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万云骏先生在《试论宋词的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评价问题》一文中,引严羽和元好问的诗评,以证苏(轼)、辛(弃疾)“‘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就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缺乏比兴,缺乏形象”,“不利于词的艺术上的发展”;批评胡云翼先生的《宋词选》对婉约与豪放两派的作家、作品“褒贬从心,抑扬失实”云云。对上述观点,我有不同看法,故不揣浅陋,与万先生商榷。严羽的《沧浪诗话》成书在苏、辛豪放词派形成之后,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只批评了苏(轼)、黄(庭坚)的诗风,并无一字提及  相似文献   

2.
斜阳废垒识当年─—评《汉唐烽堠制度研究》刘汉东“汉象烽燧接甘泉,制度分明唐式佐。断简遗文收拾尽,更寻废址到穷边”。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先生赋此诗,是专门为程喜霖先生的《汉唐烽堠制度研究》一书作题。可以说,一首七绝二十八个字,已将此书的主要内容、特点、材...  相似文献   

3.
《雪泥诗苔》(一、二集)是陈文韶先生抒发几十年丰富人生经历中深切感受的诗作。第一集为:江山多娇、仰贤怀古和人生履痕;第二集为:山水行吟、俯仰兴怀和晚霞之韵。笔者从“志”与“情”的角度,结合诗集内容,对诗进行读解,并认为,诗固然有其艺术审美娱乐功能,但最主要还在于它能陶冶性情、启发思考和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4.
释“寤”     
殷墟甲骨文有字写作(甲骨照片见《甲骨文断代研究法的再检讨》附图2.4和《京人》Plate246。拓本见《京人》S.3099,又收入《合集》20966。摹本有二:一为《京人·本文篇》图109;一为严一萍先生所摹,见《甲骨文断代研究新例》附图11.37,以及《甲骨学》下册第七章“断代”图37),日本贝冢茂树先生和伊藤道治先生释为客字的异体,与宾字同义,殆作动词用。严一萍先生隶写为寤,无说;丁驌先生从之。  相似文献   

5.
析帚     
帚字向有歧说。《说文》:“从又持巾埽冂内,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蒋善国先生在《汉字结构及其流变》中,释帚:彐,帚毛;巾,帚柄脚;冖,置帚的架。两说皆不可从。帚,以及许多从帚的字屡见于甲文,可知帚之制作并非始于杜康。帚,有竹有草,因地制宜。所以,彗字篆文从竹与不从竹并见。《说文》释彗:“扫竹也。从又持甡。彗或从竹。”今民间仍呼彗星为扫竹星。《尔雅·释草》王彗:“王帚也,似藜,其树可为  相似文献   

6.
对《论语·微子》篇:“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句,韩振峰同志提出了异释,《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3期)主要是根据晚清人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四,从“不”字为语助和文意两方面来疏释。并联系《论语·微子》上下文,进一步具体阐发了俞樾的见解,对于那些忽视或忘却古已有之的异解的,是很有意义的。其实,“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异释,远不是俞樾的创见。晋陶渊明就有《扇上画赞·荷蓧。丈人》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超超丈人,日夕在耘。”很明显:陶渊明是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理解为“四体是勤,五谷是分”,是“荷蓧丈人”自谓之词,并非责子路之语。陶渊明之诗,应该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异释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寇准《江南春》寇准这首《江南春》,音韵优美,情景交融,是烩炙人口的名篇。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中选入了它。先生说:“这个词调没有别人填过,可能是作者的自度曲。”(《宋词选》5页)我认为这首《江南春》不是词,而是一首诗。我孤陋寡闻,不知在历代词中还有无填此调者。据先生说没有。但诗中是有这种格式的,这是一种三五七言的格式。李曰华《竹懒画藤》(一九三六年中央书店出版)中有一首《画扇与王季延》,校订者沈亚公标点为:村烟淡树烟,浓野白稻花。雨沙白芦花,风鸥乌伴人。林影下喜君,诗句似鸠蒙。  相似文献   

8.
《诗经·新台》是篇千古名作。闻一多先生在《天问·释天》、《诗经通义》、《诗新台鸿字说》等几篇力著中,对该诗的“籧篨”、“鸿”等词,进行了新的考订,为理解这诗的内容,作出了巨大贡献,实在建功极伟。不过,其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自古迄今一直都未获得澄清。历代有关《诗经》的著作,包括今人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译》、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袁愈葵、唐莫尧两同志注译的《诗经全译》等书,都认为卫宣公娶儿媳为妻是件丑事,从而诗人要加以讽刺。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说:“旧说,卫宣公为其世子伋娶妇于齐,听说齐女美好,宣公想要自  相似文献   

9.
“诗无达诂”与中国古代学术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无达诂”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学术史的演进有着密切的因缘关系。透视二者的因缘,可以看出一种文学理论的产生,有赖于一定的学术气候;它的发展,也离不开与之相宜的学术思想和方法。一“诗无达诂”作为一种理论的总结,最初见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篇:“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诂”字,据《说文》、《段注》、《说文通训定声》诸书的释义,均指以今言释古语,侧重于语言文字的通训。今人也多以为董氏的“诗无达诂”偏重于语言文字的歧异。这固然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春秋公羊经传》、《尔雅》、《字林》、《广雅》、《汉书·杨雄传》注、《后汉书·桓谭传》注在指出“诂”为通古言、释故言之外,也兼指通“义”,说明“诂”在实际运用中并不限于一般语辞的通释,也兼指语义的变化。因此,董仲舒的“《诗》无达诂”既指诗字面的无通释,也指一首诗语义的无定解。“诗无达诂”是汉人通行的看法,除董仲舒外,稍后刘向的《说苑·奉使》也有记载:“传曰:《诗》无通诂,《易》无通占,《春秋》无通义。”据其文所论,“《春秋》之辞,有相反者四。”刘向认为,对《春秋》中的抵牾之处,不能拘于字面语义,读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有(?)字,初欲释如改卯之改,杀也,以其可视作从已从文(后悉李亚农先生亦释改);然《说文》有(也攴)字,云“读如施同”。朱注:“当从它声,经传皆以施为之。”它,也皆蛇虺之象形(也为女阴之训后起),支者持杖以扑杀之也。如是爰知于省吾、陈梦家二先生释施文不可易(分见《骈枝》3.46;《燕  相似文献   

11.
《易经》“贞”字析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贞”是《易经》中最常见字。在卦爻辞条总数中,含“贞”者共一百余条,约占四分之一。对“贞”字如何训释,不仅直接涉及相当多一部分卦爻辞的理解,而且关乎整部《易经》本来面目的研究。近世李镜池先生将《易》中“贞”字皆论为“问”义,认为同于甲骨卜辞的“贞”字,后又表述为“占问”。迄今已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意见。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为有助于《易经》的深入研究,具体辨析如下,祈时贤指正。  相似文献   

12.
<正> 《楚辞》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和宋玉。屈原名平,字原,后世或称其名,或称其字。晋挚虞《文章流别论》:“前世为赋者,有孙卿、届原。”《周书·庾信传论》:“其后逐臣屈平,作《离骚》以叙志。”而以称其字更为通行。有时也简称其姓,或单称其名或字。又尊称之为“屈子”或“屈氏”。明何乔新《楚辞序》:“盖《三百篇》后,唯屈子之辞,最为近古”。明王世贞《王少泉集序》:“至十二国之风废,而屈氏始以骚振之。”屈原在《离骚》中曾以隐语的形式自言其名字:“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洪兴祖《楚辞补注》:“正则以释名平之义,灵均以释字原之义。”后人亦称屈原日“正则”、“灵均”。唐贾岛《送郑长史之岭南》诗:“汨水斜阳岸,骚人正则祠。”清阮元《四六丛话后序》:“是唯楚国多才,灵均特起,赋继孙卿之后,词开宋玉之先。”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张守节正义:“盖今左右拾遗之类。”后因亦以“左徒”称指屈原。明王世贞《卢次楩集  相似文献   

13.
1991年 1月 ,中山大学图书馆刘少雄先生 ,在胡守为教授主持的陈寅恪先生纪念室筹备工作中 ,于馆藏资料中发现了陈寅恪先生 1950年 6月 15日为岭南大学中文系学生李炎全学士论文《李义山无题诗试释》所写的评语。① 1992年 9月胡守为教授发表《〈李义山无题诗试释〉评语读后》 ,并指出 :“时陈先生双目已失明 ,评语当由他的助手程曦先生据口述所记。”又指出 :“评语虽只有 317字 ,却表达了陈先生的治学思想 ,有助于我们对陈先生学术思想的认识”。②今在此启发下 ,作一试论。一、对清代以来李商隐研究中穿凿附会倾向的评判王国维为张采田《…  相似文献   

14.
释"毛"、"舞"     
先秦典籍中,“毛”字含义有三:毛发与兽毛之类;草类;五谷。金文和《说文》中的“毛”,字形像谷子。“毛”字的基本含义就是“五谷”。甲骨文中无“毛”字而有“舞”字,“舞”字中一人所执之物非一般所释的“牛尾”,而是倒执的“毛”,即五谷。“舞”是古人在谷物成熟后执禾而舞。  相似文献   

15.
程杰 《江海学刊》2022,(2):224-237
楼璹《耕织图·淤荫》一题无论诗歌文本还是图绘农事、诗歌与图画关系以及此题在组诗组图中的位置,都有不少扑朔迷离、令人费解之处。诗题“淤荫”本义是指水田耕种前或犁耕中施用青草、草木灰之类耕入土壤,经泥水淤腌沤腐以肥田,所言重点是稻田施用基肥,而非泛言施肥。楼诗正文称“洒灰”,图中所绘则是“浇粪”,明显不合。明人《便民图纂》农功图改题为“下壅”,是当时施肥的通行说法,诗图则均表浇粪,改变了宋人诗图不合的现象。而清人耕织图进一步作出一些调整,相关叙事比较自然,但诗歌却严守宋人所言,诗图脱节现象依然存在。康熙祖孙四代君主对耕织图持续重视和参与,使“淤荫”一词上升为重要的农事术语,但整个社会使用者寥寥。“淤荫”一词的生命和意义都牢牢地限定在传统耕织图中,用作农事的重要术语,只是历史的插曲,不宜效法和沿用。  相似文献   

16.
释叚     
甲骨文有“(?)”字,写如下图。此字少有人释读。孙诒让“疑是报字”、“又疑为设之省”(《契文举例》下一四);王襄“疑古酌字”(《(?)室殷契征文》考释《典礼》一二);郭沫若“疑是毁字”(《卜辞通纂》考释八九);陈梦家“疑是霓,即雌虹”(《殷墟卜辞综述》247页);孙海波《甲骨文编》(1965)收入附录,编号3661:于省吾释为  相似文献   

17.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没有专门注解《周易》却对易学发展有重大理论贡献的思想家之一。时人评价他精于易道。何平仲《赠周茂叔》诗说:“智深大易知幽赜,乐本咸池得正声。”①周敦颐也作有读易诗多首,其一曰:“书房兀坐万机休,...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词史上,北宋词人秦观向来被推为婉约派杰出的代表。他的《满庭芳》(山抹微云)词,则是他的著名代表作,前人论词、选词莫不涉及此篇;然而论点互异,迄无定见。近年沈祖棻先生认为这首词写“在将要离开此时所在地汴京的时候”,词中“蓬莱”是指秦观曾在东京供职的“秘阁”,“‘蓬莱旧事’,即指在东京的一段生活而言”。此一观点可能受到前人影响。清代陈廷焯说:“少游《满庭芳》诸阕,大半被放后作,恋恋故国,不胜热中。”沈先生只是用形象化的语言阐述了这一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则把“蓬莱”释为“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并说:“这里指作者过去寻欢作乐的地方。”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在引述《艺苑雌黄》几句话后,说:“会稽虽旧有蓬莱阁,在龙山下,本篇是否确指其地未可定。”  相似文献   

19.
我们所见训诂典籍和训治学专著,大都不涉猎“互足”这一术语和释义方法。我第一次接触“互足”这一概念,初步领会它的含义,是59年秋在大学里听黄体先生《诗经研究》的讲义。别年秋,我又读到黄老的专著《诗说》,从其“总论(下)”之“诗义重章互足说”这篇短论里进一步领会了”互足”这一概念的内涵,更明确地理解了这一训释《诗》之章句意义的方法。由周大噗先生主编的《训治学初稿》,87年7月问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才在第四章《训信条例·释义的方法、观境为训——据沈家义的方法》的一段文字里。从修辞的角度正式肯定了“互…  相似文献   

20.
凤皇于飞 ,和鸣锵锵。 (庄 2 2 P2 2 1)杨注 :于飞 ,飞也。于为语首词 ,古人常置动词前 ,无义。或曰 :往也。按 :杨注揭示了“NP +于飞”格式中“于”字最常见的二种解释。这种句式 ,《诗经》凡 9例 ,孔疏全部释为“往飞” ,“语首助词”说本杨树达先生《词诠》。据我所知 ,还有以下几种说法 :a .如。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b .聿。见王引之《经传释词》。c .之。见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d .动词词头。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e .正在。见刘朴《〈诗〉“于飞”句义》 (《责善》 1941年第 11期 )一文。f .焉。见吴世昌《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