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规范化”道德教育是以强调道德规范在道德教育领域的核心价值为主导的道德教育方式。它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但“规范化”道德教育并不能解决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的问题,惟有用德性伦理来改造道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2.
公民道德人格的完善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和重要内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理论针对理想人格的培养,提出“德教为先修身为本”思想。发掘其道德教育资源,并加以运用和转化,对当代我国公民道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文化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教育文化概念是道德教育文化研究的集中体现。对道德教育文化概念的理解,取决于对“道德教育”与“文化”概念各自含义及其联结方式的理解。本文认为,在意义构成上,文化是文化反省和文化存在的有机统一体,在内容构成上,文化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独特表现。由此,道德教育的文化研究本质上是道德教育的文化自觉,道德教育研究的文化转向意味着奠基于“文化”之上的道德教育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如文化、道德教育概念的开放性一样,道德教育文化概念也是开放的,道德教育文化研究是一个并非刚刚开始但有待不断拓展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4.
教什么、怎么教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中心问题。教师要处理好“教”的问题,必须研究“学”的问题。文章通过阐释陶行知“以教人者教己”思想中“先学后教”和“为教而学”的内容,深入探究教师的“学”如何立足学生,以研究性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动”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重视道德、道德教育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 ,是古希腊伦理和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揭示古希腊时期“生活道德教育”的思想智慧 ,对今天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章认为,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特色主要是“注重对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注重对道德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注重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的观点看,“士”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也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阶层,但在先秦时代的道德教育传播活动中,传播者的角色主要由“士”阶层担当。他们积极投入社会变革的洪流中,成为先秦时代道德教育信息的积极传播者,极大地促进了道德教育传播活动的发展。而在先秦时代“士”阶层则主要通过游说、设私学、身教、文字媒介等四种方式来传播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道德教育的概念入手 ,揭示出道德教育研究中逻辑地存在着的道德、教育、道德与教育互合等3种取向。 3种取向的研究分别形成了道德教育理论的 3种形态 ,即道德教育之道德论、道德教育之教育论、道德教育之道德与教育互合论。这 3种形态的理论统称为道德教育“要素论” ,与此对应的是道德教育“因素论” ,“因素论”以“要素论”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研究逻辑取径之分及其理论形态之别 ,对认识、反思、拓展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面对当前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效率低下的严峻现实,常建军撰文提出,道德法律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不完全义务的存在,道德与法律在核心内容上并不一致,道德法律化在逻辑上不够周延;道德共识不等于道德标准一元化,道德多元与道德共识可以、而且应该共存,道德法律化缺乏现实基础;道德强制与法律强制具有本质差异,道德法律化是非道德、不道德和危险的;解决道德知行断裂问题,增强道德教育效果,不应诉诸道德法律化,而应立足于道德情感的培养,建立“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  相似文献   

10.
“规范化”道德教育是以强调道德规范在道德教育领域的核心价值为主导的道德教育方式。它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但“规范化”道德教育并不能解决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的问题,惟有用德性伦理来改造道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包括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体现着主体间性的交互作用。当前的大学德育仍然是一种知性德育 ,强调道德理性 ,缺乏真正的交往 ,导致了德育的弱效。由知性德育向交往德育转变 ,应成为大学德育创新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2.
高校中的"次道德"现象的出现与蔓延,既有深刻的社会大文化背景,也是高等教育与道德教育中长期以来存在问题的反映。面对它所带来的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评价标准的混乱与道德水准的降低等危害,我们的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加以认真对待,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诗教”是中华民族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诗教是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利用人们的审美需求,通过美的形式和内容把真善美结合起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诗教的本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的综合化。探索思想品德教育与美育有机融合的各种内容和形式,实现“诗教”优秀传统回归,是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而实际上道德与知识是存在二律背反现象的。因此,我们在道德教育中不能把道德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加以传授和灌输。要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增强受教育者的道德体验,使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自己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我道德需要,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不甚令人满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德育目标失衡,德育过程简单,德育地位倒置。为此,学校德育必须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选择适当的德育内容,探索有效的德育方法,特别应注重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效果是德育界永恒的话题,也是整个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高校对大学生这个准社会群体实施德育效果的好坏,取决于高校德育系统的生态化程度。德育生态建设是德育实践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德育效果的关键。德育目标的统领性建设、德育制度的供给性建设、德育主体的人本化建设、德育手段的实践性建设以及德育环境的功能化建设则是高校德育生态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荣辱观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因此,要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遵循道德形成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即必须坚持道德接受的“知”、“情”、“意”、“信”、“行”五要素的有机统一。从强化认知、提升情感、坚定信念、磨炼意志、注重养成等环节入手,使大学生真正实现明荣知耻、好荣恶耻、趋荣避耻、扬荣抑耻、践荣弃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课前课后两次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认可度有了明显提高。这一结果带来有益启示:改善目前德育教学效果不佳状况,提升德育的实效,关键在教师。事实证明,提升德育效果不仅必要、紧迫,而且完全可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以德治国”的思想指导下,对高校德育工作进行了探讨。提出高等教育阶段德育工作应旗帜鲜明地强化其政治功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工作要注重渗透性,从渗透的渠道、渗透者的素质、渗透的过程来分析渗透性对德育效果的影响;开启德育新资源,拓宽德育渠道,加强德育的实践性。文中还剖析了“个性教育”“创新教育”中包含的丰富的德育内涵,加强道德教育从而也促进“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代际关系问题。在代际关系和代际伦理的语境中,与传统道德教育明确划定"教育主体"(如"长辈")和"教育客体"(如"晚辈")的界线不同,现代道德教育是一个代际互动的过程。现代道德教育的代际路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上一代对下一代的道德传递和道德示范与下一代对上一代的道德继承和道德反哺。现代道德教育的代际模式就是表现为"主—主"关系的代际交互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