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北朝三书”,习惯上指《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这三部作于北朝中后期的著作。从根本上来说,这三部书都是学术性的著述,本非文学作品。《水经注》是以记述河流为主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学著作;《洛阳伽蓝记》是记述洛阳城邑建制兼及当时史事的史地著作;《颜氏家训》则“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①又能以儒家经义  相似文献   

2.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书中全面反映了北魏都城洛阳的基本面貌。本文即以《洛阳伽蓝记》为视角 ,对当时洛阳城中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论述 ,进而阐释出洛阳在孝文帝迁都后从永嘉之乱后的衰败中迅速恢复发展 ,并重新成为北方经济中心的深刻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3.
王柳芳 《殷都学刊》2010,31(1):48-53
《洛阳伽蓝记》(以下简称《伽蓝记》)与京都赋同属表现帝京空间之美的作品。《伽蓝记》以记寺庙为纲,展开对故都洛阳的全方位描绘。《伽蓝记》对京都赋多有借鉴,描绘景物多为四字句,整饬典丽,又运用赋笔铺叙物产之丰饶,具有夸炫特色。京都赋的大一统思想、颂美及讽谏之旨,也为杨衒之所继承。《伽蓝记》也运用了主客问答的模式,以强调北魏华夏正统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刘跃进 《学术界》2023,(9):14-28
要了解《洛阳伽蓝记》的文献价值,首先要知道《洛阳伽蓝记》作者的仕历情况、该书的体例、内容以及北魏佛教文化的历史背景,这是本文着重讨论的问题。《洛阳伽蓝记》的文学意蕴则是文本的重点。在这部分论述中,涉及一些文学史实、文字描写以及文学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南北偏见。这些内容,可与《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文献相关印证,展示了《洛阳伽蓝记》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洛阳伽蓝记》为北朝重要著作,该书对北魏都城洛阳进行了生动、全面的描述。本文即以《洛阳伽蓝记》为视角,从梁朝名将陈庆之与北魏士人杨元慎关于正统问题的争论出发,对北魏后期都城洛阳的文化状况加以探讨。并分析从西晋灭亡到北魏后期中原汉族士人在对待夷夏问题上观念的转变,从而揭示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对洛阳汉文化复兴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洛阳伽蓝记》的社会文化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新 《江西社会科学》2006,39(8):105-109
《洛阳伽蓝记》以北魏都城洛阳佛寺兴废为题,记述了北魏定都洛阳期间的政治、人物、风俗、掌故传闻及北魏和西域文化交流等,该书不仅可视作了解北魏洛阳佛教史及社会政治史的辅助材料,而且可以说是一部反映该时期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洛阳伽蓝记》的内容涵盖了地理、历史、宗教、风俗、文学等各方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屹 《西域研究》2024,(2):56-70+170-171
《洛阳伽蓝记》中的“宋云行记”,是杨衒之根据《宋云家记》《惠生行记》《道荣传》等材料剪裁统编而成的。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了一些错简误植的情况。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不深入。本文对“宋云行记”中关于从钵卢勒至乌场的一段道路,以及宋云到底在何地觐见了哪位嚈哒王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新的解说。  相似文献   

8.
《洛阳伽蓝记》第五卷《宋云惠生行纪》为杨衒之综合《宋云行纪》、《惠生行纪》和《道药传》三篇而成,学界一般认为该文本以《宋云行纪》为主体,故惯以"宋云行纪"称之。余太山的新观点进一步否定《惠生行纪》的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杨衒之的自述、《洛阳伽蓝记》的叙事惯例、《北史》作者李延寿的评论,以及行纪各部分篇幅的差异,指出《宋云惠生行纪》的文本主体应为《惠生行纪》,而非传统观点认为的《宋云行纪》。  相似文献   

9.
《洛阳伽蓝记》作者的姓名,目前该书各种版本、校注本,各类文史工具书,以及名人学者的著述,几乎都记为“杨衒之”。看来,作者姓“杨”,似已成定论,其实不然。 关于此书作者的尊姓,历史上本有“杨” “羊”、“阳”三姓之说。记作“杨衒之”的,有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记作“羊衒之”的,有唐刘知几《史通》,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等;记作“阳衒之”的,有《新唐书艺文志》、唐朝道宣《广弘明集》,元朝《河南志》等。 同一个人,史籍上竟有三个姓,这在古人中是很少见的。那么,作者究竟姓杨、姓羊,还是姓阳呢:遗憾的是,作者在正史中无传,其他史籍也不见载。惟有《广弘明集》中有其极简略的小传:“阳衒之,北平人,元魏末为秘书监。见寺宇壮丽,损费金碧,王公相競侵渔百姓,乃撰《洛阳伽蓝记》,言不恤众庶也”。《广弘明集》以“采摭浩博”,有不少 “坠简遗文”而著称于世,且道宣乃唐朝高僧,对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敦煌人宋云西行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魏一代,佛教风行,魏明帝时,曾派宋云(甘肃敦煌人)、惠生向西域求经,取回大乘妙典一百七十部。这是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宋云这次西使之后,著有《宋云家纪》一书,惜其书在唐以后失传。由于正史无传,宋云的生平事迹不详。幸亏《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炫之独具慧眼,把《宋云家纪》作为《洛阳伽蓝记》卷五的主要内容而引用,才得以保留宋云西行的梗概。这篇材料详细记载了宋云等人西行所经诸国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宗教文化、山川河流等各方面的情况,故为治中西交通史者所重视。关于  相似文献   

11.
<正> 宋云是敦煌人士。关于他西行的事,《北史》载:“熙平中,明帝遣剩伏子统米云,沙门法力等使西域,访求佛经,时有沙门慧生者,亦与俱行。正光中,还。”从这段记载可知宋云在北魏曾为管理某系统或某部分僧侣的僧统。唯这里记载他西行的年代为熙平中,即公元516或517年,因熙平仅此二年。但《洛阳伽蓝记》记为神龟元年(518年)十一月西行。此书取材于《宋云家记》,似应更加可靠。所以宋云一行应是南北朝时期公元518年前后西赴天竺,正光中,即522年左右返回北魏首都洛阳的。历时约五载。  相似文献   

12.
赵莉 《北方论丛》2014,(2):16-20
《洛阳伽蓝记》在叙事中不断强调洛阳传承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展现北魏洛阳历史与文化的变迁,并通过典型文化事例展现北魏洛阳独特的文化气质。杨衒之指明,无论北魏还是南朝文化,都是经过融合并包含其他异质文化在内的新"汉"文化。同为新"汉"文化,"中原"主人应该是"中原"的主权拥有者——北魏政权,从而建构起"以北魏为汉文化正统"的文化理想。这种文化理想使《洛阳伽蓝记》成为北朝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彰显着新"汉"文化的特质,具有在文学叙事中强调文化融合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洛阳伽蓝记》是研究北朝美学的重要历史文献。作为写景文,它是城市文学丘墟审美的经典;作为美学史料,它对北魏时期民族与文化大融合背景下城市、艺术与文化等维度的多元审美观念融合有着充分的展现,进而在整体上呈现了北魏洛都的生存状态。但因城市审美研究视角的阙如,《洛阳伽蓝记》在城市丘墟审美类型与城市美学史中的价值被遮蔽;因美学理论史研究范式强调美学史料具有相当的理论品格,它由于自身不属于理论著述而没有被纳入中国美学理论史的研究视域。可这并不意味着对《洛阳伽蓝记》美学史价值的否定,若从城市美学史考察,便会呈现它凸显城市丘墟审美类型的价值;若从审美观念史研究范式重新提问,便会呈现它对研究北朝审美观念融合的美学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释“自名”     
汉乐府《陌上桑》有这样一联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其中的“自名”,余冠英先生《乐府诗选》注目:“自道其名”。邓魁英等编《汉魏南北朝诗选注》亦用此说。我认为释“自名”为“自道其名”,不妥。如《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其中“自名”,显然不能解作“自道其名”。按,“自”犹“其”。如《北史·庾信传》:“唯王褒颇与信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刘淇曰:“自余犹云其余”。又《洛阳伽蓝记·法云寺》:“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数十枚。”其中“自”,《太平广记》作“其”。由此,“自名”当为“其名”,即“他的名字(它的名字)”。这里“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意即:“秦家有个好姑娘,她的名字叫罗敷”。  相似文献   

15.
杨之《洛阳伽蓝记》由正文与注文合体构成的撰述体例,虽说是直接受到六朝时“合本子注”佛书体例的影响,其实,它更是那个时代流行“合本子注”体式风气的产物,进一步追溯,渊源所自,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史官文化和经学训诂。六朝时名僧盛行“格义”之风,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本子注”现象步入佛学廊庑,并在其中不断升华,进而为如杨之等杰出作家和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照模式  相似文献   

16.
《洛阳伽蓝记》虚实相间而兼有论赞之笔的书写形式,蕴含着两汉史家之遗意,于行文之际充分展现了作者杨衒之的家国兴亡之感和其独特的史观、史才与史识,也体现了中国史学传统的基本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7.
一伽蓝记产生的现实基础文学史上,南北朝阶段,北中国在异族统治下,经济文化并受到重大摧残,文艺作品,是不发达的。比之江南有相形见拙的感叹。但是到了五世纪拓跋宏南迁洛阳以后,人士渐染华风,颇尚文词,即传记之文,亦复文质相宣;富有创造精神,刺风,有合流的趁势。因此在公元五四七年代,出现了洛阳伽蓝记;它与郦道元水经注同时为北魏文学界两大明星,在中国封建中期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二书休例风格有些类似的地方,一个是记录自然界的美,休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一个是记建筑的美,总结了劳功人民智慧的果实。同样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洛阳伽蓝记>、 <魏书>、 <北齐书>、 <北史>和隋唐有关文献的考察,街之应为"杨"姓.从<广弘明集>衙之小传和晋唐记载人物籍贯的体例分析,衙之的籍贯应指西晋时期的幽州北平郡.街之的生平及仕历,从现存的史料大致知道他曾任过奉朝请、期城太守、抚军府司马和秘书监四个官职.<洛阳伽蓝记>的创作当始于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543),约至武定五年(547)的七、八月之间完成.完成此书大约用了五年的时间.记载人文地理的"<庙记>体"地志著作对<洛阳伽蓝记>创作的影响应引起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洛阳伽蓝记》中的佛教与世俗有着特殊的相互嵌入关系:一方面佛教教义充实了世俗观念,另一方面佛教中的功德思想使得后世大兴寺庙求取无量功德。此外,在世俗建筑吸纳佛教建筑风格的同时,佛教建筑也融入世俗文化中的多种元素,丰富了佛教建筑的表象内容。  相似文献   

20.
<洛阳造像记>在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和史学价值,同时也是佛学、史学、地学研究的珍贵资料.它创新了石窟文体模式,成为元魏石窟文的新模范;体现了地记文之过渡特征,开启了时代地记文学之先声;开创了<洛阳伽蓝记>文法结构之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