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评估,并将少数民族地区的评估结果与我国其他省(市)进行了对比,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然成为当前国家亟需解决的难题.边疆民族地区不仅是中国的“窗口”,而且是国家稳定与繁荣的关键性、战略性区位之一.与国内其他区域农村相比,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具有人口分布差别化、宗教信仰复杂化、语言文字本土化、民族文化多样化的特征,致使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更具挑战性.只有树立了共生共存的边疆农村治理理念,才能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韦小鹏 《民族论坛》2012,(12):108-110
何为好客(hospitality)?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好客就是一种生活行为或状态;而在西方文化中,好客(hospitality)则有商业性和非商业性,本质是互惠。在好客(hospitality)问题上,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点是:好客是人类共同遵循的一种道德法则。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今天,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亟需创新。社会管理逐步转变为社会治理,而这种转变过程也存在着诸多的社会风险,民族地区更是如此。本文在分析未来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民众敏感度、经济发展和转变成本为维度的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创新风险测量模型,以便对其社会治理体系创新选择进行甄别选择。以甘肃省九甸峡水电工程为个案,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存在的风险,指出当前的社会治理虽然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忽视民众的敏感而带来的社会风险正在累积,需要在转变成本可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具有治理环境复杂性、治理内涵广泛性、治理主体政治特殊性和治理客体非均等化等特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治理环境、治理主体和治理内容等方面,已形成诸多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经验。但是,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基础、治理内涵、治理主体能力、治理模式等约束性条件有待改进。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可从理念现代化、组织和机制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方法现代化去构筑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战略体系并实施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基于对甘南藏区的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民族宗教多样性、社会发展多层性和经济发展滞后性等地域和民族特征,其社会治理面临经济发展、宗教认同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在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中,甘南藏区应以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为前提,以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为根基,开创政府领导社会自治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旅游发展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和社会心理变化带来的影响、社会文化变迁与社会心理变化之间的互动以及如何实现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社会心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遗产与旅游: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与背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并延续的传统,蕴含着人类存续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如今时代、权力、商业等因素的操控中,遗产成为了一种被出售的传统,特别是20世纪以来大规模的群众旅游,为这一传统的出售提供了巨大的消费群.以遗产作为品牌的遗产旅游,一方面体现了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并置;另一方面,旅游者对遗产传统文化的消费本身根植了现代性对这一文化的损害,如何消费传统的问题成为了关系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和谐治理强调的是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及治理结果的和谐.其既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追求的理想治理境界,更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而要实现和谐治理,就需要在治理理念、治理行为、治理机制、治理关系等方面实行变革.  相似文献   

10.
形象是旅游目的 地的生命力,对游客的决策行为与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基于网络文本,通过内容分析法,从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两个维度对花山文化遗产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游客对花山文化遗产旅游形象的认知包括旅游吸引物、基础设施、旅游环境、旅游活动、服务与管理、当地氛围六个方面,情感形象以积极情感为主,消极情感主要集中在旅游吸引、旅游设施、景区管理三方面.整体上来看,游客对花山文化遗产旅游形象的评价比较高,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景区要通过丰富旅游产品、完善旅游设施、加强管理以及构建网络宣传平台等措施,推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晓红 《民族学刊》2018,9(1):9-18, 98-101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四省藏区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新要求,面临加快全面发展的重要机遇。四省藏区受相似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稳定关系和民生改善诉求等多因素的交织影响,导致区域社会治理更加重要、复杂和艰巨,因此亟需转变由政府包揽的社会治理方式。在分析四省藏区社会治理特殊性的基础上,基于人本管理提出四省藏区社会治理的新理念;综合人本管理和社会系统管理观点,提出四省藏区社会治理的系统观;借鉴平衡记分卡理论,从利益、主体、环境和学习等四个维度提出优化四省藏区社会治理系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欠发达地区在赶超思想的指导及各种现实利益的驱动下.出现了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非理性问题,需要采取理性的思维、统筹兼顾的方法来谋划发展模式,实现县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允武  王杰 《民族学刊》2015,6(1):62-70,113-116
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的主体、内容和方式上均有着特殊性,带有明显的本土性、民族性和"自治性",也离不开国家的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同样要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由"管理"转变为"治理",在社会政策决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自治"等方面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At the end of 2013 ,“The Decision on Major Issues Concerning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s”( hereafter“Decision”)was made by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 th C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按照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论规范,通过分析大量民族地区环境治理的相关经验资料,总结出民族地区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行为分为支持式行为、顺应式行为、规避式行为、象征式行为,由此构成了一种"冲突型的政府行为结构"。本文分析了这四种政府行为内在的生成逻辑。民族地区环境治理的特殊性,使这种"冲突型行为结构"得以形成,并被继续强化。应当在两个层次上、通过两种途径,逐步实现民族地区环境治理中政府行为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民族关系的正负面影响。认为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从正面影响来看,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交流与融合;从负面影响来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活面临变迁;旅游地少数民族成员与汉族游客之间因文化差异和资源利益分配产生纠纷。对于少数民族旅游地来说,保持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才能使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使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本人文条件。  相似文献   

17.
赵锦山 《民族学刊》2023,14(2):110-119, 162
对广西边境8县48村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发现治理技术的精细化凸显出跨国婚姻移民身份缺失的矛盾;尽管这个群体渴望中国国籍,但在现行法律政策下只能通过补办护照、婚姻登记以及团聚签证的方式获得合法身份;边境三市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广西涉越婚姻登记人数骤增,这与越南驻南宁总领事馆受理补办护照业务密切相关,中越两国合作共治取得显著成效;政府是促进跨国婚姻移民身份合法化的主导力量,但多元主体的参与依然重要,这个群体强烈的办证需求催生民间代理人,东兴外国人服务中心在护照代办中发挥积极作用,社工机构成为涉越婚姻登记政策宣传的生力军;专项治理是促进跨国婚姻移民身份重建的可行方向,须明确公安、民政、财政等部门的职责。  相似文献   

18.
谢芬  杜坤伦 《民族学刊》2023,14(3):60-67, 148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是具有鲜明政治导向、强大思想感召力和广泛教育意义的特色文化资源,籍此形成的红色旅游在我国的旅游发展格局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世界瞩目的发展成绩的客观事实、应对新冠疫情体现出的制度优势、实现中国梦愿景下攻坚克难的精神需求等共同催生了对红色旅游的发展期待。中国共产党选择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地也大多处于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利益分享,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民生改善。本文以更好地发挥红色旅游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的作用为旨向,运用共生理论,聚焦四川省这个特定区域,分析红色旅游共生体系的搭建历程、共生体系内各要素的内在关联、未来发展态势研判和应对举措等,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晓惠 《民族学刊》2022,13(1):12-19, 132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推动具有共同性的国家通用语与具有差异性的民族语言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基于对河池、百色两地的民族地区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沿着“国家通用语和壮语均衡发展、倡导多语多文化共同繁荣”的语言文字发展思路,提出民族地区语言治理方案为:其一,精细化开展推普工作,彰显推普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其二,固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社会地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具体包括:用政策法规固化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地位,在母语地区和民族聚居区营造民族语言使用的环境;在广西少数民族群众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办实施双语教育的幼儿园、小学以及中学;加大少数民族语言宣传力度,开发人性化的多种语言文化服务,发展语言产业。研究结论旨在为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地区语言治理方案贡献广西智慧。  相似文献   

20.
西藏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藏铁路的开通,促使在西藏的国内游客和国际游客的旅游者人数、旅游收入两个指标值均获得迅速的增长,为西藏旅游业未来发展带来契机。2008年拉萨“3·14”事件,造成旅游者人数和旅游收入两个指标值双双下滑,对西藏旅游业造成负面且严重的影响;随着事件的落幕,2009年西藏旅游市场已经复苏,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是可以预期的。文章用波士顿矩阵法分析2005~2007年间西藏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的动态变化,藉此研究青藏铁路开通后,西藏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变动情况,为西藏旅游业未来开发国际市场和规划国际营销战略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地区旅游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