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湟源境内各大宗教及民间信仰和谐通融,宗教文化生态丰富多样。文章通过历史文献的研究和田野调查概述了湟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新教和天主教,以及民间信仰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2.
南岳衡山宗教文化旅游内涵及其开发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岳衡山是名符其实的宗教圣地,其宗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文剖析其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针对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根据现阶段其宗教旅游文化现状,提出其开发策略为:合理整合资源,精心规划布局;确定生态容量,实施环境休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营造宗教生态氛围;打造宗教品牌,凸显精品特色;选准目标市场,加大促销力度等。  相似文献   

3.
宗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包括苯教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等。这种文化以信仰对象的神圣者为中心,即以信仰为本位,以宗教道德为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以神佛的观念解释世界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对神佛、菩萨、高僧的信仰崇拜是希望的寄托,以解脱成佛为最高理想,即追求精神的解脱。在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作为黏合剂和道德资源,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发挥了社会控制、稳定秩序、凝聚力量等重要的为政治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新利 《文史哲》2012,(5):122-131
"世界宗教关系史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宗教相互之间及其与区域宗教相遇的历史现象和客观过程。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世界宗教关系史,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作为信仰共同体的世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概括人们的生存状态,标明不同区域的古代文明;教际间发生关系是个别的、偶然的事件。近代,作为信仰社会的世界宗教是人们生活群体的精神依托,它概括人们的生活习俗;与信仰共同体不同,信仰社会是强势者有意识建构的结果,它伴随着利益争夺和暴力统治的过程,教际关系必然地呈现合作或冲突、融合或战争、陌然或排斥等交错复杂的态势。现代,世界宗教常常表现为某一政权的观念形态,它更多地概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宗教间的关系内容带有更加明显的必然性。"世界宗教关系史研究"使用传统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期对于当今世界宗教关系的种种现象、国际关系的宗教背景、全球性事件潜在的宗教因素等等问题,进行历史学科应该给予的描述和解释、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许丙泉 《船山学刊》2011,(3):116-119
西方宗教文化发达,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儒家思想给人们提供生活的信仰,有人认为是中国的宗教。但信仰和宗教不能等同,孔子儒家思想提出"仁"的观念,是对人的全面深刻的思考,包括理性和非理性两方面。非理性的需要导致信仰,产生宗教;理性则与宗教相对立。孔子儒家思想包含信仰,但不是宗教。  相似文献   

6.
新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大体上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多种宗教信仰并存;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所占比例大,信仰程度比较深;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化特征比较明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结合紧密。正确认识新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时,应当正确区分宗教与民族的关系、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的关系、宗教与迷信活动的关系,以及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利用宗教的非法活动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李维建 《文史哲》2004,(1):100-104
巴哈伊信仰是一种新兴的现代性宗教,现代性特征几乎浸透到巴哈伊信仰的各个方面。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宗教灵性的弱化和世俗性的增强、宗教仪式简化、宗教组织的民主化等方面。但是巴哈伊信仰本质上的宗教性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它只是涂上了一层比传统宗教更为浓厚的现代性色彩。所以巴哈伊信仰的现代性又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它的现代性是不彻底的。这表现在它所提倡的宗教与科学有限度的和谐、妥协性的现代政治观、宗教经济制度的空想色彩等方面。巴哈伊信仰现代性的矛盾恰恰说明它是一种宗教而不是其他。它的现代性和宗教性二者之间存在着在量的选择上如何适当把握的问题。这种选择将决定着巴哈伊信仰未来的发展。从巴哈伊信仰的现代性所得到的启示是,现存的宗教要想发展,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增强自身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陈丽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2):56-58,108
"启示"作为基督教的核心信仰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督教信仰评断文化、哲学等所奠基的知识论基础。从基督教神启观的独特视角来观照黑格尔的宗教哲学,并以此为基准,来辨识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区别以及考察黑格尔宗教哲学的实质与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9.
不同宗教文化信仰间死亡态度差异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教文化信仰不同 ,对死亡的态度和理解也不同 ;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 ,既不能单纯地以宗教文化信仰作为出发点盲目地默认患者沿用非科学的方法 ,也不能完全忽略宗教文化信仰的潜在影响对绝症患者所起的精神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城市是经济、社会、自然高度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宗教文化是促进城市生态整体和谐不可忽视的资源.宗教场所的规划设计是中国城乡发展战略规划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必须注意提取中国宗教文化内在积极的文化因素,坚持文化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内要系统分析其所属的宗教文化脉络,对外要适应其所处的地区和整个社会对时代文化的需求,作整体策划和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1.
明末民间宗教的发展既有深远的历史因素 ,也有客观的现实条件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新兴商品经济的流动性与冒险性使人们对平安生活与物质财富的渴求更进一步地寄予民间宗教神灵 ;明代帝王对民间神的崇奉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教合一为之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层社会中日益膨胀的民间秘密结社成为民间宗教流传的有形载体  相似文献   

12.
宗教有着特定的社会作用,宗教的精神价值、人本取向和对主流文明的普适性,使宗教教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共产主义实现也需要宗教教育的支撑。当共产主义到来的时候,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不同宗教的界限将被消灭,宗教将被代之以具有科学色彩的"心灵哲学"。  相似文献   

13.
贡山怒族(阿怒)社会至今已形成了在同一个社会、村落,甚至同一个家庭中藏传佛教①、天主教、基督教②等多种宗教信仰共存的事实。形成和维持这一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其特殊的历史机缘及政治、经济等外部动因,而以阿怒文化,特别是原生信仰为认知模式的对各种外来宗教在其生计模式、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及社会生活中的动态调适则是多种不同宗教信仰共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从原始宗教的神人未分到周代宗教思想中人文理性精神的初见端倪的过程中,人的理性意识逐渐觉醒,人逐渐从神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孔子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宗教思想,提出"敬鬼神而远之"这一具有人文理性精神的新命题。正是这种人文理性精神对中国宗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当今世界各宗教间的和平及世界和平仍需要人文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5.
张庆熊教授同意宗教共同体的宗教间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核心理念,但不同意宗教共同体的提法,并对终极实在、理性信仰等概念提出质疑。然而,他对宗教共同体、理性信仰的质疑系出于误解,他对终极实在形式否定但又实质肯定,他对理性与宗教信仰关系的观点存在明显的自我矛盾。实现宗教共同体的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理念有赖于各宗教求同存异,并且有各宗教诸多共同之处可以作为其基础。张教授的宗教多元是围绕同一座山即同一中心的,其实与他批评的希克的宗教多元论并无实质的不同。被张教授赞许的哈贝马斯的宗教融入公共领域、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的主张是治疗现代社会伦理缺失的一剂良方,但如果各宗教不能首先解决相互之间的纠纷冲突,形成某种形式的共同体,将会把政教分离欲避免的冲突问题重新带入公共领域,因而缺乏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6.
论世界三大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本文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起源、传播及信仰差异三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宗教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国情和文化传统。宗教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广泛的渗透和持续的影响。中国宗教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其根源就在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及政治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三教关系折射出中国学术发展史的许多重大关联。《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一书抓住儒佛道三教的"人学"核心,从三教的人学教化理论、三教关系的人学融合理论、三教的完人理想、三教人学的当代意义等方面,对三教关系历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人学"纲领统一下三教关系史上许多疑难问题得到了恰当、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哈萨克斯坦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世界三大宗教在这里都有自己的组织和信众。独立后,哈国的宗教气氛异常活跃,宗教团体和信教人数迅速增加,宗教的社会功能不断扩大。文章论述了哈国的多元宗教现状、国家的宗教政策及宗教生活的某些特点,并通过社会调查资料分析了社会群体对不同宗教的宽容程度和政府对宗教信仰权利的保障情况。文章认为,虽然近年来哈萨克斯坦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但人们对待不同宗教的态度普遍较宽容,这为减少因宗教而起的民族冲突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日本宗教是从日俄战争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传播的,此后近50年间,日本宗教在中国东北地区协助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上军事上的侵略扩张,极力配合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地的“皇民化政策”,开展“海外开教”活动,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随着日本军事侵略而传来的日本宗教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类派别,由于带有明确的侵略目的,强迫中国民众改变传统观念信仰,使中国人民的宗教感情受到极大的伤害,因而,无法真正融合于中国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日本战败,日本宗教也在东北地区荡然无存。了解东北沦陷时期的日本宗教,探讨当时的社会网络和鲜为人知的历史轨迹,以及日伪政权的宗教政策与宗教行为,有助于我国对东北殖民地文化的这段历史的了解,并且能够进一步揭示日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警示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