初中第一课时,基于初中生对“化学”无所了解的情况下,做下面两个实验。 1.在盛水的小烧杯中加一小粒金属钠,立即出现:(1)金属钠熔化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2)发出“嘶嘶”的响声。(3)金属钠最后消失。(4)在反应后的  相似文献   

12.
“学贵有疑”,疑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是进益的起点。质疑是求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必由之路。关于质疑教学,历史上许多教育家早就有所领悟,并提出了相应或相关的观点,《礼记》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审问”就是指要善于从阅读中仔细审察,提出问题。宋代的朱熹更进一步地明确提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则渐  相似文献   

13.
课堂质疑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创造性思维,即是“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思想的指使下,通过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性思维,借助想象和联想,对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观点、新的理论、新的设计的思维过程。”(彭永谓《学科教学论》1990版)。而质疑则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地质学家李四光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巴尔扎克也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可见质疑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获得科学真理的前提。课堂质…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新技术革命时代显得特别重要。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不囿于旧观念的束缚,追求创新发明的思维。“创造性思维不仅成人有,而且在解决新的问题时作出客观发现的孩子也有。”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条件是求知欲,而求知欲来自疑问。按心理学,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时,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  相似文献   

15.
古代教育家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考的起点,求知的钥匙,探索的动刀。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无疑——有疑——无疑”不断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过程。人的知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转化、日益丰富、深化和发展的。设疑提问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提问得法,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开动脑筋,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因此,讲究提问的艺术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与疑从来就有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清代学者刘开也说:“问与学,相辅而相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因此,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设问置疑,那么就会激起学生求索的兴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思索中顿开茅塞。因此,设问置疑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阅读教学中促进思维训练、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有效办法。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阅读的基本规律,在从整体到部分又到整体的过程中,精心设疑置问,让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人手,深入细研文章的各个部分内容,又以此加深课文的整体理解,促使学生在这复杂的阅读中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沿着理解——探索——发挥的路子逐步登上智力发展的高峰。这种设问置疑,可分别按阅读的三个阶段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疑问:即引读性的设问、探索性的设问和发散性思维的设问。这三个不同层次的设问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肩负着不同的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下面就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设问置疑,激思促学;  相似文献   

17.
上古汉语的疑问语气助词有三类:纯粹传疑的“乎”,纯粹反诘的“哉”,要求证实或有倾向性疑问的“欤”(与)、“耶”(邪)。上古“与”和“邪”作用相同,在不同书中分别使用。上古汉语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与特殊疑问句所用的语气助词没有分别,现代汉语一般疑问句的语气助词不同于选择疑问句与特殊疑问句。现代汉语的一般疑问语气助词的由来是跟下列句式有关的:  相似文献   

18.
“读书贵知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习中,“疑”的存在和解决,新疑的产生和再解决,使人们不断地向未知的领域迈进。同时,学习上的“疑”与“趣”又是互为因果、相伴而生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疑虑和喜悦,是每一个学习者共有的体会。疑是思维的发端,积疑而解则生趣。而趣与疑的存在,又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且能以此为基点,举一反三,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课堂教学中,质疑和解疑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矛盾体,解疑的关键在于学生充分的讨论。因为学生的讨论可使问题情境中的…  相似文献   

19.
赵凌君 《新天地》2011,(9):143-143
古人云:“学则设疑,方疑则大进。”设疑是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有收获,大疑则大有收获。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质疑、释疑,解决了矛盾,就能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可见,设疑在启发式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关键在于如何设疑,何处、何时设疑才能做到“精…巧”。我在设疑中注意到了这几点:  相似文献   

20.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人之言,充分说明了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课堂提问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思源于疑!”由此可见,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工作者,就要促使学生提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