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公民社会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政治的民主化,但无疑,一个健康而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是政治民主化的前提。公民社会在公民的利益表达、孕育民主文化和制约国家权力方面,可以成为巩固民主的社会基础,也可以直接推进民主的进程。而民主政治的道德基础只有在公民社会中才能孕育和生成。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政治的民主化,但无疑,一个健康而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是政治民主化的前提。公民社会在公民的利益表达、孕育民主文化和制约国家权力方面,可以成为巩固民主的社会基础,也可以直接推进民主的进程。而民主政治的道德基础只有在公民社会中才能孕育和生成。  相似文献   

3.
论民主政治的社会功能及其建设方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主政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需要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 ,它具有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人的基本权利和保障政治稳定等方面的巨大社会功能 ,因而内在地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在当代条件下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方略是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贯彻依法治国方针 ;改革政治体制、合理配置权力资源 ;塑造现代民主主体和建设现代民主文化 ;不断为民主政治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政治体制发生重大转折的三十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三十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就在于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始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当成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这一看法并不准确。从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系统论述和中共十六大报告的有关论述来看,实行政治民主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政治民主化这一根本目标,我们必须从完善党内民主、扩大基层民主、疏通和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加快法治进程几个方面选择综合性改革路径;应当采取渐进式改革战略,以实行党内民主改革为关键,首先从外围突破,为促进党内民主改革、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造条件。综合性改革路径选择与渐进式改革战略相结合是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和民主政治顺利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构建法治社会离不开公民意识,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制度还不够健全,但更关键的是中国公民普遍缺乏与法治社会相匹配的公民意识,而传统社会伦理道德束缚;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充分;民主政治建设的滞后是公民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有鉴于此,只有把充分发展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基础;把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制度保障;把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思想源泉;把培育公民社会作为生存空间,才能培育出良好的公民意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政治文明视域下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为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扣谐;有助于实现民主法制化的进程。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表现为加强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正确引导,创建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程序化;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直接民主领域,真正体现民主的真实内容。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民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各种各样民主的新形式,是对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新贡献。村民自治将重新塑造农村民主政治的主体、改变农村传统的政治文化、辐射城市民主化进程、加速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近代以来探求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而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现行政治体制、公民政治素质等都是影响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加强制度建设,深化政治改革,促进政治发展,推进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公民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它在推进我国当前的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公民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减少制定政策的失误和实施政策的阻力。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以及社会心理条件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公民政治参与建设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经济和文化建设,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我国的公民政治参与建设。  相似文献   

11.
晚清政府自1905年开始在立宪改革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一次转型实验。本文从政治与社会系统互动的角度,通过分析指出: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存在着突破中国传统政治文明而迈向现代政治文明的历史性契机。然而,清末立宪缺乏相应的支持结构:(1)合法性流失与政治纽带脱节;(2)财政改革与中央汲取能力丧失;(3)军事格局失衡与军事政治的兴起;(4)政治-经济-社会精英转化阻滞;(5)政府与革命团体之间零和博弈倾向。清末立宪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转型之门。  相似文献   

12.
很多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后果抱有乐观态度的学者认为,随着泰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该国市民社会已经崛起,从而能够大大推进民主化进程和政治发展.但本文通过对泰国主要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和政治亚文化的分析,发现该国政治文化与尊崇民主政治的西方公民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异.泰国主要社会阶层很少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责任感.此外,人们也普遍缺乏法律意识.本研究表明,“市民社会”是基于古希腊以来西方社会平等、民主的政治关系提炼出来的概念,难以准确地反映泰国的现实社会和政治发展情形.因此,虽然泰国政治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市民流血抗争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意义上市民社会的崛起;泰国的民主政治仍然缺乏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与市场经济相伴随的城市化过程的必然产物。与此同时,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成长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种种条件: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养分和稳定剂;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和堡垒;它是我国政治体制深化改革的助推器;它是逐步实现社会公正的生态环境和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4.
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时代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积极有效的民间组织的政治参与必将会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促进政治民主的现代化、促进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形成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良性互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的步伐明显加快,一个建立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公民权利基础上的公民社会正在悄然兴起。以政治参与的深化、基层民主与社会自治、合作与共治等为显著特点的参与型、合作型政府治理模式已经显露雏形,并将随着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而走向成熟,这为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信用是市场秩序扩展及深化的产物,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横向比较,缺乏信用的问题在任何国家或地区都程度不一地存在着.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来看,传统社会中的诚信具有空间和行使对象等方面的高度有限性,这种"高"信用水平恰恰是市场空间有限、市场发育程度低、经济不发达的主要表现之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领域中的高信用程度与个人选择集合和市场交易的空间狭小、不诚信无利可图、官方意识形态等密切相关,而如果放眼整个社会,尤其是政治领域,就会发现种种不讲信用的现象.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信用水平比过去低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眼下的信用问题不是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引致的,相反,它恰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未能推动政治现代化的实质性变革。基于政治现代化动力与次序的双重视角,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困境宏观表现为:现代市场经济"量"的激增未能引发"质"的跨越,造成公民社会发育的缓慢,致使政治现代化内部原初动力的不足与外部推手的缺位;微观表现为:市场经济准则未能升华为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与政治价值的基本内核,加之传统政治观念的根深蒂固,致使政治现代化的内在"软动力"缺失。简言之,动力不足、推手缺位及观念禁锢等因素,制约着我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理念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理念是从西方社会中孕生并发育起来的。20世纪末叶,这一理念再度复兴,几近形成一股全球性的政治思潮。晚近以来,公民社会理念也引起了国内政治学界的极大关注,一些学者相应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概念,用以解说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进程。本文旨在理清公民社会理念演进的脉络与在时下复兴的原因,探讨公民社会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渐进性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协商民主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转折开始,又随着改革开放推动经济体制转轨而发展,进一步随着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换而走向成熟。由此推进了我国社会协商民主形态实现了三次重要转变,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政策制定为重心的自上而下开展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开端、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自下而上推动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发展,以及21世纪以来以公共治理为重心的政府与社会上下合力推进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成熟。我国社会协商民主历史形态的三次演变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实际出发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展开和中国化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而且为世界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启示。  相似文献   

20.
儒家经典《论语》蕴涵了丰富的接受美学思想,其接受关学思想以“仁”为哲学基础,在一种具体阐释人生道德和哲学的形式下,从作者、作品和读者之维进行具体的展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接受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