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汉初期以黄老思想为统治思想,由于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导致严重的消极后果,从汉文帝后期开始,西汉统治者即逐步改弦易辙,以主张积极有为的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到汉武帝时,明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相似文献   

2.
贾谊(公元前二○○——前一六八年)是西汉初期的一位青年法家,他是著名的政论家,又是有名的文学家,在西汉初期儒法斗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贾谊二十余岁,就被汉文帝刘恒选拔到朝廷当博士和太中大夫,参与了中央政权的政治活动,为汉文帝实行法家路线出谋划策。贾谊极力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裂复辟,为巩固西汉初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在批林批孔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贾谊的思想及其主张加以研究,给贾谊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分析总结贾谊积极参加的汉初“削藩”斗争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史稿》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西汉的建立和汉初的“黄老政治”中说:“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进驻灞上,秦王子婴投降。刘邦进入咸阳后,立即派肖何接管秦朝的法律文书户籍,以便于重建新王朝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4.
从西汉初期刘邦以黄老思想治理国家起,汉初各代统治者对与之并存的儒学态度不一,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司法官的法律观是贯通一个时代的法律文化、政治法制路线与实际司法运作之间的桥梁之一。本文以西汉文帝时代中央司法官——“廷尉”张释之的法律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关于法的性质、法官角色定位以及犯罪与刑罚之间关系等方面的观念的考察,解析西汉初期兴起的复兴先秦文化运动及汉初统治者对“宽仁”之政的政治法制路线的选择,与西汉初期司法官的法律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探讨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成功地进行了改革,从而使西汉前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史称“文景之治”,汉文帝也因此为古今史家所称颂。本文从艰难的历史条件,创造安定的政治环境,大力改革经济和法制、以安百姓,举贤纳良、重用人才,个人的品质和作风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汉文帝以政治家、改革家的气魄和胆识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进行改革的壮举及其主要内容,并对汉文帝进行了全面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生亦避名”之制,起于周,成于秦,西汉沿袭不改。《黄帝书》避汉高祖刘邦讳,不避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讳,当抄于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这也是《黄帝书》产生年代的下限。  相似文献   

8.
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作为治国安民的指导思想,在西汉前期的社会经济的重建中,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一是当时的形势需要无为而治;二是黄老无为重视法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重建;三是黄老无为强调发展经济,主张轻徭薄赋,藏富于民。黄老的这些主张在西汉前期都转化成具体的现行政策,因而为建立强盛的汉帝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黄老最初出现于汉代,黄老之学亦形成于汉代。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一次使用了黄老,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中第一次使用了道家,但这些都是汉朝的学术称谓,并非指先秦已有了“黄老”或“黄老之学”,先秦既无“黄老”,亦无“道家”。因此,主张先秦已有黄老或黄老之学,或者认为先秦黄老乃道家的观点,是不够准确的。所谓先秦黄老,实际仍是老庄哲学,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外化。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的人才思想丰富深刻,其“用人之道”主要体现在治国重才、明于观人和用人有术等三个方面。《淮南子》的用人之道,不仅具有显著的黄老、道家色彩,而且颇受儒、墨、阴阳诸家“尚贤”思想之影响,表现出多元性、综合性、辩证性和致用性的特色。《淮南子》的用人之道是西汉黄老政治经验的历史凝结,虽然其理论内涵存在着传统专制君主政治的历史局限,但从实际的用人艺术而言,对现代国家治理中的领导者,仍然具有可贵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论道”具有缜密谨严的理论逻辑,这突出体现在作为全书序言的《要略》之中。无论是“论道”的宗旨与原则、方式与思维,还是“论道”的特点与取向、价值与意义,《要略》均有深刻具体的理论体现。在此系统化“论道”的基础上,《淮南子》适应西汉大一统政治的发展需求,进一步会通、熔铸与整合先秦老、庄、黄(老)道家三学,深刻阐发自身“明道务治”的黄老经世思想。对《淮南子》“论道”逻辑及黄老旨趣的充分体现,使《要略》成为以淮南王刘安为领袖的汉代“淮南学派”在学术、政治上的思想纲领,也让其有力彰显出《淮南子》全书鲜明的道家理论特质及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北宋是继西汉以后黄老思想流行的另一个高峰。北宋多数帝王有崇尚黄老之举,君臣上下共同推行,思想界互相呼应,黄老思想几乎漫延于整个北宋王朝,其中仁宗朝尤为显著。宋仁宗不仅对黄老十分推崇,并且更加自觉,在位期间被时人及后世称为太平之治,故宋仁宗才是北宋崇尚黄老最有代表性的皇帝。而宋神宗言及他对汉之文景、唐之太宗、孔子均无间然,可见黄老与儒学在国家治理上同样具有相融之处,这也是北宋黄老与西汉黄老区别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西汉社会黄老思想兴衰的政治经济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老思想盛于西汉之初,但很快又在汉武帝时期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归于消沉,并在此后近二千年的封建统治期间基本上没有再现西汉初年之辉煌.黄老思想淡出西汉社会政治舞台的深层次原因,是与中国大一统中央集权封闭的农业经济社会的特性密切相关的,具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存在着许多源自于黄老思想本源的难以调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所寻求的政治与经济解决途径有着很大的分歧与距离,正是因为这些根本性的原因注定了黄老道家作为一种统治思想的暂时性和阶段性.  相似文献   

14.
曾经风靡于战国并在西汉前期达到极盛的“黄老思想”,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曾是一个难解之谜。直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之后,人们才慢慢地认识到:历史上所谓的“黄老思想”,实际上就是帛书《老子》乙卷本前四篇古佚书的思想,而这四篇古佚书便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早已失传的道家重要典籍——《黄帝四经》。《黄帝四经》的出土,不仅使汉初的“黄老思想”之谜大白于天下,而且也迫使我们对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思想家的思想渊源与形成进行重新考察。本文便试图在对《黄帝四经》的  相似文献   

15.
西汉初期流行的“黄老”思想,我曾以帛书《黄帝四经》的内容与汉代史事相印证,分析证明了汉初流行的“黄老”思想,实际上就是“黄学”思想,而非“老学”思想。而汉代史书《史记》和《汉书》,都将“黄”、“老”并称,相提并论。可是检阅先秦文献史籍,“黄帝”与“老子”皆分称,未有黄、老并称之例。《史记》首创“黄老”一词,遂将两者混而为一,并称“黄老”。后世学者,多承其说,少有异辞,以“老”代“黄”,不加分辨,道家思想之分流遂乱而莫辨。今取《史记·论六家要旨》一文中关于对道家思想的论述,与帛书《黄帝四经》(下均简称《四经》)的内容作一比较,分析其“道论”的理论渊源,以辨“黄”与“老”之别,以明以“老”代“黄”之谬。  相似文献   

16.
刘邦初定西汉天下,总结秦亡的教训,确定实施黄老无为政治,促使文景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经济得以恢复乃至走向繁荣。由此而引起国内藩王强大,北方匈奴屡犯边境,直接威胁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观点,成功地内削诸藩,外抗匈奴。但因而连年用兵,耗尽民力,人口减半,生产力又再遭到破坏,汉武帝命他的大臣卫青辅助汉昭帝复行无为政治,使得西汉的社会矛盾不断地得到化解,社会繁荣时期延续百多年,及至汉宣帝时期。本文用这段史实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西汉初期流行的“黄老”思想,在思想史上一直没有能说清楚。对于它的性质、内容以及与诸子百家的关系问题,认识都很模糊。这些问题早在汉代就存在了,所以探讨它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汉时,由于吕氏外戚集团的崛起,导致了西汉功臣集团发动政变彻底翦灭了吕氏集团,并将惠帝子尽数诛除改立文帝。而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不在意人臣行生杀立废之事,所以,周勃作为政变的主要责任者受到汉文帝的打击实在是顺理成章,其结果自然是“绛侯系狱”  相似文献   

19.
魏源政治学说的精要部分集中于柔性施政的“黄老思想”教旨,考察这种思想所诞生的时代背景和主旨仍然不足以帮助理解魏源政治学说的特点。魏源政治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在实际政治中的作用与新颖的范畴运用。魏源的政治学说中包含的“黄老思想”是其晚期政治思想的中心部分,其特点取决于儒内道外刚体柔用的体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秦汉道家的重要论著,《淮南子》对管子有着多方面的思想认识,表达出由衷的尊崇之情,将其看作春秋时期的政治伟人之一。虽然《淮南子》对管子生平所言不多,但无论是对管子之功,对管子之才,还是对管子之思,都是极为推重,赞赏其忍辱进取、兴国为民的政治精神,称扬其尊王攘夷、佐桓兴齐的政治功业,视之为“贤相”楷模。立足黄老,《淮南子》论管与儒、法家有异,彰显出鲜明的道家精神,并试图借鉴管子兴齐的政治经验,探求西汉王朝的长盛之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