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西部的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和西部大开发多重发展机遇,积极构建在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在新的形势下已成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准确地把握西部民族地区在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双边经贸中的地位和作用,正视目前双边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制定出西部民族地区对外经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与西南周边毗邻的越南、缅甸和老挝等东盟三国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紧密,在农产品贸易、农业技术合作、农业投资合作和农业产业合作等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为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跨境次区域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经济互补性优势和“一带一路”建设历史机遇等有利条件为农业一体化合作提供重要动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互联互通基础设置不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不健全和农业政策不协调统一等障碍.因此,要推进西南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需要从营造跨境次农业一体化合作环境、跨境次区域农业市场一体化合作、跨境次区域农业产业一体化合作和跨境次区域农业政策一体化等方面实现.  相似文献   

4.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新的次区域合作,囊括从北部湾到南中国海的沿海区域,为中国与海上东盟六国搭建了新的合作平台。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从模式特点上看,是海路合作、强弱合作、开放式合作和开发式合作。从国际关系上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该合作有助于增信释疑,化解矛盾,维护区域和平稳定;有助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实现区域共同繁荣;有助于扩大交往,增进交流,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跨越老挝、泰国边界线而居的民族可以分为"跨居民族"和"跨境民族"两类,跨境民族的形成模式有"边界模式"和"迁移模式".自1926年老挝、泰国的边界线划定之后,两国的跨境民族长期以来都利用正常通道和非正常通道以政党活动、通商、通婚、务工、访学等方式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其跨境行为的特点表现为民族跨境迁移以从老挝向泰国的移动为多,同国家安全联系紧密,与当前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广西崇左市于2003年8月6日挂牌成立,位于祖国西南边陲,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东及东南部与广西南宁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相连,北邻百色市,西及西南部与越南山水相连,处于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和大湄公河次区域、泛北部湾区域交汇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已经进入新的竞争阶段,借鉴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成功模式,从合作营销的视角探讨安顺区域旅游合作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蒙自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建县最早的24个千年古县之一,国土面积2228平方公里,辖7镇4乡。共有汉、彝、苗、壮、回等19个民族,总人口39.08万人.地理优势为它带来了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西南六省区市合作、红河州新州府和滇南中心城市建设等一系列千载难逢的重要发展机遇。蒙自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蒙自县资源丰富、区位突出、机遇良好,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首先,蒙自拥有优越的气候、…  相似文献   

9.
目前桂台农业旅游合作存在层面单一、没有可持续性和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桂台农业旅游合作的根本途径是将具有显著比较优势差异的资源要素进行整合,以提高配置效率,取得双赢的效果.近年来桂台农业旅游合作的实践表明:建立能促进资源要素直接流动与整合的模式是两岸农业合作的理性选择;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联合塑造区域旅游形象、联合开拓旅游市场是促进桂台农业旅游合作,创新区域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泰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对周边国家的低技术劳工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使泰国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内吸收来自邻国劳工移民最多的国家。本文探讨泰国吸纳周边国家劳工移民的基本状况、周边国家的劳工前往泰国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泰国的劳工移民政策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马晓玲 《回族研究》2006,(4):141-144
中阿合作论坛建立了我国与阿拉伯联盟国家进行区域合作的法律机制。我国回族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与阿拉伯国家具有相近性和关联性,这些有利因素为我国回族开展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活动、发展本地区和本民族的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回族应该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但是,中阿合作论坛建立的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区域合作关系,缺乏实质性的法律制度保障。再加上我国国内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我国回族对外发展受到制约,因此,我国回族要实现与阿拉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关系,需要依靠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制定实质性法律制度加以保障,需要我国国内法律制度与措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Global Forum on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GFMD)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global spaces for deliberations on migration but remains informal and non-binding. Drawing from literature on norm diffusion and state socialisation, it debates the role of the GFMD as a stepping stone for a more robust, multi-level and networked global migration governance by bringing together governments, global institutions, civil society and to a lesser degree the private sector. It is argued that the GFMD has the potential to socialise states in two ways that are conducive to establishing a multi-level global migration governance: First, states are exposed to discourses on migration as a truly global issue. The second way in which the GFMD process can socialise states is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migrant civil society, thus potentially ‘blurring’ previously distant if not openly antagonistic relations. Since most states regard migration as one of their last ‘bastions of sovereignty’, the GFMD could provide a necessary first step as a trust-building measure. Providing participatory spaces and allowing agency for migrants and their organisations is not a mere optional feature but a crucial component for a truly multi-level and thus multi-stakeholder global migration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范畴呈现"多型态"表象与"多层次"结构,亟需从跨学科的广义交叉视角出发进行研究.我国西部民族区域在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都复杂多样,为"多型态"研究提供了最理想与最丰富的田野.在上述"广义交叉视角"的透视下,可以探索一种符合新发展观的、凸显区域和民族特色的"多型态"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监测预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本文就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预警机制进行了研究: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宗教五个方面的因素,建立一套多层次的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以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的民族关系监测预警机制;应用信息组织的相关方法,建立民族关系监测信息的采集模型和处理模型,保证监测评价过程的信息畅通;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因子,进而得到民族关系和谐度指数。  相似文献   

15.
郭锐 《世界民族》2012,(4):17-22
地区合作的开展与推进离不开地区认同的推动。民族主义作为影响地区认同的重要因素,通过其对民间情感的渲染、社会氛围的营造、意识形态的塑造以及外交机制的介入,对地区合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冷战结束后,新一波民族主义浪潮席卷中日韩三国,对东北亚地区合作形成了巨大冲击,不利于地区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促进东北亚地区和平、发展与繁荣,必须规范和引导当前中日韩民族主义,实现三国的开放包容、互谅互让和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16.
国家旅游局组织实施的五次导游援藏,具有缓解西藏导游需求矛盾、促进与内地旅游合作、充实援藏工作、丰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防范极端势力干扰,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等现实意义.同时,导游援藏工作也存在政府推动与民间自觉的良性互动、功利性与队伍建设长期性的有机结合、规范管理与人文关怀的有效兼顾等三大难点.突破难点要求转变导游援藏方式、加强导游援藏工作反思、深入理论研究并培育西藏导游员主体意识.展望导游援藏政策选择,必须拓展政策安排的国际视野、针对导游援藏层次的政策配套及健全完善导游援藏工作管理办法等.  相似文献   

17.
2009年《里斯本条约》生效,标志着欧洲一体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欧洲一体化一直伴随着区域民族主义和国家民族主义的交织:区域民族主义整合了欧洲民众的趋同意识,是推动欧洲一体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源动力;而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则侧重于排异,是一体化进程中的制动机制,在阻碍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制约着欧洲一体化的非理性发展,避免一体化走向狂热与盲目。在区域民族主义和国家民族主义交织下,欧洲一体化于徘徊中前进,于坎坷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利益与价值取向不断多元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西藏乡村社会精细化治理的网格化推进中,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初步建成,取得了不少实效,但仍存在治理人员能力不足、联户机制不完善、信息技术程度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完善西藏乡村网格化治理,应充分发挥精细化治理机制的有益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矛盾治理精细化立场,通过网格化治理模式完善西藏乡村社会治理全覆盖、社会服务零距离、村民诉求全响应、法律保障全面化的多元共治治理格局,优化网格化治理的顶层设计,注重网格化管理人员及联户代表的多方培育,健全网格化治理体系中的激励、监督、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9.
因为区域背景和旅游区域合作的共生环境,青藏地区旅游在本质上存在一种共生关系.本文从共生概念和旅游共生关系的内涵入手,研究了青藏地区旅游区域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通过对青藏地区入境旅游流的季节性、旅游收入、转移态、经济联系强度的定量计算,分析了旅游区域合作的共生条件,进一步说明了青藏地区跨行政区域旅游合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