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海德格尔诺曼底演讲稿是海德格尔后期关于哲学观念的重要论述。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哲学的任务就是对存在的追问,追问的方法是现象学,方向是回溯到希腊思想。不管对存在追问的途径如何,这是海德格尔关于哲学的不变主题。诺曼底演讲稿的哲学观念就是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响应,海德格尔从方法到内容上试图揭示出思想与哲学,思想、诗与语言,语言与哲学之间的关系。诺曼底演讲稿的哲学运思的时代意义即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对未来哲学之本质的追问。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重点分析了对哲学的种种流行误解之中的两种误解,认为这对于弄清当今以及将来的哲学状况十分重要。这两种误解的实质一是对哲学的形而上学的理解;二是对哲学的技术性的要求。前者使哲学成为追问和确立根据的科学,最终使哲学终结于科学之中;后者则使哲学技术化,以计算为特征。这两种哲学实际上是传统哲学存在的两种形态。海德格尔以此提出以"思想"代替"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形态,以消除对哲学误解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思想由对存在运思而展开。海氏的思想不仅是追问存在,同时也是追问真理。追问存在与追问真理是海氏的双重任务,因为存在与真理始终为伍。海氏前后期运思方式的转变过程是真理观转向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哲学要做的从来不是对任何一个领域的真理的概念性追问,而是对真理的追根究底。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真理是符合论的真理,真理是陈述与物的符合关系,那么海德格尔的真理是对符合论真理的进一步追问。本文试图通过阐述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真理的追问,追问“符合”的可能性,追问到自由让陈述与物符合了,让陈述与物在,真理在了,对真理做哲学的追问,追问真理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思想与大乘思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引起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在对关注无之问题的根本追问中,海德格尔与大乘中观思想达到了某种内在精神的契合。海德格尔通过追问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却不在的问题,试图超出形而上学而开显非自我同一性的存在之真理。大乘中观哲学则依缘起法而批驳一切外道理论并彰显空有不二的中观法门。无对海德格尔而言是自身遮蔽的澄明,对大乘中观思想而言则是有无双遣的中道观照。据此而言,海德格尔与中观思想走在同一条道路上。虽然路径不同,言语不同,但是在对无之问题的澄清中,在显示出思的任务与事情。  相似文献   

6.
马丁·海德格尔是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先驱,对技术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对科学、真理等重要观念也有深入地分析。从海德格尔的思想背景出发,厘清海德格尔关于技术本质的反思进路,探讨技术与真理、科学和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之关系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力图展现出海德格尔审视科学与技术之本质的独特视域。   相似文献   

7.
怀特海创立过程哲学旨在克服传统实体思维困境,并提出重建科学形而上学基础的任务和方法;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混淆了存在者与存在,其根源在于主客二分的认知方式,克服实体思维的知性主客二分悖谬在于建构一种过程思维方式,海德格尔的过程观是存在过程论。二者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超越具有异工同曲之妙。  相似文献   

8.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是以"有"为最高原则的哲学,"无"在其体系中没有地位,原因在于它以存在者为切入点,以"是什么"的方式追问,以逻辑概念性方式进行思考。传统形而上学思考的一直都是存在者,把"有"和"无"规定在以主客对立为前提的对象化的框架中,海德格尔则打破传统形而上学的切入方式、追问方式和思考方式,以现象学的方法,从存在本身出发,用"如何"追问"无",用"畏"和"沉思"思考"无",使得传统形而上学发生了倒转。  相似文献   

9.
真理与实践     
本文简单回顾了近现代哲学中的逻辑经验主义、海德格尔在真理问题上的各种不同观点,最后又较详细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与实践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转向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至今仍有其伟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就其问题意识即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而论,生活儒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形下哲学”的建构,重点是作为基础伦理学的“中国正义论”及其所奠基的“国民政治儒学”。这种“哲学”通常是指某个学科领域的原理部分,如“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等,甚至包括作为分析哲学的所谓“语言哲学”,其所思考的乃是形而下的某个存在者领域。但更严格的“哲学”概念,按照海德格尔的界定,乃是形而上学,主要是传统的本体论,其所思考的是存在者整体,最典型的是黑格尔式的以“反思”为特征的哲学。在生活儒学,这就是普遍性的“变易本体论”以及针对现代性的“超越本体论”的建构。这种“形上哲学”与上述“形下哲学”的关系,即“形上→形下”的奠基关系。然而按照海德格尔的“双重奠基”思想,形上哲学与形下哲学都是存在者化的思考,即都面对“存在者何以可能”的追问;再按照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思想,上述关于“存在者”的哲学都需要关于“存在”的思想来为之奠基。这种存在之思不是哲学,而是海德格尔所称“哲学终结”之后的“思的任务”。在生活儒学,这就是关于“前存在者”的“生活存在论”或“生活论”。因此,生活儒学不是哲学,或者说远不止是哲学。然而正如海德格尔之“思”也被称为“海德格尔哲学”,这种最宽泛的“哲学”概念所包含的存在之思亦可称为“存在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儒学亦可称为“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11.
在《存在与时间》中 ,海德格尔试图通过思考“此在”如何使“在”“明”起来 ,来思考那被传统形而上学遗忘了的“存在意义”,其重要的内容是对此在“历史性”、“有限性”的分析 ,消解传统形而上学。这是前期海德格尔试图克服形而上学的基本思路 ,他仍然还有建立一种基础存在论的梦想。后期海德格尔改变了运思的思路。他由“物的纯真”和“人的诗意栖居”两个方面“思”“存在的真理”,要求人们“听命于存在的邀请”、“居于存在的近邻”。海德格尔思路的转变凸显了他在两级阶梯 (“人 -物”)上颠覆西方形而上学的奥秘 ,是对形而上学的历史传统和现实运作进行清算的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他从根本上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把人视为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者,一种语言性的存在,并从人这一特殊存在者出发来追问存在的意义与真理的本质,从而在哲学的层面上对存在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语言把客观存在进行划分和结合,而存在又以语言的形式反映出来,因而语言成为人领悟存在的必然途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从根本上动摇了建立在对象性思维模式上的西方传统存在观,是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超越,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双重透视,亦即通过海德格尔视域对康德的透视,儒学视域对康德、海德格尔的透视,来探索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海德格尔所谓的形而上学莫基指的是为传统存在论哲学奠基,具有两层含义莫基不仅为形而上学提供新的基础,而且这个新基础将决定形而上学本身的重建.根据这个观念,海德格尔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形而上学莫基工作.儒家哲学的重建也有自己的形而上学奠基问题,但是儒学的奠基既不同于康德,也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思路.它不是康德式的理性奠基,而是由情感来莫基;但它也不是海德格尔式的"烦"的情绪奠基,而是由"爱"的情感来莫基.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现代哲学与技术实践是分离的,这种未经反思的信念之所以为人接受,原因在于哲学总是作为技术实践的背景而存在。人们只有在技术难题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克服时,才有可能去反思它背后的哲学假设。计算机与哲学的距离似乎是最遥远的,然而潜藏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深处的是传统的哲学信念———世界的可表征性和主客的二元分立。当科学家们想要弄清知识表征难题的根源时,传统的哲学信念才开始得到严肃反思和摒弃。海德格尔凭借他对传统哲学的深刻批判而进入到计算机领域中。在海德格尔式的设计进路中,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是:存在主义设计、指示表征设计、具身交互设计。它们说明,哲学不只是技术实践的批判者和局外人,还可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重新阐释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意欲从整体的视角审视从此在到存在再到座架的演变逻辑,挖掘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演变规律。海德格尔对技术追问的思想逻辑进程可以概括为:存在-此在-此在的存在-此在的用具-此在对存在遗忘-此在的沉沦-自然科学一座架。另外,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阐释更是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细化和深化,此在、存在、座架等要素在海德格尔技术思想中环环相连,所以海德格尔Ⅰ和海德格尔Ⅱ本质上是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独立的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6.
死亡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无法绕过的"致命"问题,在人生众多的可能性中死亡是惟一确定的。对死亡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就是"向死而在",人生就是"趋向死的先行"或"先行到死中去"的奔向死亡的过程。承受死亡,体验死亡,"先行到死亡中去",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与自由,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  相似文献   

17.
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思想被公认为后现代思潮的发源地之一,但激进的后现代思想家们又不断批评其理论的保守性,他们正确地抓住了海德格尔后期思想转折的方向,并且将转折所指向的维度彻底化,这种彻底化、极端化使他们反过来指责海德格尔哲学是"在场形而上学"。本文通过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此在的被抛性、向死存在及作为视域的时间、与他者的关系等多方面的继承与批判的分析,试图揭示后现代思潮对海德格尔思想中某些环节进一步极端化的合理性及其限度。  相似文献   

18.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详细论述了他关于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哲学思考。他彻底批判和剖析了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之艺术观,反对将艺术作一种对象性的审视。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存在论意义上的艺术观,艺术的本质乃是真理的发生,一切艺术本质上就是诗。令人费解的是,海德格尔的最终结论却是:艺术是一个难解的谜。他也无意于揭开这个谜。要揭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从思想之内在力量和现实的处境来加以着手。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把人关在了哲学之门外,他的哲学力求把人从门外请进来.这一尝试的起点是重新界定Being,它成为了海德格尔新人道主义思想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