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乡土散文的美学精神是复杂多样的.以陈白尘、汪曾祺和陆文夫等人为代表的乡土散文具有江南水乡气息,表现的是婉转悠扬的寻根与乡恋之曲;以刘成章、周涛等人为代表的西部散文表现的是西部风情高亢雄浑的赞歌;贾平凹的乡土散文是乡村文化的惋歌,贾平凹与韩少功从不同角度实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以刘亮程、谢宗玉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的乡土散文表现了"大地悲歌"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乡土作家放逐与回归的心态,呈现出思乡与归乡的叙事方式;30年代左翼作家的革命与京派作家的超脱心态,形成了激愤与宁静的叙事方式;50年代翻身当家作主的心态,形成了乡土文学创作的翻身叙事与颂歌叙事两种模式;80年代回忆与反思的心态,形成了乡土抒情、乡土反思两种叙事倾向;90年代强调生命体验与融入野地,呈现出家族叙事与归乡叙事两种模式.20世纪乡土文学具有由个人化叙事向民族化叙事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乡土写实与乡土抒情的两种叙事方式、创作的手法呈现出不断开放与丰富的趋向.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在不断发展兴盛中,仍然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西部都市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西部小说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脉.面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西部都市人文景观,陈继明、郭文斌、叶舟等西部新起作家虽然有各不相同的精神向度、价值选择和都市叙事追求,但都已开始尝试用自觉的都市意识来观照都市人在城市化进程中嘈杂纷乱的文化体验和欲望体验,从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层面上揭示都市人在现存境遇中充填欲望与追寻意义相矛盾的两难心绪,显示了别具一格的美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现象,要么是站在城市文明的立场批评乡村,要么是站在乡土社会的立场批评城市,鲜有作家能够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以一种新的眼光考察城市和乡村的结构关系.但是王安忆却是少数超越了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叙事思维的作家,她并不把乡村与城市看作是天生对立的两个世界,既不站在乡村立场批判城市,也不以城市的眼光鄙视乡村,而是带着一种人类学和美学的眼光去观察乡村,结果她找到了乡村和城市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5.
巫慧 《船山学刊》2003,(3):127-130
叙事艺术是作家美学意识的表现.近年的小说在叙事方式上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本文通过对方方<风景>的独特叙述视角和叙述语调的分析,企图对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事艺术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李兴阳  丁帆 《天府新论》2013,(3):150-155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流动农民”叙事,是最引人瞩目的叙事现象.乡土作家作为叙事主体,其不同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叙述选择,使被表述的“流动农民”及其流动经验和城市体验呈现出斑斓驳杂的文化色彩与复杂多变的精神向度.如何理解和评价现代城市文化与前现代的乡村文化,如何理解和评价“流动农民”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意义及其各种悖谬,所有这些现实矛盾与疑问,都给中国作家尤其是乡土作家带来了价值选择的巨大困惑.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中国,"乡土"是文学叙事的永恒话题,与其时主流文学的"乡土"叙事意在拆解和批判不同,京派作家则在母语写作这一体现生命存在意义的行为中重构"乡土"叙事的逻辑,"乡土"这一审美时空、人文环境在京派文学中被开发并拓展,有关"乡土"的叙事行为被转换为诗意的抒写。作家们借此从容地传递着母语文学的血脉,为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种可供遵循的创作方式和文学样态。  相似文献   

8.
女性乡土叙事是新世纪头十年一个重要文学现象,一股崭新的创作潮流。其表现形态、文化意蕴,与以往的女性文学,或以男作家为创作主体的"乡土文学",都有很大差异。一方面,它将性别意识带入一向由男性垄断的乡土叙事领域,呈现被遮蔽、被修改的女性乡土经验,提示乡土经验的复数形态;另一方面,它又将乡土/底层经验带入女性文学中,提示女性经验的复数形态。女性乡土叙事潮流的崛起标志着女性写作的转型,但转型不等于放弃性别立场,而是超越性别书写性别,将性别视阈引向广阔的乡村生活领域,在性别与乡土的互动中构筑了乡土叙事的别样空间。这对于新世纪女性文学和乡土文学的未来走向都具有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文坛,林白是一位具有特质的女性主义作家,她在小说创作中善于打破时间的线性结构,中止情节链,采用特定物理空间的选择和跨时间叙事、叙述空白的设置与独特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载体等方式进行叙事,从而建立小说的诗性空间.林白小说通过空间来安排小说的结构和推动整个叙事进程,采用别样的叙述策略,抗拒主流叙事,表现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中国作家莫言和德国作家赫塔·米勒都以自己的乡土经验为主要创作源泉,大力开掘各自故土负载的历史创伤和苦难记忆,借助彼此迥异而强度相似的美学想象,构建出了与现实世界若即若离的文学空间.他们的乡土叙事无疑包含了一定的政治批判,但其魅力所在却是对残酷历史境遇中人类存在体验的特殊美学表达,其中折射出了文学自身对现实压迫和精神困境的反抗力量.他们书写的乡土图景从内容到形式都瓦解了19、20世纪的浪漫想象和革命叙事,对立于以城市诗学为表征的现代文明及现代美学,表现出对文明与野蛮交错的复杂人性的重新探问.在丰富多元的世界文学中,两位作家恰恰依仗经他们美学改造而意蕴深厚的乡土经验占有了特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时间意识类型与叙事文学的意义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间意识是叙事文学的基础,不同时代会产生不同的时间意识类型,不同类型的时间意识又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文学以及不同的意义感觉。不管在何种类型中,作家都不能把叙事变成自言自语,其创作仍必须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完全拒绝“意义”和“价值”,就可能最终冲垮活着的精神底线。  相似文献   

12.
李静 《学术研究》2013,(1):151-154
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的乡土小说不仅参与了中国乡土文学的整个发生、发展的建设过程,而且以其独特的乡土想象、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和言说方式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质,提供了拓展乡土文学创作空间和叙事空间的新的可能性,显示了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叙事价值。  相似文献   

13.
母女关系叙事作为女性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不仅展示了女作家在时间之流中对女性自我所进行的历史审视,更体现了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拷问和对女性意识的不断追寻。通过对中国当代两位女作家的中篇小说——台湾文坛新女性主义代表作家廖辉英的小说《油麻菜籽》和大陆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的小说《你是一条河》中母女关系叙事比较,探讨当代女性的自审意识和精神追寻,并试图发现池莉文本对廖辉英文本在女性意识表达上的延续和超越。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部乡土小说中伦理书写无论是创作主题、作家伦理姿态表达,还是书写形式等方面都因社会背景、人文因素的变迁而发生较大的转变。论文从时代背景、意识形态、文艺观念、审美立场等社会形态的变化出发,对当代西部乡土小说伦理书写的变迁做整体性探讨。分别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其转型:伦理主题表现为由宏大的革命伦理叙事转向日常生活世俗;作家伦理态度表达从充满忧国忧民和重国思家的厚重感转为客观中立地表达世俗人文关怀;书写的形态也从追求宏篇巨制到中短篇小说的盛行。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一批河南籍女性作家开始崭露头角,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面对急剧转型的时代,传统乡土叙事经验已经无法涵盖已经发生巨变的乡土社会,河南籍女作家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新的乡土世界,她们的创作把日常生活经验转化成一种叙事伦理,从而以独特的乡土感知,细致的文字表述拓宽了传统乡土小说的表现领域,更新补充了乡土小说的叙事内涵,为河南乡土文学注入了新质。  相似文献   

16.
西部作家集约式地进行生态小说的创作,形成了新世纪文学地理中的西部高地现象.西部小说这股"绿色"风潮的背后沉潜着支配性问题结构.多年来,以乡土为审美标高的西部小说,在新的文学场域中陷入了无人喝彩的境地,作家出于自我认同的身分焦虑而向生态主题转场.对时代主题话语表达诉求的西部文学传统以及西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宗教文化底色,也是引导西部作家进行生态小说创作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7.
钟菲  李倩 《江西社会科学》2005,15(12):210-215
瞿秋白全部文学活动中主要的异质文化资源来自于俄罗斯文化和文学,而在众多的俄罗斯作家中对瞿秋白影响最大、最深刻的作家首推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关于“爱”的宗教观和自我反省、自我忏悔的意识为瞿秋白提供了思想的水准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8.
重点关注了《王白的长城》、《湖光山色》等几部“长城反思小说”与“长城乡土小说”,通过叙事形态变化和社会价值变化两个层面,论述了近年来“长城小说”题材内容的变化.在叙事形态上近年来有关长城的反思小说和乡土小说引人关注;而在社会价值方面长城小说呼唤“生态意识”、“家园意识”的回归,引发了人们对环境的忧虑以及对古长城开发与保护的深思.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城市小说创作的局限及出路,指出热衷于表象叙事,放弃对小说艺术品性的探索,进而偏离小说美学规范是城市写作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而重塑作家的主体意识和虚构意识则是城市小说获取新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王萍 《兰州学刊》2014,(4):98-102
河南作家李佩甫的长篇新作《生命册》截取人物典型的生活"横截面",把众多的生活片段连缀起来,使作品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家通过文体叙事艺术的有机组织,采用城乡交错与自由切换、人物内外融和与自我诉说的叙事结构方式,在作品中展现了主人公吴志鹏50年的人生历程与灵魂漂泊,以及乡村人和城市人的诸多人生故事,传达出了他们的生命状态和心灵诉求,从而折射出一种良好的人生精神生态:移至城市,不忘乡土,根系乡村;身居乡村,怀揣梦想,遥望城市;立足城市,凝视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