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桂系集团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著名的地方军阀,也是广西特有的优质侨力资源。该集团在其统治广西以及后来流亡海外期间,对我国(尤其是广西)侨务政策发展变迁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梳理了以李宗仁为首的新桂系集团在统治广西期间,实施的招徕海外华侨回桂投资的政策及其影响。文章认为:新桂系在海外华侨社会中实施的招徕投资政策,在当时全国引领了地方侨务政策发展的新潮流,该政策所折射出来的"大侨务"思想以及"为侨服务"的立场,对当前中国—东盟区域合作背景下广西侨力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吐蕃统治下的敦煌粟特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唐沙州敦煌县从化乡是敦煌粟特人建立的聚落,以安城为中心形成了以粟特人为主体的贸易集市,集市的管理人员和行头几乎全部由粟特人担任。纪末,敦煌被吐蕃占领,在吐蕃统治敦煌这60余年里粟特人处境怎样?他们在政治、经济上的势力及其变化如何?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此还没有专文论述。池田温先生《八世纪中叶敦煌的粟特人聚落》一文认为粟特人作为一个聚落“在八世纪末吐蕃占据敦煌时就基本消亡了,其中有势力的人有的归还了本国,有的散入回鹘势力圈内或其他地方,剩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青海管理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38年的时间,这期间作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主要是两个势力集团:一是1912年-1927年北洋军阀建立的民国政府;一是1928年-1049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不同的政府在青海的施政亦有不同,现分别略述之。一民国政府时期在民国玫有统治的16年间,正是军阀混战,政权频繁更替的时期,无暇西顾,不仅造成地方建置上的混乱,亦造成了地方势力尾欠不掉的局面。1、调整建置,任用地方势力清朝时期,现今青海省地区分归两个行政机构管理,东部农业区即西宁府属各县厅归甘肃省,西部牧业…  相似文献   

4.
吐蕃占领敦煌时期,为实行蕃化统治,大力推崇佛教,扶植宗教势力,使寺院垄断了教育,寺学教育逐渐代替了唐以来地方州县学教育.因此,其性质、教学内容、教材选择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身份都与传统的州县学教育有所不同.寺学教育对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使教育面向大众传播和普及文化知识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河西儒学是以河西地区为中心形成的具有承续两汉经学传统,提倡兼容并蓄、经世致用,学术与生存样态颇为灵活、功利的一种地方儒学形态.它肇始于两汉,形成于魏晋,曾对统治势力延及河西的吐蕃的政治、教育、伦理观念等产生过一定影响.河西儒学对吐蕃的影响,既是我国历史上以儒学为纽带的民族文化交流、互融的典型史实,也是儒学及其文化传统辐射和影响青藏地区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6.
清初康熙年间,清朝用兵西藏,驱逐准噶尔入侵西藏,并就势结束了和硕特部蒙古势力对西藏的统治,开始了清朝直接管理西藏的历史.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的迪庆高原是滇藏之间的咽喉要地,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明至清初,雪域藏地割据分离,教派纷争倾轧,滇藏之间更是风起云涌,诸种民族、教派、地方势力云集此地,或抗衡或冲撞;土司割据与外族控制的争战,在"宗教变革"旗号下的厮杀此起彼伏.迪庆的稳定与动荡也不因地处边缘而无足轻重,相反,它的动静牵连着各种政治力量与宗教势力的中枢神经.正是因为它是一个文化边缘又是一个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所以才有清代的"归滇"之举.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甘南藏区毒品种植原因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甘南藏区毒品种植、贩运猖狂,成为甘肃省乃至西部地区毒品泛滥的重灾区,影响地方社会甚巨.推究其因,藏民族大多以游牧为生,有尚武习气,鸦片成为其与外界交换武器的重要媒介;回、汉族莠民潜入藏区种烟贩烟,刺激了该地鸦片的产销;地方统治者囿于鸦片的高利润,强迫怂恿民众种植鸦片;地方政府在禁烟上配合不力,土匪莠民趁机偷种不已.在禁毒上.甘南藏区地处边缘,插花飞地众多,成为明显的"三不管"地带;地方武装薄弱,不堪一击;加之各种势力交织,县府、省府都无能为力.质言之,甘南藏区毒品泛滥是政府统治权力缺失.此地长期处于一种失控状态下的表征.  相似文献   

8.
元代吐蕃驿站略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朝在吐蕃建立驿站制度,是元王朝加强对吐蕃地方的统治而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极其重要。元朝中央政府在吐蕃建立地方行政机构、设置驿站,对加强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无疑起了颇为显著的作用。一元朝中央政府实现对吐蕃地区的统辖,即结束了吐蕃地区长期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自从九世纪末奴隶制的吐蕃王朝在奴隶大起义中瓦解,形成了各地方势力的割据,长期分裂和互相斗争,佛教亦与地方势力结合,教派林立,严重地阻碍着藏族社会的发  相似文献   

9.
甘肃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阿克塞县,该县曾将县城整体大搬迁,全县人民集体搬入新县城中居住.自此,哈萨克族开始进入城镇化生活.本文以甘肃哈萨克族城镇化之后的消费行为变化为例,呈现游牧民族对城镇化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10.
原西藏地方政府是五世达赖喇嘛主要运用格鲁派势力,在蒙古顾始汗的支持下,击败当时统治卫藏的藏巴·第司噶玛丹迥旺布,于藏历第十一绕迥水马年(公元1642年)成立的地方政权。五世达赖喇嘛和四世班禅洛桑曲结向新建的满清政府表示祝贺并要求(?)好.第十一绕迥的水龙年(公元1652年)应顺治皇帝的邀请,五世达赖喇嘛来到了北京。皇帝赐以  相似文献   

11.
马廷中 《民族学刊》2012,3(5):30-36,92
卓克基土司是四川藏区著名"嘉绒十八土司"之一,也是"四土"的主要部分。在长达600多年土司的统治下,由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特点,卓克基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司文化,其主要内容有:以土司官寨为代表的建筑文化、具有地域特色的宗教文化活动和独特的民间歌舞——四土锅庄。虽然土司制度不存在了,但土司文化在卓克基地区还广泛地存在着,并成为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保护和发展卓克基土司文化;大力促进土司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开发民族节庆旅游,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有利于提升卓克基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实力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广西大藤峡地区在明代以猺乱频繁而闻名。明中期,桂西土司狼兵进入当地平乱,明政府安插教化,形成了猺、獞、狼、民等族类共存的格局。清朝,隨着国家正统文化秩序确立,土著通过创建宗族等方式建构祖先的士大夫形象。现今该地区被称为猺、獞、狼者已踪影难觅,取而代之者是被认定为汉族的人群,大多族谱也称祖先来自广东。族群标签及族谱编撰的背后,呈现的是地方社会变迁与国家秩序建立的复杂历史过程。本文以大藤峡地区崇姜里人群的身份变化为个案来揭示此过程。  相似文献   

13.
行政执行是整个行政运行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自治县级政府政策执行必然会受到来自政治系统内外的各种政治与行政权力和社会力量的监督和约束.在现行的体制下,当前自治县级监督机关在人事、财政、福利等方面与执行机关有着密切的利益依附关系,难以有效地对政府行政执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为此,有必要通过相关体制的改革和制度安排以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灵活的自治县级政府行政执行监督机制,从而更好地对政府执行进行监督与制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一个典型布努瑶村寨--加文村--的田野调查,描述、探究布努瑶民间法的表现形式、调解方式及在社区秩序构筑中的和谐运作.文章认为民间法作为一种与村民生活十分贴近的"准法规范"在乡村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基层社会稳定与繁荣的润滑剂,延续着国家权力对社区的控制.因此,重视来自民间法在农村社区稳定和法治建设中的建构力量,对构筑平安新农村的法治秩序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元朝对畏兀儿地区的军政管理形式及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元朝政府对归附后的畏兀儿地区的军政管理形式 ,本文认为大体经历了畏兀儿亦都护自主国事以及过渡到元朝政府直接管辖两个阶段。此外 ,蒙古统治者对西域诸地的二重管理体制同样对畏兀儿地区政局的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蒙古大汗与西北藩王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中 ,畏兀儿亦都护政权从自身利益出发所采取的两面都应付的态度致使元朝统治者改变了以往的政策 ,至元年间畏兀儿亦都护王室受命东迁应是其直接后果。  相似文献   

16.
于逢春 《民族学刊》2012,3(5):1-17,91
到1820年中国疆域最终底定时,当年汉武帝所开拓的"泛中原农耕文明板块"的边缘地带——曾相对稳定的朝鲜四郡、南越三郡已先后自立,但素来交通闭塞、瘴疠肆虐、经济文化独特、割据势力强劲,风雨飘摇一千余年的西南夷之地依然掌握在清廷之手。这是因为该区域是元世祖忽必烈龙兴之地,他在此创设行省、创制土司制以加强统治;明朝则希冀利用该地的自然与人力资源建立后方基地,以此严防北元重新占领西南,掊击其后背;清朝则为了防止蒙藏势力与西南土司势力合流、保障滇铜供应,通过改土归流等措施以强化对西南的经营。上述三朝的有力举措,辅之以明后期以降携带着耐高寒、耐瘠土且高产的美洲农作物种子的中原农民移植此地,使得素称难治的西南地区最终成为"泛中原板块"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对吐蕃聚居的陇南地区加强镇戍,设置了诸多吐蕃机构,皆系属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由于元朝重视发展生产,陇南吐蕃地区农、牧、商、手工业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且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青海土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对中国西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统治制度。土司制度在青海土族地区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本文就青海土族地区的土司制度的渊源、特点、当地土司的概况及其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阿土司传承、分居大通、汉藏文化影响三方面介绍了今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阿姓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  相似文献   

20.
元明时期是广西壮族土司制度正式确立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王朝中央间接统治和壮族土司以其故俗世袭统治的双轨式管理体制下,壮族土司统治区的农业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成就之取得,一方面是缘于王朝中央为强化其于壮族土司统治区的封建统治和各个壮族土司政权为巩固其世袭统治地位而在思想上对地域农业开发的重视,另一方面是缘于王朝中央和壮族土司为达到巩固统治之目的而采取的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壮族土司统治区农业经济的开发,一方面为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夯实和强化了壮族土司制度统治的根基,使得壮族土司制度在元明时代得以正式确立和全面发展,进而达到它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