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青春之歌》的革命叙事背后,潜隐着成年礼这一古老的仪式原型。林道静面对接踵而来的人生挫折,最初茫然不知所措,后来在江华等人的引导下,经历了“死亡”与“再生”的考验,最终完成了身份的终极转换,由一位知识青年成长为一位共产党员。这一生命历程,正是古老的成年仪式在当代的置换变形。对《青春之歌》成年礼原型的揭示,有助于从文化层面深化对这部小说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可谓成长小说的典范,它生动揭示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历挣扎与困惑,并因此受到历代青少年的喜爱。本文着重分析造成主人公霍尔顿成长困惑的外在因素,旨在揭示小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与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是两部现代派成长小说,作品均围绕作家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保罗?莫瑞尔和尤金?甘特这两位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在描绘主人公心理、家庭、社会背景、成长轨迹等方面,劳伦斯和沃尔夫采用了极其相似的手法。主人公保罗和尤金的成长历程似乎正是劳伦斯和沃尔夫艺术而独特的写照。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的《长恨歌》表现出与张爱玲小说的相似性。《长恨歌》是以一个女人的一生来描述上海这座城市的长篇小说。小说从“生命的韧性”和“人生的安稳”两个方面表现主人公王琦瑶的人生,并进而归纳对这座城市的认识。这与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倾向相契合,它们都来自女性的经验记忆,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女性心理。  相似文献   

5.
走进苏联现代文学的长廊,璨若星辰的苏联作家让人目不暇接,有两位作家尤其引起人们的留恋和凝注,这就是肖洛霍失和帕斯捷尔纳克。也许任何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命中注定他的一生只能是“苦闷的象征”,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而现实的层峦迭嶂决定了他的个人经历必然要走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肖洛霍夫和帕斯捷尔纳克与他们的许多同行一样,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命运都无可幸免的经历了一个山重水复的过程。许多年来,苏联国内对他们作品的争议及创作意识的评价是这样的尖锐而严峻,《静静的顿河》第三部是在斯大林的亲自干预下才得以出版,而帕斯捷尔纳克苦心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主要介绍了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2007),并通过主人公布里奥妮的成长以及其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的认知来探讨这部小说的成长主题。根据科恩《自我论》中所揭示的成长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发展阶段,本文着重分析了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在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生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她所造成的影响,分别探讨了布里奥妮在这三个阶段中的自我定位、个性特征的变化以及其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揭示了一个人从无知少女到成熟作家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7.
罗伯特·潘·华伦的短篇小说《春寒》被解读成通过对人生经验的表现,来探寻人生真谛的故事。对文本重新解读,除了探析各形象的神话原型,解读其象征意义外,还对主人公Seth的经历重新分析,他发现在这一天中的经历类似西方《圣经》故事中从伊甸园堕入人间的情节。进而发现《春寒》所展现的现实意义:表现了童年时的纯真与不得不长大这一现实之间的冲突,表达了华伦对人类最终将成长失去纯一事实的叹息,发掘出了《春寒》一文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周易.说卦》到张载《西铭》,存在着一条儒家人生观的逻辑发展的链条。中国学者从宏阔的宇宙观入手对丰富的人生及其应有的道德准则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说卦》主要阐述了儒家人生观的丰富性。《西铭》则从道德的角度为儒家的人生观确立了准则。中外文学中均有大量的作品涉及人生观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而中国读者对成长小说也更为关注。在这种情况之下,《说卦》和《西铭》中的论述无疑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文章将中国“双城”———《边城》与《围城》两部杰作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和讨论,试图透过这两座“城”领略其彰显的两种人生基型和成因;同时通过对两个文本所蕴涵的人生形式、人性思想的深层发掘,以及对两位作者所选取的文化立场与叙写模式的比较分析,从中体悟两位作家对人生与艺术的独特思考和创造。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是一位基督徒,其成长经历深受《圣经》的影响,作品《红字》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圣经》情结,在故事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方面借鉴了《圣经》原型,故事情节方面也巧妙化用了《圣经》典故,并将《圣经》中的U型叙事模式予以灵活展现,整个故事无疑体现了《圣经》文学元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当代“类自传”作品迥异于传统的自传,不仅有作家自己成长、发展经历的自述,而且间有议论和想象的成分,文体显得更加自由,兼有小说、随笔和杂文的特色。当代三位女作家虹影、毕淑敏和徐坤于2006年推出的《我的人生笔记》三部同题作品,具有典型的“类自传”特征,在叙事上共同呈现出零散叙事、情绪化叙述、图文结合结构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晋原平《权力场》、王大进《欲望之路》、汪宛夫《机关的滋味》为代表的“另类成长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在城市和权力路上的人生追求、青春的幻灭和躁动,情爱与婚姻的官场捷径、失败与沦落的悲剧宿命,表现了某些身在官场的知识青年追求权力、又被权力作弄的必然性,对当今知识青年的价值选择与人生追求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汤艳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10):156-157,166
日本电影《トィレの神様》(厕所女神)是一部感人挚深的电影。电影以平实的生活场景描述了一位日本女童的成长过程。影片中虽无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描述,但是以“厕所女神”的故事贯穿其中,将一幼童到少女的成长经历及实现梦想的过程描述得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生活性及观赏性。影片中外婆的教育理念给人印象深刻,她的教育思维方式一方面折射出日本当代的素质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日本家庭主妇对儿童教育的细腻与无私。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的《九歌》研究 ,将传统“小学”考据方法与西方文化人类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认为《九歌》作为文化典籍在其流变中经历了由“神话”到“经典”、由“宗教”到“艺术”的发展 ,这是一个从以娱神为目的的巫术礼仪 ,到礼乐教化的歌舞仪式 ,从“祭坛”到“舞台” ,从“祭仪”到“戏曲”的文化史演变过程。由闻一多《九歌》研究开辟出来的人文关怀视野和舞台美学的感悟和领会之途 ,在《九歌》和《楚辞》研究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人生如戏”的意识贯穿于她的小说《色·戒》。小说的写法、情节安排上处处有意识地展示戏与人生的紧密关系。小说把人生的戏剧化归结为生活的庸常化,显示了张爱玲对人生原本庸常的认识;借助主人公王佳芝等一群年轻人的经历,展示了她对人生的独特发现:人总是在寻找戏剧化的欲望下推动人生,而这一过程又表现出本能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16.
我国第一部黄梅戏曲艺术片《天仙配》于1955年10月在上海电影制片厂诞生,从此,流传民间的黄梅戏享誉全国,名扬海外。时光虽已匆匆流逝,但广大观众始终忘不了剧中7位仙女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时隔45年之后,7位仙女的扮演者中“七妹”严凤英、“二姐”潘璟琍已仙逝。那么,其他5位姐妹的人生经历与近况又是如何呢?  相似文献   

17.
约瑟夫·海勒和库尔特·冯内古特同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二人在人生经历、创作题材、人物塑造和艺术特色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位作家都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伤,战后又不约而同地在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和《五号屠场》中塑造了同样受到战争摧残的主人公约塞连和毕利·皮尔格里姆。通过回忆,约塞连和毕利平复了创伤,两位作家也通过写作走出了阴霾,为自己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歌德的《情投意合》又译《亲和力》,是一部具有宗教情结的小说,其中的上帝之爱,在其中有深刻的表现。如奥狄莉——神圣的“上帝之爱”以及爱德华、夏绿蒂、上尉等——人间的“上帝之爱”。这与歌德的宗教思想和人生经历分不开的。《情投意合》不仅表现了伟大的上帝之爱,而且还有犯罪和救赎问题。还引用了《圣经》的人名和原话。  相似文献   

19.
“成长作文”教学实验是在对青少年成长心理做了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以青少年自身的成长过程为考察对象,积极探索作文教学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作文教学实验。它的实验产品“成长作文”便成了青少年成长经历的忠实记录,成了描述他们身心发展的“心灵史”,在写作中做到了叙真事,写实感,抒真情,即所谤的“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抒真情”。“成长作文”用一颗真波之心,一份真挚之情去打动读者,以引起他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题词十二绝》是清代诗人潘德舆读《红楼梦》的独特感受。题咏中既涵盖了潘德舆“评红”理论的阐发。又是他多年读《红楼梦》之情的凝结。结合潘德舆人生经历与诗学观对此组诗作一笺释,谋求较为深刻的解读和鉴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