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老子哲学中占有重要意义的"无"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无模式"。它由无形、无名、无为、无不为、成私、无欲等环节组成,强调万物万形,不能用固定的摹本来审视和理解他者,也不能把先入为见的东西强加给他者,对他者采取控制的姿态,更不能以占有他者来作为自己利益满足的手段和途径。必须尊重他者,个人的价值在于在参与万物的实践中给他者合本性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和做出贡献。具体地说,就是尽量不干扰他者,尊重他者的个性,宇宙万物正是在这样的境遇里得到最大的个性发展,这是社会最大功用的实现,也是老子反对虚无而追求厚实的宗旨所在,正是这些形成老子哲学的独特的语言特色。认真理解老子"无模式"的意义,对消解今天面临的三大危机、走出人类理性的盲区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环境伦理学视角来看,老子思想中蕴含着系统的环境伦理思想。老子认为,万物同源于道,道生万物,并平等对待万物。万物平等、物我平等奠定了老子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于事物的作用与价值的看法,老子认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在环境伦理学语境中可以解读为宇宙万物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同样重要,这一点构成了老子环境伦理思想的价值论基础。此外,在对待自然万物时,老子主张"自然无为","不害"万物,这一观点体现出老子环境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在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的当下,对老子环境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和推广,将有助于人们形成系统自然观,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也有助于人们突破只有工具价值才是价值的陈旧理念,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更能帮助人们改变对宇宙存在和生命意义的人类中心主义认知模式,推动人们形成善待自然、尊重他者生命的认知自觉,从而使人类逐步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辅”——因循哲学的始发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视中国哲学的研究现实,-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追求西方的话语系统方面注入了过多的精力,而缺乏体现自己特色的应有坚持.其客观的结果不仅使我们至今都在怀疑自己有无哲学,而且使诸多古代哲学资源失去了为现代化服务的可能,诸如对"因循"思想的忽视就是一个事实.因循是道家实践哲学里的-个重要概念.有着丰富的资源,作为概念,它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是在<慎子·因循>里,但其源头却在老子"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那里."辅"的行为不仅标明了行为对象为"万物之自然".而且昭示了选择"辅"这一行为的理由为"不敢为".而"不敢为"又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论运思所支持,而"无不为"又为万物所具备的内在自能机能所保证.故确立老子"辅"的行为在因循哲学上的应有地位,不仅是中国哲学研究所必须,而且也是因循哲学研究的前提条件,这是还老子哲学、因循哲学研究以时代当为的必须.  相似文献   

4.
文艺复兴运动把人提升为"后上帝时代"的新上帝,人一跃成为"万物的尺度";近代工业文明则进一步将人演变成无所不欲的贪婪主体、无所不能的狂妄主体、无所不做的野蛮主体,从此人"遗忘了自然性","遗忘了存在"。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当代美国女作家凯·安·波特《中午酒》的生态意识,指出故事中的现代"文明人"(强者)对"自然人"(弱者)的利用、剥削和欺凌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掠夺和破坏;而所谓的"文明人"的贪婪、狂妄和野蛮最终落得害人害己的下场这一事实印证了现代社会生态环境失衡和人类生存危机等严重的生态问题。波特通过《中午酒》这个悲剧表达了她深远的生态意识:人只有放弃自封的主体地位,恢复与自然的平等关系才能守住自己的心灵家园,才能缓解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的种种危机,人类才能拥有未来。  相似文献   

5.
<老子>"道"、"无"之思想是中国神秘主义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讨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道"者,统合万物,超越万物,是世间不可言传的神秘本体."无"也,形上之超验焉,无形无体,然宇宙生成之大本大源.宗教神秘主义思想的终极关怀不是神,而是人,它以超越生命(神)的方式赞美生命.<老子>哲学神秘主义则让万物保持自己渊深而神秘的生命,不允许人类以自私之心奴役自然、污染自然.让宇宙恢复神性,净化人类心态和保护人类神态,重建一个清新的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走向"共生"--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生存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今天迫切需要共生理论作为指导,本文阐述了“共生”的概念及其特征,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及导致的各种危机。认为只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走向“共生”,充分发挥人类主体性的作用,运用交往理性与他者平等对话,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共生共荣,和谐发展,才能化解危机,创造人类美好的生存家园。  相似文献   

7.
"身"在老子哲学乃至整个道家哲学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认为老子的"身"并不是以往所理解的形体或生命,而是身心统一的个人。老子所贵的身是身心和谐的个体,而不仅仅是形体生命,贵身的最终目的也是"心不乱"。老子的修身论从目的到方法都强调了修心的重要性。将老子的"身"理解为个人才能更好地理解老子从修身到治国这一从个体到...  相似文献   

8.
人类能在多大程度上从科学发展中获益,主要取决于其在发展科学、利用科学过程中确立人生价值及意义的智慧,即人文理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是人文理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只有在宇宙中正确定位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人的"此在"成为"诗意的栖居".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还要调解好与社会的关系,找到其在社会中的位置.人文理性在群体间的关系中表现为对他者的尊重、理解和宽容,体现着群体间询求认同、进行沟通、消解矛盾的智慧.个体的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人文理性的调解才能达到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是个人素质提高的表征,也是实现人文理性的人格保障.  相似文献   

9.
古典本体论是一种把世界严格地格式化为1的理论,是人把自己人性中的受动性一面发挥到了极致的思想认识。因为将生命的意识抽入到"本体",也必然是意识与存在同一论。因为消灭了人之生命的内在独特性,而把人生的绝对价值外化了,从而必然导致外在于生命的绝对价值体系。老子是秩序论者,并不是古典本体论者。老子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已经越过了受动性思想占主流的时代,主动性文化的特征已经相当发达,以至于老子要创造一个思想体系来批判和扭转,这正是老子思想在其时的价值和寻找老子思想现代启示的根据。在古典本体论之前存在着多种哲学认识形态,把古典本体论作为哲学的开端是狭隘的。从生命的能力、行为层面来说,人的超越有限指向无限的思维———"玄思",才是"哲"的本义,理解了"什么是哲","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才能破解。人性除了受动性一面,还有主动性一面及自动性一面,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只有讲求人性的三个层面,才能完整地认识人自身,完整地对待人和实现人,学术探索才可能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创造出完整的福音。  相似文献   

10.
网络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对信息技术的无限放大与盲目崇拜湮没了人类理性的思维,遮蔽了价值理性的光芒。网络图腾、速度神话、虚拟无界的出现,使人类的价值理性陷入了失落的危机。只有克服盲目的信息崇拜,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发展,才能创造出网络社会的幸福与和谐。  相似文献   

11.
德福一致的问题在中西哲学中的解决显示出各自不同的智慧。康德强调追求幸福是人的义务 ,但又把它置于实践理性的约束之下 ,最终引出了上帝的公设来保证“至善”的实现。牟宗三以孟子的心性本体为依据 ,发掘其内在而超越的特性 ,将德福问题消解在体用之心内 ,使物随心转、心意知物只为一事 ,完成圆善论。实际上 ,他们都还笼罩在理性主体的阴影中 ,从而忽视对展开状态下生活世界的关注。作者认为通向真理的道路在马克思所指出的历史与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吴奔星等创办于北平的《小雅》杂志是1930—19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中一份颇有影响的诗刊。吴奔星的诗作既有"纯诗"的艺术探索意识,又努力将倾心人生的悲悯之爱、关注现实为人民大众请命的襟怀、现代人被"异化"现象的思索与自我情感世界诗性的开掘结合起来,化为一种个人与时代、现实与想象、存在与玄学结合起来的歌唱。努力沟通新诗的朦胧传达与接受理解之间的关系,是他新诗理论批评一个珍贵思考的侧面。  相似文献   

13.
严歌苓写了一系列描写记乙中故土女性的作品《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等。在这三部作品中,她塑造了三个身份不同,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即王葡萄、田苏菲、朱小环。从大时代背景下描写小人物的生存轨迹,她们性格率真与生命顽韧,在动荡年代不向命运屈服;在遥远的历史背景、扭曲的生存环境中展现美好人性。  相似文献   

14.
朱熹《中庸章句》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及“与天地参”的诠释,强调人与物有着共同的“天命之性”,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道”,要求依据各自不同的“道”对人与物作出不同品级的节制和约束,以实现人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平等的。这种“人-物”平等思想,实际上是今天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所必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荀子所谓“天”,多属自然之天.在他看来,天生万物、天道奇妙,但天道自然,并无人格意志.而且天道与人道具有本质区别,人类应该做到“知天”与“不求知天”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缺乏足够能力,亦无必要,汲汲于解释天道运行的终极根源;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福祉,人类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天道、顺应天道、利用天道.荀子有时也借天道的权威论证社会制度的合法性,为了强调礼制的作用,他甚至认为完善的人间礼制可以影响天道的运行,这显然与其天人相分的主体思想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深受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的宋代理学"物与"思想的熏染,其闲适词描写和咏叹自然山水、动植物情态,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出诗人朴素的以物为友的生态美学意识,对于现代生态美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君羡谋反案件发生于贞观二十二年。但是,在武则天时代,为了武周革命的论证需要,武则天朝廷同意了李君羡后人的解释,认为是武则天天命暴露,而李君羡之死是充当了武则天的替罪羔羊。这一说法在武则天时代写入唐朝的国史,并被后代史书如两《唐书》、《资治通鉴》等沿袭,流传甚广。《资治通鉴》不仅沿袭这个说法,还把李淳风劝杀的故事也纳入李君羡案件的解释中,从而完成了李君羡案件的再度阐释。本文仔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遭遇的阐释历程,认为除了武则天政治的需要以外,古代历史学家的政治天命观念也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即苏轼自称“渊明形神似我,乐天心相似我”。其实此非东坡原文,乃后人转述,其讹盖始于宋人王直方。尽管并不准确,但走形未走神,道出了陶、白、苏三人之联系,其间脉络关系复杂。苏轼对待陶、白两位前贤的形、影、神、身、心等范畴,有承有变,有离有合。由形神之辨至身心之辨,成为玄学至宋学一大转关。从晋代陶渊明的形影神释,到唐代白居易的身心问答,再到宋代苏东坡的物我相忘,形成三位异代大诗人的心灵对话。首先,这种对话是通过向前代先贤追和的形式,建立起彼此互文的关系。其次,这种对话是立局、入局与破局的过程。立者高,入则套,破须巧。最后,这种对话也构筑起中国文人范式的三块重要基石,中国文人思想也随之经历了起、转、合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论,既包含了对自然美的赞赏,又包含了对仁、智的精神赞美,是一种典型的山水比德观念。目前学术界习惯于将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逍遥虚静思想作为山水艺术的思想根源,实际上除此之外,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也是中国山水艺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本文探讨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山水艺术及理论的影响。孔子的山水比德及仁知之乐思想和老庄的道法自然及天地大美思想共同组成了我国山水艺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老子思想在本质上并不反对仁,相反,老子提倡一种超世俗的、符合自然之道的仁.老子强调仁的自然性,认为最高境界的仁应该表现为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仁而不自知,仁而不以为仁.而孔子谈到仁的时候,也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对仁的自发性、内在性的追求,强调仁由己出,仁者安仁.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孔老二人在仁的主张上有很大的相关性,甚至可以说,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仁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