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欧洲文学发展历史中,巴尔扎克是一位划时代的卓越作家。他对小说结构艺术的贡献,同样也是划时代的。他的长篇小说为欧洲小说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结构模式,突破了以往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足迹游动为简单线索的结构,形成多故事、多情节、相互联系、互相交织的复杂结构,从而使长篇小说能够表现更为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著名老作家、湖北省文联主席姚雪垠同志,应我院邀请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廿五日下午来我院讲学.姚雪垠同志的讲题是:《漫谈中国小说的艺术传统》.他首先概述了中国小说发展的简单轮廓;然后他说:我们在研究、欣赏和学习中国小说的艺术传统时,应该很好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发展观,要看到小说的发展,总是受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意识的发展以及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的.小说艺术所呈现的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发展状态,正是应该从这里来理解.接着他分析了《三国演义》、《水浒》、《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长篇小说.他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杰作,作者对史实和虚构,历史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作了大胆的  相似文献   

3.
巴金在旧中国的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写出了二十部中、长篇小说,七十多篇短篇小说。其中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家》。这部作品在三十年代出现,应当说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新的收获。它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达到了新的水平。文学是表现人的艺术。它的主要任务是典型人物的创造。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觉新是他花费笔墨最多,刻划得最为感人的艺术典型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人物看法很不一致,褒扬者甚少,贬斥者甚多。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清代,产生了两部纪念碑式的高峰作品,一部是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一部则是“用传奇法,而以志坚”(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一书而兼二体”(纪晓岚语)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两部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红楼梦》的地位已确定无疑,而对《聊斋志异》的地位则虽有人论述,但至今认识并不统一。中国小说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如《山海经》);演至六朝,而为志人志怪;唐人作传奇文;而进至宋代,一方面,志怪及传奇文日…  相似文献   

5.
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巨匠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 ,本文以该小说为切入点 ,从史诗描写、心理分析、艺术对比、拱形结构等多个角度 ,展现了托尔斯泰创作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合称)是用吴方言讲故事的说唱艺术。苏州评弹的艺术特征,可以从它和小说、戏曲的比较中清楚地看出。评弹和小说的异同评弹和小说都是叙事的情节性艺术,有人物形象。评弹的演出脚本,如同一部长篇小说。曹汉昌的《岳传》一百多万字,徐云志的《三笑》也有近百万字。十几万字,可说上半个月。从脚本看,评话以散文为  相似文献   

7.
小说发展的历史,就是小说艺术发展的历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对小说提出日益繁难的要求;这要求,成为小说艺术发展的动力,使它完成自身的发展。 中国小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它从古代神话传说、史传文学吸取了营养,在魏晋六朝志怪、志人小说和唐宋传奇中初具规模,于宋元话本中日趋成熟,至明清小说中达到高峰。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不单在表现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深刻、广泛,而且与之相适应在艺术表现上也越来越灵活、有力。从小说发展的历史来看,艺术表现力的逐步提高,表  相似文献   

8.
苏童最新长篇小说《黄雀记》叙述的生活是其"香椿树街系列"的一个延续,它三个段落呈现的艺术世界与现实生活有着同质同构性,小说向读者凸显出鲜明的历史时空因素和环境。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创作取得丰硕成果,收获多个奖项。短篇小说获奖的连续性、长篇小说获奖的异军突起,以及作家队伍的老中青结合、区域小说获奖的均衡格局,是江苏小说获奖的主要特点。江苏获奖小说题材相对集中在农村乡土、农民工与城镇底层生活以及文化历史等方面,具有平常性、现实性、深刻性和正向性等特点。获奖小说艺术表现丰富多样,娴熟的现实主义手法、精致的细节描写、严谨的小说结构以及个性、诗性与智性语言,构建了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整体的审美风貌。未来江苏小说创作应更加注重小说题材的开拓、艺术手法的新变、独特形象的塑造、地方文化的融入,以推进江苏文学创作和江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0.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唯美主义代言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唯美主义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道连·格雷的爱情观,阐明了唯美主义者“艺术高于生活”的观点,并分析了唯美倾向的成因,揭示出其具有反叛精神。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重要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一生都在致力于小说创作艺术的探索.<杜宾的生活>是马拉默德在继承和发展其前期作品的主题和创作技巧、融传统和现代叙事艺术手段为一体的基础上创作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是其叙事艺术创作的集大成之作.本文从双重视角、自由直接引语、快速切换三个方面分析了马拉默德独巨匠心的叙事艺术,以期给读者提供一个欣赏该部小说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未完成的长篇小说《长河》,反映了从20世纪初叶到抗战爆发这30年间的湘西地区社会历史变化,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作者从历史的、美学的、艺术的角度分析了这些人物形象的成败得失,得出令人信服的、中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初的长篇小说进入了一个无主潮、多元化的无名时代。这些长篇小说对乡村生活经验的书写尤为引人注目,对"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的运用尤为突出;在艺术形式上则注重多样化的尝试与创新。诸如在艺术表达上呈现出碎片化、细节化的特征,小说的空间感、场面感大大增强,取消了时间的线性发展顺序,语言普遍使用方言、口语、原生态语言的本土化追求,小说文体结构的本土化创新等,这些都呈现出与以往时期的长篇小说不同的艺术新质。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日瓦戈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反映俄罗斯社会变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命运和心路历程的长篇 ,同时它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又都是在基督教观念的背景上展开的。论文从小说中的有关意象入手 ,深入分析了其中潜在的主人公及作者本人在信仰上的追寻 ,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揭示了作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周健明创作《湖边》与《柳林前传》,前后相隔十五年。从这两部长篇小说,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同一种事物的两种鲜明对立的态度。从这种自我矛盾的表面现象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在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勇敢地跨出的三大步。这体现了至今为止中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小说创作视角地变化,正反映了随着历史的发展,作者对中国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这也正是作者坚持走文学创作现实主义道路的具体体现,是作家从思想到艺术的一个跃进。  相似文献   

16.
读《倪焕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焕之》是叶圣陶于二十年代写的反映小学教师生活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所反映的时代,是一九一六到一九二七年的动荡十年间.这期间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卅"反帝爱国斗争和"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小说不仅艺术地再现了小学教师倪焕之在这些历史剧烈变动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生活道路,而且围绕着这条主线揭示了当时中国教育界的混乱和社会的黑暗状况,展现了当时广阔的历史背景.《倪焕之》是我国二十年代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部比较成功的长篇小说.它在中国现  相似文献   

17.
论巴金家庭小说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家庭小说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 ,他的《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等中长篇小说通过对“五四“到抗战时期不同家庭生活的描写 ,从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不同视角 ,多侧面地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罪恶 ,展示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探索爱情婚姻、家庭及妇女解放等重大社会和人生问题 ,表现出作者反帝反封建的强烈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18.
论《歧路灯》小说语言的民俗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歧路灯》是一部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长篇小说,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它是古代第一部长篇教育小说,还在于它对18世纪的清代社会生活作了细致而有趣的临摹,为后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多侧面的巨幅画卷。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相比,它所映象的社会面可谓"五光十色",尤其是对中原地区民间风情、闾巷习俗的描述,堪称绘声绘色,跃然纸上。与此同时,在表达和描写之间,也充分地表现出小说语言的地域性、通俗性和个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石杰 《东方论坛》2013,(2):52-56,86
"反思教育三部曲"包括《招生办主任》《教授变形记》和《大学校长》。三部长篇小说均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对当下高等教育界普遍存在的学术腐败、道德堕落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表现出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直面现实的勇气。"大团圆"结局使得作品的批判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小说在艺术上存在着情节曲折、线索清晰、结构严谨,感性与理性的并存、文史哲交融的特点,为作品添加了魅力。  相似文献   

20.
《玫瑰门》、《大浴女》、《笨花》为铁凝创作成熟期的作品,铁凝将三部小说的女主人公置于不断变幻着的历史场景之中,展示女性与他人、女性与社会以及女性个体与历史、文化、民族间的内在联系与纠葛,使这三部小说具有女性成长史的意味。三部小说如同女性成长三部曲,展示了女性从深陷生存和精神双重困境无法自拔到最终走出自身窘境、获得女性身份和社会身份双重认同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