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校本课程发展的哲学取向及复生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界课程发展史中,一段颇长的时间里是以中央课程发展模式为主.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西方先进国家开始转向采用校本课程发展模式--一种与中央课程发展相对的课程发展模式.校本课程发展主张所有参与学生学习的有关人士之间,形成一个互动的网络,一起决定学生的课程.这种课程发展模式强调非中央化、权力下放、自主、民主、积极参与、互动、集体决策、人的需要、因材施教、多元化等理念.由于这些理念正切合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导致了校本课程发展的复生.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课程主要还面临着课程目的单一、内容脱离实际、课程实践失范、课程评价失实等方面的困境。“回归生活”的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存在,在德育课程的设置方向、内容选择、实践过程、评价模式等方面,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其真正成为引领个体精神成长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经验主义课程观的价值与荒谬性的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个体生活经验的局限性,使许多理性知识无法还原到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去,因此许多理性知识可以先行获得,而生活经验可以后续获得。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分辨哪些知识应该以个体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哪些应该以理性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教学。理性知识需要生活经验的对照而被求证,生活经验需要理性知识的解释而被深化。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用理性知识来改变个体经验世界中根深蒂固的偏见。  相似文献   

4.
课程的预设性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学生被迫游离在课程运作的边缘,学生的课程意识亟待激发和创设。课程自身发展的特点要求课程建构应该围绕学生开展。从课程文本分析的视野探究学生课程意识的创立,即是从学生课程的目标意识、建构意识、实施意识、评估意识和享用意识探讨学生课程意识的创立,课程文本在学生课程意识创立的背景下分别演变成自传文本、发展文本、生活文本、生产文本和美学文本。课程文本在学生课程意识创立下的演变趋势,引发学校课程理论深入思考学生课程运作参与模式,启迪学生体会学校课程发展理论的含义与形态。  相似文献   

5.
传统课程结构历来以传授事实性知识的学科课程为主,延续至今,已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日益背离。在批判传统课程理论中存在的压抑学生个性、忽视学生主体性和灌输教学过度等弊端的基础上,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导下的课程观便应运而生,它强调要以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为课程目标、根据学生多种需要选择课程内容、以"非指导性教学"来实施课程,从而实现对传统课程理论的反叛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探究能力、设计能力、高阶思维能力、沟通能力是综合能力的构成要素,是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注重对这些关键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结合《营造健康生活之板擦大变身》一课教学,谈谈多元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目的全人教育思想,倡导以"经验"为核心内容、旨在促进"联结"的全人课程。与传统的知识形态的课程相比较,全人课程表现出四个方面的应然特征:促进学生经验关联表达了全人课程的基本宗旨,动态生成反映了全人课程的内在属性,整体"转变"折射出全人课程的价值定位,生活旨归体现着全人课程的目标导向。全人课程的应然特征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在于:需要明晰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注重提升学生的教育生活经验;综合发挥课程评价的育人功能;坚持本土课程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现当代文学课程群建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课程群建设主要是从学科优势和教师个人研究成果需要出发,忽视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的建设应更多地着眼于社会需要、学生个人发展要求和学习兴趣,以此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体育课程在迈进21世纪的时刻,其改革再不能停留在修修补补的局部教学改革的水平上了,要进一步深入开展体育课程改革,把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目标真正定位于对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上.要从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入手,在体育课程中注入身心健康的观念,以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要.所以今天我们急需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对大学体育课程的科学分析与正确定位.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为满足国内社会发展需要,应对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顺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印度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印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程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减轻学生负担,课程内容重视学生的主体建构,课程设置具有衔接性,课程评价注重"形成性",课程管理强调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不断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但印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基础教育尚未完全普及,统一学制尚未取得完全成功,课程内容与生活实践脱节.印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示我国,应树立全球化与本土化和谐统一的课程理念,探索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课程内容,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发挥地方课程管理的积极性,设立教师入职标准,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加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课堂生活的为考试而学习、接受与复制知识以及生活在符号中的特点,使其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严重阻碍。新课程下的课堂生活具有发展性、建构性和创新性、联系性特征。从教师的角度讲,建构新课程下的课堂生活的有效策略有4点,即自省自审,知行统一;求知长识,引导学生;批判对话,思维共享;整理笔记,追寻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课程理念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与形式化、课程实施的探究性与接受性、课程传统的借鉴、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自觉反思,有利于课程改革寻求一种平衡,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3.
在民族教育课程改革中,科学性与人文性课程价值观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可以说这种矛盾和冲突较之普通教育课程改革的矛盾和冲突更尖锐.具体表现在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冲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科学方法和态度与人文方法和态度的冲突.缓和冲突和矛盾的出路在于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相整合课程价值观的建构.具体表现在知识、价值、主体性和现实生活等层面.  相似文献   

14.
课程组织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课程组织问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然而,怎样组织课程,怎样处理课程的分化与整合、学科逻辑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既是课程的理论问题,也是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我国课程组织的研究应摆脱旧观念的影响,寻求新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课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文化主义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建构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培养所有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因而要求对一元文化课程予以改造,发展新型的多元文化课程,这种课程要求尊重和反映每个儿童的民族及性别文化传统及其相伴而生的文化体验,体现所有民族和性别群体的现实状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课程发展宜坚持多元视野、多样原则和个性指向,进行结构统整,将相互作用的各种文化内容整合起来,以适应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 ,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价值、基本范畴的分析 ,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整合”的设想与建议 ,以期服务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课堂实践中的课程理解与文本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意义的课程整合了美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认知,教师课程理解的生成性与批判性在本质上体现了教与学的意义。对教科书文本及其之外的教学参考文本、教具、补充教材的诠释,起到了复制与传承文本的意义。在课堂实践中,教师是课程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角色,课程的理解与文本的诠释是对知识和价值的探索、争论、传承,内在地包含着解放的方向,这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归宿。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重视探究性教学,处理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与发展学生能力、扩展课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论层面对地理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定义、目标、原则、模式以及方法等理论体系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探讨,试图为广大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教师进行地理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未来地理教师的成长提出了素养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