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营管理者》2005,(1):47-48
每到年底,企业都要选出一批辛苦了一年的先进个人、先进部门。与之相对的是,企业并没有客观地盘点自己的经营业绩,正视企业的亏损或存在的问题。脱离实际的企业决策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购买的咨询服务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企业领导认为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是基层经理和员工的执行问题;企业问题不断,依靠召开紧急会议的方式解决问题,已经无法取得进展;企业的业绩评估系统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上述问题,本期专题推出如下5篇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想表达的是,企业家和经理应缩小企业预期和市场现状的距离,作出合理的投资决定;“企业购买咨询服务应注意什么”从咨询公司和企业客户的角度,帮助企业识别咨询公司和提升咨询项目的水平;“领导能力与执行能力的较量”提出,将经营业绩不佳归咎于基层经理和员工的企业领导需要反思自己的领导能力,而员工们则应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借口是否真正保证了公司的利益;“靠紧急会议解决问题的企业”会得不偿失,遭到困境时要多关注企业工作程序的合理性和公司经理的能力,使企业保持解决问题的信心;“员工业绩评估的缺陷”分析了企业内部不命题的业绩评估系统,提示企业家和经理要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推行业绩评估系统,人力资源部要在实施过程中起  相似文献   

2.
提到市场营销,都会想到面向顾客的外部销售。然而另一个“市场”也同等重要,这就是企业的员工。员工是最大的“市场”,营销别忘了向内“吆喝”。细细琢磨,此观点道出了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市场的关系。外部市场当然至关重要,需要勤“吆喝”,但内部“市场”,即员工队伍更加重要,同样需要“吆喝”。美国人科林·米切尔认为,你能让顾客购买你的产品,但你能让员工相信自己公司品牌的力量吗?正是这群人使得你的品牌在顾客面前活力四射。遗憾的是在大多数企业,决策者都轻内重外,几乎不知道向内“吆喝”,很少有人认识到还必须使员工信服品牌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1983年东京大学的小宫隆教授提出的“中国经济中不存在企业”的命题时。曾经指出。企业(enterprise)这个词和工厂不同。有着创新的含义。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mhip)就是由此派生而来的。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正呼唤新一代企业家群的诞生。人们常说。商业竞争说到底是企业人才的竞争,甚至就是企业家之间的竞争。但是在计划经济制度下。既没有企业也没有企业家存在的余地。改革以来存在的双重体制。也使企业家的行为扭曲。因而现在我们有一批相当政治化的“企业家”,挥金如土的“企业家”,真正具有企业家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经理人员,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却都是凤毛麟角。近来,我们可喜地看到,许多新兴公司正在高薪延聘企业经营人才,传统企业也开始注意这类人才的引进。这表明,日益激烈的竞争使企业对企业经营人才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而我国企业的许多经理人员,正怀着实现自己才能的炽烈愿望,努力提升自己的企业家素养。  相似文献   

4.
常到企业采访,问到企业改革的真正核心是什么?“观念”。企业家们回答的惊人的一致。细思磨,机制改革固然重要,但新机制中如果运作的依然是旧观念,怕是新机制也只有落个“重蹈复辙”的结果。所以,改革的核心应当是观念的转变。如果我们把转变观念再形象地说成“改造自我”,或许就能更贴切了。毕竟40多年的计划经济运作模式面对尚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总会使我们的思维自觉不自觉地回到昨天,固而,不少企业家强调的观念转变的感受应当并不为人惊奇,因为维持现状是不可能在变动的明天生存的。天津市优秀企业、天津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  相似文献   

5.
《经理人》2012,(12):82-85
“假如企业家要去听经济学家的话,这些企业家一半已经死掉了。”——这是马云分析经济学家与企业家关系得出的结论。在马云看来,经济学家首先是数学家,对数学模式有兴趣;其次,他们更关注昨天,对昨天的数据感兴趣,而企业家是只对未来“不确定”感兴趣的人。因此,让一群对昨天有兴趣的人去判断未来,是一件悲哀的事。马云认为,企业家一定要听消费者、听市场,因为市场才能决定未来。那么,到底有多少企业家按照自己的独立判断和行动,成为市场的赢家?  相似文献   

6.
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著名的埃森哲管理咨询公司曾经在26个国家和地区与几十万名企业家交谈,其中79%的企业领导人认为,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82%的企业领导人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同样依赖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新一代的企业家群体出现,培育和建设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对我国企业可持续成长和提高企业竞争力都十分重要。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厂长、经理就是企业家,这是一个误解。实际上,企业家是一种素质和能力而不是职务。一般的企业经营者,如厂长、经理并不等于企业家。…  相似文献   

7.
现代企业制度两权分离的结果,使得企业所有者能够或不得不通过委托经理阶层代理行使企业经营管理权,甚至一定的投资决策权。在实际运营操作中,股东不可能介人公司经营管理活动,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相对有限,公司实际控制权落入了经理阶层手中,因此,如果说董事会、监事会仍以企业“守夜人”自居的话,那么这个“守夜人”不应该是睡着的“守夜人”。它应该睁大眼睛对经理阶层实施约束。1.经理市场约束经理市场是对经理阶层能力评价、监督和筛选的一种社会化机制,它给经理人员以不断晋升的可能和被取代的压力,对经理人员的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优秀人才希望有机会创建新事业,他们会加盟使之成为可能的企业“内部创业”指的是在大公司内部创建新事业。但内部创业并非自上而下的大规模行动,而是由昨天还在担任一线经理或员工的人带头,自下而上另辟蹊径地建立业务。觉得似曾相识?没错,内部创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风靡  相似文献   

9.
<正> 为了表彰我省在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技术进步,加强企业管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厂长(经理),省人民政府决定授予四川金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6个企业为第八届四川省优秀企业,江油发电厂厂长王龙陵等23名厂长(经理)为第十届四川省优秀企业家称号。 本届评选出的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的突出特点是:企业内部率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能自觉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扎实,技术开发力强,产品、服务质量好,市场占有份额较高,“抓管理,学邯钢,降成本,增效益”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经济效益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国有资产稳定增值,领导班子团结,两个文明建设成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改革过时思维方式,调整人们的价值取向 “以官为上”、“重官轻商”的社会价值取向,严重的阻碍了企业家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对社会的贡献。长期以来,我国对企业的管理实施的是相似于行政部门的管理,肯定厂长经理的成绩时,基本上采取的是把他调整到级别更高的厂(公司)或政府、党委部门担任官员。这种思维方式和管理办法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不利于企业家价值的体现和企业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一位资深企业家 ,应邀在一次年轻经理人的聚会上演讲 ,他用“眼高”和“手低”来勉励年轻的经理人。他所说的“眼高”就是要能高瞻远瞩 ,对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与企业的发展方向有敏锐的观察力 ,对于自己的成功和发展要有绝对的信心 ;但是在做事时却又必须“手低” ,也就是说要脚踏实地 ,从最小的事情做起 ,才能掌握全盘情况 ,解决各种问题。这位企业家从毕生奋斗的历程中提炼出这个原则 ,正可以矫正现代经理人过分迷信授权与分工的偏颇。一个企业领导人他不应该高踞于办公室足不出户 ,完全放弃现场工作 ,相反 ,惟有经常与现场保持接触才能够迅…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近在眼前 ,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我国企业必须顺应“两化”趋势———国内企业国际化、跨国公司本土化。但必须拥有人才———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对此 ,你我都会问 :“谁是中国的企业家 ?”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企业家作一番去粗取精的剖析———大小企业家 ,究竟谁该夸1978年以来 ,我国究竟诞生了多少“企业家” ,至今没人能说清。厂长、经理、总裁、董事长都是或大或小的“企业家” ,而在稍懂行者看来 ,厂长、经理之类 ,好像才有资格称为“企业家”。也有学者指出 ,由政府任命的厂长、经理等企业领…  相似文献   

13.
刘俊才 《经营管理者》1994,(4):32-32,34
<正> 在信息急剧膨胀、竞争激烈、市场多变的今天,企业的厂长经理们越来越感到知识不够用,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越来越感到厂长经理不好当了。怎么办呢?企业家应借鉴古今中外成功的范例,大力开发利用外脑资源。 什么是企业家的外脑呢?就是能真正为企业家们的决策服务的企业咨询顾问、出主意班子、参谋群体、智囊  相似文献   

14.
企业的活力在于产品,产品的活力源于创新。如何激发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创新精神,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美国宝洁公司成功的奥秘就是实施了品牌经理制。其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实行内部竞争是“防止企业变笨的惟一方式”。只有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才能防止企业衰败。该公司绝不向任何一位品牌经理透露其它品牌的内部信息,只是鼓励他们进行竞争,人们称之为“同类相残”、“创造性冲突”和“思维磨损”。该公司打破传统的理性框架,品牌经理宁愿对其它品牌“动手脚”研究其成功的奥妙,也不愿在竞争中失败。公司推出的新品牌…  相似文献   

15.
美国500强、世界零售企业的巨头沃尔玛有条成功的经验:“和你的员工们共同分享利益”。沃尔玛这条成功秘诀,在他们自己看来是“我们企业所做出的最成功决定。”从“利益共享”这一成功的经验上,我们看到了成功企业家的睿智眼光和凝聚人心的力量。在沃尔玛看来,企业是大家的,大家的事,需要大家去做,大家的利益应该大家同分享。企业的成果多让大家分享,让大家多得实惠,才能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然而,如今我们一些企业的经理(老板)们却少有这样的长远眼光和心地。他们把企业当作是自家的,员工们都是为他干活卖命的“伙计”。  相似文献   

16.
一位年轻的建筑师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把楼盖得又高又结实?”老师告诉他:“向下,地基牢固了楼才能高。”学生大悟。当市场经济教会了我们要敢于和对手竞争时,也让企业家们明白:企业要发展,就得先在内部管理上做文章,夯实基础,才能再谋大业。天津市文通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总经理李文斌这几年就是在倾心房地产开发经营中不断强化对企业的管理的。因为他明白,当房屋也作为商品只能到市场上任消费者挑选时,作为商品房的“生产者”应当着力打造的首先不是商品房,而是商品房的市场。而支撑企业商品房市场的就毫无疑问地属于企业自己…  相似文献   

17.
一线员工能从独特的视角提出对经营的看法你在发掘一线员工的专业技能方面做得怎么样?如果你的公司跟大多数企业一样,那就是做得“不怎么样”。由此造成的浪费有多大啊!一线员工能从独特的视角提出对经营的看法。他们每天与顾客电话交谈或当面沟通,他们最直接地接触、熟悉公司的产品与服务。跟公司办公室人员相比,一线员工及其经理处于理想地位,可产生服务顾客,激  相似文献   

18.
面对普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现实和责任,企业家是否拥有自己虔敬的政治期待?应该是有的。在西方,没有一个资本家会告诉你说,他是为利润生活的。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商人的伦理也不是金钱至上的。中国传统中有“义利之辨”。商人精神里包含着“济世”的使命感,更有所谓“儒商”和“商而优则学”,近代中国有许多人奉行“实业救国”的理念。当代中国更有许多人是“弃官从商”,因为谈改革不如干改革,他们干得很成功。中国人从骨子里潜孕着“士志于道”的文化传统,一个人有了一些社会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的成就,他就可能从传统中很自然地接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义承当。当然,企业家还是企业家,他们造福社会的方法就是把企业做好。一些企业家不说企业家该说的话,而是动不动就唱高调,办企业不是向市场看齐而向政治口号看齐,这一类型的企业家事实上是最缺乏理想和政治期待的。做企业的人清楚,单纯的经济环境并不能自发地产生出完善的公司,公司的合法结构和它的目标依赖于商业文化和商业的组织结构,而这些东西又依赖于更广泛的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精英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企业家有理由希望企业、社会和政治之间在信念上形成相当同质的期待。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企业家是企业进入市场,进行竞争的推动者和组织者,又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决策者和指挥者,是企业形象的集中代表,是具有特殊素质的管理专家。现代企业家并不只是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厂长、经理的一种身份上的通称,而是具有特定含义,是一类型人才的称谓。市场经济呼唤企业家,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造就一支现代化的企业家队伍,既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又是经济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培养造就现代企业家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素质的强化入手…  相似文献   

20.
十年前我有一个“重要发现”:改革中我们做了一件没有要社会、国家和个人花钱、却收到很大的经济效益的事。这件事便是给公司经理、工厂厂长等送了一个“企业家”的称号。这件事使企业领导人不再把自己看作一个仅仅奉命行事的工作人员,从而提高了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