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真理有自己的本体,我们可以探讨真理的本体论问题;真理没有本体论意义,赋予真理以本体论意义将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必须联系认识定义才能合理解决真理的定义,真理不可能是客观真理和具体真理的统一,真理只能被定义为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认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相似文献   

2.
在本体论意义上理解真理问题 ,存在严重的逻辑矛盾 ,它混淆了本体论和真理论的区别 ,将带来理论上的混乱。真理范畴不具有本体论意义 ,赋予真理以本体论意义 ,人为夸大了它的作用范围 ,抬高了它的地位。真理论本质上具有属人的特质 ,把真理理解为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 ,是十足的庸俗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
尼采哲学中的真理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真理问题上,尼采通过否定传统的符合论(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和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理(即真实),把真理归结为价值问题,认为只有有利于权力意志的才是真理,并强调只有少数强者通过灵感和直觉才能获得。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真理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未对真理下过经典的定义。目前我国哲学界通常采用的是艾思奇的说法,即“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里的正确反映。”对此定义,我们觉得有可取之处,但在理论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重新讨论的必要。真理定义的精确化、科学化对于我们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立在人类认识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指导人们自觉地追求真理,为真理而斗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哲学进程中,张东荪尤其关注真理问题。真理问题不仅涉及到真理的定义,真理的标准,还涉及真理的认可问题和真理的本质问题,真理的本质问题是真理的其他问题的本体论基础。真理的本质是此在的“让存在”的自由,是一种解蔽,解蔽的同时又意味着遮蔽的可能。张东荪在批判传统真理观的基础之上,提出情境主义的真理观。它涉及到了对真理的本质问题的思考,扩展了知识问题的研究向度。  相似文献   

6.
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是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意义,而在学术界又多年争论的问题之一。本文拟结合争论就以下三个方面做些探索:真理和谬论是否“相互包含”;真理和谬论的转化;真理同谬论的斗争。真理和谬论是否相互包含?如果就真理和谬误的定义而言,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违反逻辑。真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谬误则是它的反面,二者截然对立、水火不容。说真理包含谬误、谬误包含真理,就象说水包含火一样荒唐。但一些同志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就定义而言,而是指被人们认为真理的认识是否包含谬误,被人们认为谬  相似文献   

7.
真理的意义     
究竟什么是真理?这个问题是哲学古老而基本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表明:哲学史上对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令人信服地解决过。有些哲学家虽然对真理进行研究且得出了一些真理定义,但所有这些定义都充满了问题。于是真理的意义问题被迫让位于意义的意义问题。真理的意义只可能在真理与意义的相互关系中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8.
真理问题是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中心问题,历来环绕着真理问题展开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真理的定义和真理的标准问题。本文目的仅在于探讨唯物论关于真理的定义,以便明确真理这个概念的内容,从而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界限。本文所讨论的真理定义,也只是辩证唯物论关于真理定义的一个最重要方面,亦即真理的客观性问题,而不是一个完全的真理定义。关于真理的辩证法问题,则不属本文的考察范围。  相似文献   

9.
韩非法治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哲学教材和认识论专著所普遍界定的真理定义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笔者通过对此定义的分析指出,现行真理定义虽然是可行的,但不够严密和科学,仍有一些缺憾和漏洞。更为准确的真理定义应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相似文献   

10.
搞科学哲学要不要研究本体论?本体论问题对科学哲学来说是不是一个无意义的问题?科学哲学的某些原理是否可能找到本体论的根据或本体论的证明?这些问题是值得讨论的。当然,科学哲学主要是研究科学的逻辑结构以及科学的认识规律的科学,一般不研究物质世界的客观结构以及客观事物的普遍特征和普遍规律。但是本体论与认识论是统一的,本体论问题的解决给科学的逻辑和科学的认识问题的解决以极大的启示;科学逻辑和认识论,可以从本体论中找到根据。本文想通过分析物质系统概念的认识论意义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理论活动,哲学根源于人的现实生活,表达着人在具体生存境遇中的精神追求,寻求着对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在哲学视域中,对真理的理解,也应立足于人,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因此,真理应是人的真理。但是,符合论真理观在理解真理时遵从客观性原则,使真理成为仅与对象符合的客观知识。真理与人无关。针对这一问题,从片面追求客观性、对人的抽象理解、人的生存实践本体地位的缺失三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批判构成了本文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2.
就哲学层面而言,人类自身始所面对的真与美的问题是比较基本的问题。哲学之真有其三重规定性:逻辑之真、认知之真、本体之真。同样美学之美也蕴含着相对应的情况。而当谈及真的问题时,便必然进入到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由真及美,美与真相融合,进而确证美的本体。而以其相容之能动性,故此是实践的。这种实践的美学本体论中,美以真为基础,并最终统一于实践的本体。  相似文献   

13.
从“存在”概念的基本语义可以看出 ,“存在”和“不存在”并非单纯的“有”和“没有” ,而是在根本上和判断的“真”与“假”联系在一起的 ,并进一步与可思议和不可思议的思维状态联系在一起。巴门尼德是在真与假的意义上来论述以“存在”为标志的“真理之路”和以“不存在”为标志的“谬误之路”的。在他看来 ,“存在”是对对象之本质真理的断定 ,“不存在”则是相应的否定 ,思维与存在在根本上是同一的。据此可以认为 ,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即是真理论 ,残篇 8中对所谓“存在”的四个标志的陈述 ,实际上是对真理的根本标志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讨论了解释学的真理论的两方面内容 :真理的含义及在哪里探寻真理。解释学所理解的真理仍然是就理论、思维而言的。所谓存在的真理 ,也是指存在在思维或语言中的呈现 ,物理的存在是不存在真假的。因此 ,解释学就主要是在语言、艺术、历史中探寻真理。而从文本中找到的真理就是从文本中获得的体验。所以解释学的真理仍然是主观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塔尔斯基的语义真理论是逻辑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带来了真理论研究的塔尔斯基转向:在研究基础上,发生了从本体论或认识论到语言学的转向;在研究动力上,发生了从揭示真之本质到克服语义悖论的转向;在研究主题上,发生了从研究真之本质到研究真之规律的转向;在研究进路上,发生了从下定义到公理化的转向。公理化真理论是在塔尔斯基转向的背景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型真理论。理解塔尔斯基转向是理解公理化真理论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真理是主体对客体近似正确的反映。任何真理的认识都具有'近似性'这一本质属性。'近似性'与传统意义上的真理相对性具有根本区别。因而,这一理解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弗雷格对于意义和真之条件的表述误导了人们将其视为真之条件的意义理论的倡导者。弗雷格并没有将句子的意义等同于它的真之条件。他的意义理论基于组合性的规则,这些规则规定了一个句子的意义如何由它的构成部分的意义组成。他的意义理论因此完全独立于他的真之理论。  相似文献   

18.
意义和真理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语言哲学中一直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构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主线。意义与真理的关系的诸多观点,大致可以划归成两类:一类主张意义与真理的同一,另一类主张它们的分离。在梳理语言哲学中意义与真理之争的两种对立观点的基础上,探讨斯特劳森的意义——真理观。结论认为,斯特劳森虽然没有彻底否认意义的真理论,但他强调意义的主观属性,主张意义使用论,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主张意义和真理的分离。  相似文献   

19.
文本的意义阐释问题是文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过度阐释”“反对阐释”与“强制阐释”构成了文本意义生成的三种形态。首先,阐释学的知识内涵可以划分为方法论和本体论双重层面,分别涉及符合论的真理观与存在论的真理观。其次,中国当代阐释学对文本意义的生成展开了积极反思和持续建构。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论”涵盖“本体阐释”“核心阐释”“阐释大循环”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概念范畴,实现了对阐释学方法论和本体论的融合,推动了当代阐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中国学者对场外征用与文本意义生成、主观预设与文本意义生成、批评的公正性和批评的伦理性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讨论,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阐释学话语体系。中国当代强制阐释论是阐释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文学研究与文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