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非常关注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现在我正在上文艺鉴赏课,正在编写大学语文的教材.2006年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第一次讨论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问题,研讨会开得很有成效.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是使学生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必要的课程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加强综合素质过程的重要一环。如今,我国高等学校的理、工、农、法、医、财经等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大学语文》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但在许多大专院校,《大学语文》却是专业课的“婢女”,始终处于低人一等的地位。为什么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一方面高喊《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一方面又让它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呢? 与以往的语文学习相比,《大学语文》既是中学语文知识的延伸拓展,又是一门独立的新课。以往的语文学习主要是把语文课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3.
自一九七八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同志倡导在高等院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以来,现在全国凡是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已开设了这一课程。各种《大学语文》教材相继出版,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探讨也日益深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究竟应该是什么呢?这仍然是个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个人认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应该是对学生进行“读与写”基本功的训练。也许会有人感到奇怪:“读与写”本应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现在仍用来作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全面提高中专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竞争能力。我校从 1 993年开始 ,积极鼓励在校生参加大专自学考试 ,在几年的教学和辅导实践中 ,《大学语文》成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课 ,经过大胆创新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索 :一、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规定了《大学语文》自学考试的基本要求 ,即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其目的是为了使已经具备相当于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应考者 ,进一步提高阅读能…  相似文献   

5.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我们齐师院文科系(中文系除外)开设已有几年了,理科系从八一年秋季也相继开设。 “大学语文”课就其性质来说,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它的目的任务,我们认为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一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目前,大学生的语文水平较低,特别是理科系学生,不少人“读不通教科书,写不好实验报告”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大学语文”课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作为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读了钟山同志题为《大学文科写作课是不是一门学科?》的文章(载《四平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很受启发。这篇文章把多年来大学文科写作课教师十分关注而又分歧甚大的一个问题提出来了。的确,“写作”这门课究竟是什么性质的课程?怎样开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目前的学科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有没有必要改革一下?这些问题是应该各抒己见,认真地讨论的。这里,我谈点肤浅看法,以表引玉之意。  相似文献   

7.
<正> 《植物分类学》是一门专业基础学科,要真正学好这门课的确是不容易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我学习和从教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初学者对学习这门课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方法欠妥当。其表现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其重要性已愈来愈显见,但它的重要性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却是要加以细致地分析的。《大学语文》在启迪学生的生存智性、拓展学生的认知时空和提高学生的美学素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写作课是高校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写作能力不论对于文科大学生或理工科大学生,不论从事研究工作或业务工作以及其它方面工作的人们都是不可缺少的。所以,高校的写作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最近,我先后读了高振远同志《淡淡写作教学改革的设想》(《高教战线》)1984年第二期)与潘新和同志《写作教学改革管见》(《高教战线》1984年第八期)这两篇文章觉得它们都富有改革精神,对我都很有启发。他们的意见虽然有分歧,但在写作课需要改革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我认为高振远同志的意见更切合当前高校写作教学改革的实际、更切实可行、更富有建  相似文献   

10.
我系开设《民间文学概论》课是从七七级开始的,到八一级,已历五届。前四届讲授一年,九十六个课时。后一届改为半年,六十四个课时。这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全国开设此门课的大专院校,除开设比较早的一些大学外,大都处在试教探索阶段,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教学经验。尤其在民族院校中,如何编纂出既有比较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有自己地方民族特色的教材,因地施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参考了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和云南大学朱宜初、李子贤主编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依据西北地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大学的课堂里 ,上好《邓小平理论概论》这门“国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我院《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改革实践 ,论证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阐述了我院《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试方式等方面的改革 ,认为只有加强教材建设 ,调整好教学内容 ,采取以专题讲座课形式为主附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突出对邓小平理论重点难点的讲解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新编《大学语文》将这门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目的限定在提高本国语文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上,这就同时限制了该课程应有的素质教育的丰富性和多向性,导致教材编写从选文范围、选文篇目到学习导向诸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编写者欲硬性避开原由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组编之教材的选文与体例,更造成这两方面的不尽妥当之处。结果是“素质教育”的主题未能得到充分落实和体现,故新编《大学语文》亟待修订、“新编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兴办私学的大教育家;同时,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自己从整理古籍中选编教材的大编辑家。孔子在编纂学方面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去发掘。 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孔子给学生开了六门课:《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作“六艺”。孔子认为:学好了这六门课,“学而优则仕”,便可  相似文献   

14.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门课程自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高校恢复开设以来,成绩巨大,经验很多。但在今天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对高校人才规格需求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就非常有必要进行新的改革,《大学语文新编》(编者注:此书系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正是这一探索的成果。与以往大学语文教材相比,本教材明确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寓人文性与美育性于能力培养之中,将知识一能力一素质三者整合起来,追求在宽厚的大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5.
正"我已经修了50门慕课,这门是我感觉最好的。""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团队回复学生问题的速度快、频率高,激发我的参与积极性。""通过这门课,我完成了校本课程的纲要设计。"……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这样的评论留言比比皆是,而所指向的,则是温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孙芙蓉所开设的慕课课程——《校本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学语文》课程在全国各高校的普遍开设,其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的特点渐为人们所重视。但由于大部分院校都缺乏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任课教师各自为政,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大学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作一粗浅研究,认为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这门课程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95年,我高考落榜后,从老家四川万县长滩南下到广东省潮州市枫溪镇打工。人总要有点精神。天天给人干活,心中有些不安。纳闷中,我的老乡贺月宏对我讲:“枫溪这地方,人们对吃很讲究,你可以开个卤馆嘛。只要手艺高,还是挺挣钱的,开卤馆本金很小,”我说,“我没有这门手艺啊!”贺月宏指着1996年第3期《专业户》杂志第60  相似文献   

18.
我院教育系本学年为新生开设了《教育统计》课,部分学生反映难。难在哪里?难就难在这门课涉及不少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他们讲,一入高中就分了文理科(国家规定高中二年分文理科),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的知识没有学好,现在听这门课确实困难。  相似文献   

19.
<正>马克思主义这种学说在当今世界上赢得广数以亿计的人的赞成,同时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为了更好地帮助青年学生综合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理论素质,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完善的、成熟的世界观,有效地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和腐朽思想的侵蚀,综合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国家教委决定在高等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现在,这门课开设已有11年,我院开设这门课也有7年了.这里,本人想就加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的实际效果问题粗浅地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国正在普遍进行公务员过渡培训。近二、三年,我先后为南通市属机关10个培训班的机关新进人员、行政干部、师资骨干讲授了江苏省编《机关应用文写作概要》(以下简称《概要》),对如何开好这门课作了较深入的思考。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这“三戒三求”。一.戒繁求精在公务员过渡短期培训中,机关应用文教学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