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泰北主体民族泰庸人和中国西双版纳主体民族傣泐人属同一族属,由于分化时间较晚,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两个民族相互之间有协作,也有冲突。但协作大于冲突。14世纪末泰庸文化圈的形成,对傣泐人影响深远,进一步增强了泰庸人与傣泐人之间的相似性。了解两地主体民族在历史上形成、发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可增进人们对两个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的了解,增进中泰双方共识,加强两个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边疆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老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苗佬民族关系错综复杂,问题突出。文章在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认为,老挝苗佬民族关系经历了从依生、竞生到共生的演化路径,最终形成了互惠共生的族群互动模式。在依生阶段,其主要矛盾是能量获取与民族生存之间的矛盾;在竞生阶段,其主要矛盾是资源稀缺与民族强弱之间的矛盾,民族冲突与斗争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在共生阶段,形成了“主民”和“客民”的关系,其主要矛盾是民族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关注的焦点是经济协作与文化共享。如今,老挝各民族从资源争夺的竞争思维转向了和合共生的发展思维。当前的民族关系研究应该抛弃“二元对立”的理论框架,借鉴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采用一种关注互惠与共生的思维,强化各民族政治互信、经济协作、文化共享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关系主体理论的论述,分析论述了中国民族关系主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民族关系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剖析和阐明了东北亚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重点问题,提出了将历史问题同现实的国际政治关系区别对待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民族关系是民族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国内民族理论界提出的各种"民族关系"的定义;并将民族关系定义为: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人类自从有民族分化以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为谋求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的社会意识指导下形成的民族之间的共生关系,即民族之间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在物质生存资料上互通有无、精神文化上取长补短的相互往来的联系和影响,或在相互对抗中,敌对双方民族之间的封闭隔绝状态,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并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研究民族关系定义的基础上,系统地比较研究了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这一对民族理论基本范畴之间的理论逻辑关系,并实证性地分析了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7.
塞浦路斯最早的居民是古塞浦路斯人;后来古希腊移民成为塞浦路斯居民的主体,他们不仅融合了古塞浦路斯人,而且先后同化了移居塞浦路斯的腓尼基人、犹太人、阿拉伯人;惟有移居塞浦路斯的亚美尼亚人和马龙派教徒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姗姗来迟的土耳其人成为塞浦路斯的第二大民族,并保持着他们的宗教信仰、语言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8.
民族关系核心问题——民族关系理论研究之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民族关系中的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民族权利和民族发展,这些是民族关系的焦点、热点和主题.民族关系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现实反映性和折射、利益平衡性和合理性等特点.民族关系发展进程中必须十分注意这三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泰傣民族起源研究是学术界的热点。本文梳理了泰傣民族起源研究从"南迁说"到"土著说",再到"西迁说"的演变过程,并就相关问题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10.
主要利用文献以及作者的实地调研等材料探讨东南亚占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和谐关系。认为占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和谐模式的基础建立在对彼此文化的认同上。两者之间在文化领域存在诸多的共性。占人与马来人在民族文化上的认同不仅仅停留于学术界,而是广传于民间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并构建了中南半岛与海岛地区民族和谐的一个典范。这种和谐现象是很值得人们探讨。  相似文献   

11.
泰语民族的迁徙与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何平 《广西民族研究》2005,84(2):134-143
泰语民族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或者说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与之毗邻的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的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一直是国际泰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泰语民族的发祥地是在今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一带地区,其先民是后来才辗转迁徙到今天他们居住的这一带地区并形成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东南亚的傣、泰、老、掸诸民族的。  相似文献   

12.
元西域人蒙古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军队西征后,有大批西域人以各种途径移居蒙古草原。他们以后对元朝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巨大。经元朝百年的磨和,他们不仅有很多人融入中原文化中而“华化”,同时由于元代蒙古贵族政治地位的影响和蒙古文化的强势存在,尚有许多西域人接受蒙古文化,认同蒙古民族共同体,终化为蒙古人之一部分。至北元时期,在蒙古各部中仍有很多西域部族名称存在,但实质上已作为地道的蒙古人出现,并积极参与北元政治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是自古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的民族,壮语和泰语均称水田为"那"(na<'2>),壮族和泰族聚居的乡村有许多带"那""纳"(水田)字地名,构词和含义基本相同;有相近同的稻作农业生产及加工食品词汇并自成体系;有类似的稻作生产传统仪俗和信俗观念.特定的地名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着一定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往往为揭开民族来源和历史文化的谜团提供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元代也里可温信徒复杂,族类众多.除游牧于中土西北地区的蒙古乃蛮、克烈、汪古部和一部分畏兀儿人,以及东迁阿速、钦察、斡罗斯人外,还应包括蒙古西征时掳掠东来的许多中亚、西亚和东欧不同种族的基督教徒.至元大一统时,也里可温已广泛分布于中土各地,并在元代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元朝与察合台、窝阔台汗国的关系 ,在元朝与四大汗国交往中具有特殊性。和战并存是主要特点。在不同历史时期 ,因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政治角色的变化 ,他们与元朝的关系也有明显区别。最终 ,窝阔台汗国灭亡 ,察合台汗国与元朝分别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元代色目人史事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目人对元代历史的发展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史籍的基础上 ,对色目人的一些历史史实作了考察和论述。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忽思慧的族属问题 ,指出忽思慧其人不应是穆斯林。第二部分全面考察了元代畏兀儿农学家鲁明善的生平仕履。第三部分对元代于阗人非畏兀儿之说予以补证。第四部分对元人关于回纥信奉“佛教”的史料进行辨析 ,明确指出刘祁《北使记》中有关回纥国的记述真实地反映了穆斯林的宗教生活  相似文献   

17.
从汉、壮民族接触看平话的变异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方汉语方言研究中的语言接触视野,把民族接触和族群文化互动视为方言形成的重要条件.汉、壮民族长达两千多年的接触史至平话形成,并继续影响今天的平话,汉、壮民族接触的情形直接制约着平话、壮语的接触类型.  相似文献   

18.
略论元代屯田与民族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元代屯田的考察 ,论述了元朝境内大量的人口流动、民族迁徙———包括汉族向边疆民族地区迁徙 ,少数民族向汉族地区迁徙 ,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迁徙。虽然元朝的统治者实行屯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军粮、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流动、民族的迁徙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元代高丽贡女制度是伴随蒙元帝国与高丽王国之间宗属关系逐渐确立而形成的高丽王国向蒙元帝国献纳本国女子的一种特殊政治行为 ,是中韩文化交流史上在特定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政治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本文论述的是见于记载的入元高丽贡女同蒙古民族以外的汉、回回、畏兀儿、钦察、吐蕃等民族的通婚状况  相似文献   

20.
关于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群"与"民族"概念上存在着交叉关联.族群关系、民族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不一定都构成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有时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表述特殊的社会关系,族群关系却可以化解民族关系表述的"潜在危机".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具有多向性、非对称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