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933-1934年的京海派论争中,论争一方关键当事人沈从文近四十天的缺席使“论争”实际上成为有论无争.但直接导致沈从文不再讨论京派、海派问题并最终导致京海派论争不了了之的,是此时突然爆出的“何徐创作问题”风波.受此一风波的影响,有关京派、海派的论争与言说,实际成了一场界线模糊的乱战.从胡适、鲁迅等对这场风波的反应来看,“何徐创作问题”风波突显出了京派海派、左派右派问题的复杂性和混沌性,直接导致了京海派论争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1998年6月19日,作为上海社联成立40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由《学术月刊》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上海文化·都市文化·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社联新楼会议室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档案馆、《解放日报》社和《学术月刊》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三十余人。会议对上海文化、都市文化、海派文化各自的内涵、特点、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论“海派”文化的“边缘文化”特征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派”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的概念,研究“海派”文化的特征,无疑是作一次地区文化的类型比较。本文不采取常用的地区文化“平行”类比方法,而尝试设计一个文化内核与边缘二重构造的整体模型,找出“海派”文化在这个模型中所处的偏离“内核”的“边缘”地位,进而论证其“边缘文化”的种种特征。  相似文献   

4.
洋泾浜文化·吴越文化·新兴文化──海派文学的文化背景研究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馆)对于海派小说与上海文化的关联,我已经写过一篇《从四马路到大马路:文化消费的变迁》,是侧重于“史”的线索的 ̄①。最终还是要回到海派文化的“注质”上去。不过我取的是文学──文...  相似文献   

5.
京派、海派和最近开始引起学界注意的港派,一直被当做民俗社会范畴的地缘文化的几个空间概念来考察,有的学者还强调应从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的差别上来考察其文学作品的审美差异。笔者以为不然。蒋孔阳先生曾敏感地提出:“港派与海派的讨论,涉及到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大问题”,注意到了历史时间问题。笔者愿就此展开探讨。 京派与海派:新文化矛盾运动的社会历程 京海两派之争,源起于30年代,当时新文化发展已较为成熟,上海成为其历史前沿,北平的隐士带着传统的骄矜与遗风对这一新的文明背景进行历史的挑剔,沪上反唇相讥,京海之争遂拉开帷幕。这场文人之争本无多大意义,然而在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文化的“早期近代性(EarlyModernity也译为“早期现代性”)问题,近年来欧美学者讨论得颇为热烈、深入,反观我国史学界,则还关注不够。2002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江汉论坛》杂志社邀请明清历史与文化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以“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为专题,联合举办了一次学术沙龙,对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诸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这一讨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化“早期近代性”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文化的“早期近代性(EarlyModernity也译为“早期现代性”)问题,近年来欧美学者讨论得颇为热烈、深入,反观我国史学界,则还关注不够。2002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江汉论坛》杂志社邀请明清历史与文化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以“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为专题,联合举办了一次学术沙龙,对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诸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这一讨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化“早期近代性”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救亡与反思:明末清初士人的主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琦 《江汉论坛》2003,(3):67-69
关于中国文化的“早期近代性(EarlyModernity也译为“早期现代性”)问题,近年来欧美学者讨论得颇为热烈、深入,反观我国史学界,则还关注不够。2002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江汉论坛》杂志社邀请明清历史与文化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以“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为专题,联合举办了一次学术沙龙,对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诸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这一讨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化“早期近代性”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文化的“早期近代性(EarlyModernity也译为“早期现代性”)问题,近年来欧美学者讨论得颇为热烈、深入,反观我国史学界,则还关注不够。2002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江汉论坛》杂志社邀请明清历史与文化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以“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为专题,联合举办了一次学术沙龙,对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诸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这一讨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化“早期近代性”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文化的“早期近代性(EarlyModernity也译为“早期现代性”)问题,近年来欧美学者讨论得颇为热烈、深入,反观我国史学界,则还关注不够。2002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江汉论坛》杂志社邀请明清历史与文化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以“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为专题,联合举办了一次学术沙龙,对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诸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这一讨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化“早期近代性”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文化的“早期近代性(EarlyModernity也译为“早期现代性”)问题,近年来欧美学者讨论得颇为热烈、深入,反观我国史学界,则还关注不够。2002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江汉论坛》杂志社邀请明清历史与文化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以“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为专题,联合举办了一次学术沙龙,对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诸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这一讨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化“早期近代性”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文化的“早期近代性(EarlyModernity也译为“早期现代性”)问题,近年来欧美学者讨论得颇为热烈、深入,反观我国史学界,则还关注不够。2002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江汉论坛》杂志社邀请明清历史与文化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以“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为专题,联合举办了一次学术沙龙,对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诸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这一讨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化“早期近代性”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段超 《江汉论坛》2003,(3):71-72
关于中国文化的“早期近代性(EarlyModernity也译为“早期现代性”)问题,近年来欧美学者讨论得颇为热烈、深入,反观我国史学界,则还关注不够。2002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江汉论坛》杂志社邀请明清历史与文化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以“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为专题,联合举办了一次学术沙龙,对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诸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这一讨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化“早期近代性”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日本几位学者的“屈原否定论”的有关文章陆续被介绍给我国读者,而我国知识界的某些人正在蕴酿着椎出一股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逆流,于是,在我国的学术园地里,在“文化热”的背景下,我国楚辞学界的学者抓住屈原问题.同日本几位学者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这是日本学术界在五六十年代讨论屈原问题的继续,也是我国“五四”以来讨论屈原问题的发展。从学术研究的现状看,认真地开展这次讨论,还  相似文献   

15.
城市文化的发展已变成当代城市发展中核心问题,而学术文化又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因此建设“深圳学派”,其目的通过学术文化的发展引领深圳市的发展.此次会议围绕着建设“深圳学派”,讨论了建设深圳学派的意义、“深圳学派”的内涵、深圳学派建设与文化的关系、建设深圳学派的可能性、建设深圳学派的理论构想、建设“深圳学派”的现实途径等几个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学术与思想:是否对立以及如何对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学术与思想之关系的讨论已有时日。常常可以听到有“思想淡出,学术凸现”这一类说法。它们大多不言自明地把“学术”与“思想”作为对立的概念来使用,但这总会使我感到有些茫然。首先是不明白“学术”在这里究竟是指什么?然后是不明白“思想”又是指什么?因此自然也就不清楚,为什么在学术与思想之间会有对立?以及为什么要对学术与思想之间的张力做如此强调?我从一开始便把学术与思想的关系问题看作是一个汉语语境中的特有议题。或许是孤陋寡闻,但我确实不知道在其他文化中是否有过相关问题的讨论。当然上述困惑的原因主要是在于这两个概…  相似文献   

17.
“海派”散文与文化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派”出现的历史背景。“海派”散文是“五四”后期至四十年代末出现于文坛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它历经转型期、追新期和由俗写雅期三个阶段的变化。它作为典型的文学商品化环境的创作,面对文化市场的冲击,在创作态度、主题取向、文化内质、美学格调诸方面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形态风貌,但无不与商品经济相联  相似文献   

18.
思想中的学术与学术性的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历来不认为思想与学术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在我看来 ,学术是用来表达思想的 ,思想没有学术也是不可能深入的。当 90年代有人提出“思想淡出 ,学术凸现”时 ,我感到有些吃惊 ,并且颇不以为然 ,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些自以为很有思想的学界中人走投无路时的自我欺瞒的说法。不能否认 ,80年代的“思想”在今天看来的确是乏善可陈。“人道主义”问题和“异化”问题、自由问题和主体性问题的讨论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美学热”、“人学热”、“文化热”的兴起 ,文艺领域中各种“禁区”的逐步突破 ,固然反映了时代的躁动 ,但由于很少进入到深层次的学…  相似文献   

19.
6月 2 3日 ,海派经济论坛组委会、上海银行和《文汇报》在上海银行总部联合召开了“经济全球化中的开放与保护———中国海派经济论坛第 1 0次高级研讨会”。会议由海派论坛主席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程恩富教授主持 ,来自上海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等 5 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者认为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开放与保护是一对经济矛盾 ,具有同等的重要 ,二者不能偏废。一、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必然性和特征在讨论经济全球化问题时 ,首先涉及的是对“经济全球化”应该如何理解的问题 ,对此大家基本取得了共识 ,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随着科学…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第三次吴文化学术座谈会,于五月十七日至二十日在常州市武进县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浙江、广东及江苏有关博物馆、文管会、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的专业工作者共四十七入。座谈会受到常州市和武进县宣传文化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常州市博物馆、淹城管理处和苏州博物馆的同志,为座谈会做了充分的筹备工作。这次学术座谈会是继在苏州、常熟召开的两次吴文化讨论会之后的又一次专题学术活动,主题是围绕“淹城”,讨论吴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吴城”的问题。这次学术座谈会的特点,一是重点明确,抓了淹城这个典型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城”,是一国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集中体现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对“淹城”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