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敦煌出土的文书中有许多珍贵的于阗史料。这些有关于阗的史料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于阗语写的各种文书。在整理和研究于阗语文书方面,贝利(H.W.Bailey)做了奠基的工作。德莱斯顿(M.J.Dresden)编有《于阗塞语写本草目》(1),我们以这份目录的部分内容为基础,编纂了《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于阗语写卷目录初稿》,将刊于《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另一部分是敦煌汉、藏文写本中有关于阗  相似文献   

2.
伯希和自敦煌石室搜去之于阗文书9、5538a,为于阗王尉迟徐拉与曹元忠书,它关涉西北史地之巨大,史料价值之重要,可以说为现存于阗文书之冠。然而解读与研究极为困难。首先是文书的本身,当代于阗文大师贝利(H.W.Baliey)自言,1938年始即接触此文书,并加以仔细研究,但直到1964年  相似文献   

3.
裴成国 《西域研究》2024,(1):174-180
<正>敦煌和西域是荣新江先生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近年他不断推出文书资料的整理辑录著作,202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和田出土唐代于阗汉语文书》就是最新的一部。此前荣新江先生还主编出版了《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与李肖、孟宪实合编,中华书局,2008年)、《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与王振芬、孟宪实合编,中华书局,2020年)、《龟兹石窟题记》(与赵莉合编,中西书局,2020年)、《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与史睿合编,中华书局,2021年)。  相似文献   

4.
正《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增订本)于2020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为英国东方学家F.W.托马斯研究敦煌西域古藏文文书的代表作,集结了作者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斯坦因西域考古探险所获藏文文书的整理、翻译和研究成果,共刊布和译注古藏文纸本120余件、简牍近400枚,几乎囊括了斯坦因收藏品中古藏文文书的精华部分。对于学术界来说,本书既是具有第一手价值的珍贵史料,又是极具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它是最早发表和刊布的一批藏文文献,有助于学界  相似文献   

5.
对︽敦煌曲子词百首译注︾讹误的辨析刘瑞明敦煌文学作品需要普及性的译注。这种普及也要以高水平的研究为前提,否则就会不知正误深浅而信口开河,粗制滥造,贻误读者。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张剑《敦煌曲子词百首译注》一书正是如此。本书作者仅根据1956年王...  相似文献   

6.
《钢和泰藏卷》与西北史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文书的发现与研究经过此写卷文书系俄人钢和泰(Baron A、Von stael Holstein)在北京收得,据述系自敦煌散出,携至北京,钢和泰时在北京大学任教,为其所得。原件为已变苍白的纸卷,正面包括和田文与古藏文两种文书,皆为于阗出使沙州使臣于沙州所写之文稿,后又利用此纸背面抄写汉文佛经。故与正面两种文书皆无关。  相似文献   

7.
自南宋以来,很多人都误以为老泉系苏洵之号,故径称苏洵为苏老泉。如旧题王十朋(1112—1171)《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一(《荆州十首》引(林)子仁曰:“庚子正月,先生(苏轼)与子由侍老泉自荆州游大梁。”这可能是最早称苏洵为老泉的记载。其后周必大(1126—1204)《跋老泉所作杨少卿墓文》,有“老泉苏公明允”语(《益公题跋》卷二);陈傅良(1137—1203)有《跋姚次韩所藏苏老泉修礼书堂帖后》(《止斋题跋》卷二)。郎晔于宋光宗绍熙年间所作的《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东坡先生言行》里也说:“公名轼,字子瞻,一字和仲,老泉仲子也。”影响所及,苏洵的集子除名《嘉祐集》外,也有以老泉题名者,如宋刊《东莱标志老泉先生文集》、“疑为宋时坊刻本”的《苏老泉集》等。(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十五集部三)  相似文献   

8.
四件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译注李经纬在拙作《吐鲁番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集注》(以下简体《集注》)选编过程中,我曾不止一次地从有关著作或书目索引中见到兰斯铁(G·J·Ramstedt)刊布《四件回鹘文文书》一文的篇目,(1)但是时至《集注》书稿付梓,始终没有...  相似文献   

9.
《大唐新语》,唐宪宗元和年间刘肃撰。《大唐新语·自序》末尾云时元和丁亥岁有事于圜丘,故此书大致应写成于元和二年(807年)。全书共十三卷,分为三十门类,记载了自唐武德初年至大历末年的人物言行事迹。  相似文献   

10.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1862——1943)究竟是学者还是强盗?还是二者兼而有之?《西北史地》1986年第3期发表王冀青撰写的《斯坦因对东方学研究的贡献》一文中指出,他是世界著名的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但是,他在中亚探险过程中,从我国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发掘并劫走力量的珍贵文物,其最主要者如甘肃敦煌莫高画、刺绦品;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窟藏径洞中一万余卷古文书和数百幅绢的古文书;新疆和田、米院诸遗址出土的古代  相似文献   

11.
一、生平与事迹 关于“七贤臣”的生平事迹,《汉藏史集》专列“吐蕃七贤臣事迹”一章;《贤者喜宴》则以时代先后为序,在西藏王统史记中分别叙述之。本文即以该二书为主,参以《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下称《敦煌文书》)、《西藏王臣记》、《王统世系明鉴》  相似文献   

12.
《卷八·和帝纪》(中兴元年秋七月)丁卯,鲁山城主孙乐祖以城降。(中华书局1972年1月点校本,第113页,下同)按:是月癸巳朔,无丁卯。考上文出辛亥,为月之十九日,下文出己未,为月之二十七日。辛亥与己未之间有丁巳,为月之二十五日,此“丁卯”,或“丁巳”之讹。《通鉴》卷一四四记此事于丁巳日,是也。《卷八·和帝纪》(中兴二年)夏四月……丁卯,梁王奉帝为巴陵王,宫于姑熟,行齐正朔,一如故事。(第114页)按:据《梁书·武帝纪中》、《通鉴》卷一四五、《南史·梁本纪》,萧衍于是月丙寅已即皇帝位。是月己未朔,丙寅月之初八日,丁卯月之初九日。此仍…  相似文献   

13.
朱克敬(?——1890年)字香荪、号瞑庵,又名餐霞翁、牛应之和铁尉。甘肃皋兰人,咸丰末年,曾捐官为湖南龙山县典史。因诽议时政,被参劾,后因盲去职。及之,为巡抚刘崐延聘,同罗汝怀、郭嵩焘等人参与修撰湖南省志。自1871年后,寓居长沙,直至去世。其晚年生活清苦,但留心时局,以诗文自慰。他一生著述甚丰。根据由其本人编次于1894年刊印的《挹秀山房丛书》,其中有《鹧言内篇》、《鹧言外篇》、《鹧言杂录》和《浮湘诸学录》各一卷;《儒林琐记》(三卷附一卷)、《瞑庵杂识》(四卷)、《瞑庵二识》(二卷)、《雨窗消夏录》甲部(四卷)、《晦鸣录》(二卷)、  相似文献   

14.
韩橁,字正声,辽名医韩知古曾孙,晋王韩德让侄孙,为契丹显宦之裔。关于韩橁事迹,《辽史》无传,赖《全辽文》卷六《韩橁墓志铭》得以详述,其中有韩橁出使敦煌一事尤引人兴趣。五代以来,瓜、沙政权势衰,为保其一隅之安,曹氏政权向宋、辽二方同时展开外交。辽与敦煌之交往,始于辽太宗天显十二年(公元1937年)终于辽圣宗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一共九次。然而,关于韩橁出使敦煌一事却为《辽史》所缺。碑文云:  相似文献   

15.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建平”、“承平”纪年索隐──北凉且渠无讳退据敦煌、高昌有关史实柳洪亮公元439年北凉且(或作沮)渠牧犍亡于北魏后,且渠无讳率残部曾一度退据敦煌,最后于公元442年逾流沙经鄯善西迁高昌①。《魏书·沮渠传》谓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  相似文献   

16.
晁补之,字无咎,晚年自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能诗文,有《鸡肋集》七十卷;亦工词,今存《晁氏琴趣外篇》六卷.生于仁宗皇祜五年(1053),徽宗大观四年(1110)秋末,卒于泗州官舍,年58.时苏门学士中的另一位——淮阴张未正在陈州,闻讣大恸,为制《祭晁无咎文》(《张右史文集》卷四十五),并另撰《晁太史补之墓志铭》(《琬琰集删存》卷二),详述晁氏身世生平,元·脱脱等修《宋史》时,于主要行迹即依据张文叙次,再参照其他宋人有关笔记,谱成补之本传(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不过,上列资料颇有失误之处,后人不及细察,乃辗转引用,致生鲁鱼  相似文献   

17.
日本大东出版社计划发行研究中国历史的丛书——《敦煌讲座》。此书共十三卷,今年已出版了其中的前三卷:“敦煌的自然和现状》、《敦煌的历史》及《敦煌的社会》。第一、二卷由榎一雄编,第三卷由池田温编。目前、日本文学、历史研究等各界正掀起研究“丝绸  相似文献   

18.
三、敦煌郡的独立与发展根据《汉书》卷六武帝本纪所载: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秋……又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匈河将军赵破奴出令居,皆二千余里,不见虏而还。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武威郡设于元狩二年,张掖、敦煌郡设于元鼎六年。但据《汉书》卷28下地理志所载: 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  相似文献   

19.
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青岛市史志办公室承办的《青岛年鉴》2003年卷于7月30日出版发行。 《青岛年鉴》自1988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了16卷。自本卷起,该刊正式以刊号(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1-9883,国内统一刊号为CN37—1395/Z)出版发行,此举将进一步促进  相似文献   

20.
■ thau这个词常见于和田出土8~9世纪的于阗语世俗文书。据于阗语专家对文书的最新解读,可判断此词当如早年贝利所解释的那样,意为毛织布。近年学者提出的絺?之说或棉布之说仍需商榷。8世纪中叶后于阗毛织布的价格曾一度飞涨,但9世纪初进入吐蕃统治后,其价格复又回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