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荆林波 《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8(2):15-18
近年,中国商业面临着外来冲击和内部压力,本文从不同的学说揭示了我国零售业态的演变.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零售轮转学说、辩证进程学说、手风琴学说、自然选择学说.作者试图从制度变迁角度分析了中国零售业业态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国际零售业态多样化与我国零售业态的战略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业态多样化是零售业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国际零售业经历了从单一的百货商店向多样化业态发展的历程.在此进程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尼系数和市场发育程度成为影响国际零售业态多样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零售业态的变革过程存在着业态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的模式指导和尚未充分发挥各业态优势等三个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不足,政府和零售企业应共同努力,完善零售市场环境,提升我国零售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零售商业业态的多元化及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售商业业态多元化是市场放开、市场竞争激化的必然结果。我国零售商业流通领域目前已呈现多种业态互相并存、互相竞争、互相配合的新格局。超市、便利店、仓储式超市等多种新型零售业态已成为流通领域新的亮点,在这一格局下,科学合理地选择零售业态以赢得竞争优势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4.
流通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及其调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方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2):26-29
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各国间企业管理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复杂局面.商品零售业的发展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不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和销售方式,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的方法,及时调整我国的流通零售业态,是本文所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零售业态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晓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4):14-16
随着我国零售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国内市场正成为国际竞争的舞台,基于信息技术的业态创新能力是零售企业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业态定位、连锁经营、信息网络、跨区发展及S&B战略等是零售业态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正处在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轨的关键时期。探索、分析、研究长三角零售市场一体化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零售业态的创新是建设的核心。明晰基于业态创新零售市场一体化的生成环境、成长要素、发展趋势,以及把握业态创新内涵,即启动特征、进展特征、趋势特征,实现理念、技术、产品、管理、布局创新,是建设长三角零售市场一体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浅谈商业零售业态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德金 《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7(4):17-19
商业零售业态相互渗透,是指在充分发挥本业态固有特点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借鉴其它业态、扩充和完善本业态的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需求.就业态本身来说,通过渗透,可以使业态得到完善.而就企业来说,通过渗透,可以扩充商圈,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但业态渗透要适度.任何业态都各具优缺点和长短处,就一种业态来说,无论怎样渗透,都不可能将各种业态的优势集于一身,且不可为了兼收并蓄,丧失本我. 相似文献
8.
苏威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111-114
清末民初的上海,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其零售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由当时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工业的增长、贸易的繁荣、人口的增加、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近代上海成为零售业态变迁最为剧烈的城市。环球百货业的兴起是这一时期业态发展的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9.
从世界零售业发展看中国零售业态发展走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零售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零售业不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和销售方式 ,并代表着未来零售业的发展方向。借鉴发达国家零售业发展经验 ,遵循发展规律 ,对正确把握我国零售业态发展方向 ,使中国零售业不断发展壮大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晓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48-53
破坏性创新理论将创新分为维持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在对我国农村零售业态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破坏性创新理论提出我国农村零售业态演变是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结合的观点,维持性创新途径是对传统业态的改造和发展超市等新型业态,破坏性创新途径是发展廉价商店和网络商店。最后,针对我国农村零售业态进行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的困难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业态创新是零售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新媒渠理论,指出在产业融合和新消费者需求的背景下,零售业态创新需要进行两大转变:一是从零售专有资产假设转向非零售专有资产假设;二是从零售业态供应链思维转向消费者消费链思维。本文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零售业态创新的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12.
李飞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9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涌出诸多新的零售渠道类型,导致多渠道零售革命的爆发。这场革命的原因是信息技术发展,内容是多渠道协同并存,主体是制造商、销售商、物流商、信息商和银行等共同参与。多渠道革命包括零售组合和整合的两种基本类型。其应对策略是根据零售业购物、娱乐和社交的三个本质特征,以及顾客关注和竞争优势,选择零售的定位,并通过营销组合以及多渠道协同实现确定的定位优势。 相似文献
13.
竞争与共生:中国零售业态结构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雪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1):1-5
根据2002-2006年的统计数据,从零售业总量变动、零售各业态的营业面积变动、销售额变动、门店变动等情况,揭示中国零售业已经形成以大中型百货商店为主导,以专业店、超级市场为主体,便利店、专卖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并存的零售业态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传统百货业态和后发业态竞争与发展的市场结构状况以及零售业态结构演变的四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价格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人们一直想弄清价格决定的基本原理。间接反映消费价格的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居民消费水平等,其中恩格尔系数是常用的评判依据。从1978年以来居民收入与恩格尔系数之差逐渐加大,由此居民储蓄增加成为可能。居民储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收入增长速度,出现"超储蓄"现象。居民储蓄成为价格波动的一个影响因素。居民储蓄破坏了消费品的产出和购买之间的供求平衡,同时又实现中间产品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供求平衡,这同样使总供求均衡无法实现。减少今天的消费等同增加将来的消费。那么,假设减少今天的消费导致消费品供大于求,而这将增加存货,那么中间产品即便增加了也没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居民竞争力与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及其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当下学者主要围绕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与变动、收入差距扩大决定因素和相应对策进行研究,但对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居民相互竞争及竞争力的收入分配功能和竞争力与居民收入分配、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问题几乎没有涉及。鉴于中国居民市场竞争与分配的联系日趋紧密,加强该领域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李飞王高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1-7
在主张“用零售类型”取“代零售业态”概念的前提下,结合国际上通用的零售业分类方法和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讨论了我国零售类型划分的大中小三类标准,并探索性地提出了主要零售类型的定义,以及《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逐渐深入以及网络零售的不断冲击,传统实体零售业态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已成为必然趋势。从经济学视角出发,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对以经营生鲜产品为主的物美集团数字化转型动因、路径等进行深入探究,总结归纳了实体生鲜零售业态转型机理。研究发现:(1)消费者需求变化是实体生鲜零售业态转型最直接的动力,政策、技术和竞争等环境因素则会对实体生鲜零售业态转型形成推力;(2)运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零售环节是实体生鲜零售业态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3)实体生鲜零售业态转型的主要路径是通过提升分销服务水平,在维持企业自身竞争优势的同时,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实体生鲜零售企业需要增强转型升级意识,搭建科学完善的数字化平台,协同整合内外部资源,从而提高分销服务水平,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贺梅英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Z1):148-15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广东农村居民收入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广东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构成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其中前两者是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要把增加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基尼系数、收入均等指数和库兹涅茨比率以及阿鲁瓦利亚指数和不良指数等,对我国当前城镇、农村及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及成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不容乐观、城乡间差距更大。最后,并就我国应如何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湖南省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虽然湖南省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不高,但是它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工薪收入的增长速度,成为湖南居民收入新的增长点.然而受经济转型和城乡二元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分配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要提高湖南居民财产性收入,应当采取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