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告文学应该是“报告性”与“文学性”两味俱全。当前不应该给它排座次,认为“报告第一,文学第二”。这不是“报告文学”的内部规律。恰恰相反,打倒“四人帮”后,在实事求是精神得到发扬,在“拔高”不再是报告文学失真的主要标志的情况下,它的“文学味”应相对突出。报告文学能不能合理想象?作者认为,合理想象有两种:一种是允许虚构的合理想象,一种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合理想象。前者为小说等文学创作采用着;后者为报告文学等新闻性作品采用着,作者举例分析了后一合理想象存在于报告文学之中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在叙述结构上 ,李春景的报告文学采用了历时性的叙述方式 ,这种方式使其作品具有开篇稳健、行进舒展、气韵畅达的特点 ;细节的真实与生动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而其中的散文化倾向又使作品具有一种诗情画意。同时 ,在重视报告文学新闻性的同时 ,他还较好地处理了新闻性与文学性两个方面的关系 ,从而避免了因过分强调新闻性而使作品苍白无力 ,缺乏艺术感染力 ,或者过分注重文学性而削弱作品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以和合学与系统论的观点考察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认为在文学与政治、作家与时代激烈冲突的20世纪,报告文学始终处于冲突、融合的过程之中,正是它在"新闻性"与"文学性"、"文学性"与"政治性"(理性)、歌颂与暴露以及主旋律与多样化等方面的激烈冲突,报告文学才得以发展、进步,才走向融合、新生.而90年代报告文学的成熟与自觉,正是它遵循其自身内在规律而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报告文学是融合新闻性与文学性的一种文体,但由于它源于新闻,故新闻传播性是其主要特性.从沉钟的报告文学《问"法"中原张金柱案件启示录》为切入点,探讨报告文学传播不同于其他媒体传播的特性,如"长寿性"、全面性、冷静性、大容量以及故事性等,以此揭开报告文学独特的新闻传播世界.  相似文献   

5.
报告文学,是新闻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在报告文学中,“报告”即新闻性是第一位的,占着基础的位置。纵观报告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报告文学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世界之际,约翰·里德的《震惊世界的十天》,首先向全人类“真实地、异常生动的”(列宁语)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该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严格遵循并充分利用了报告文学的特性,其新闻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在进一步繁荣创作,使文艺更好地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中,时代精神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报告文学由于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统一的特点,要求把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艺术加工,迅速而及时地“报告”给读者,因此较之其他文学样式,报告文学对时代性的要求就更为鲜明和强烈,更应当体现时代精神。什么是我们今天新时期的时代精神?这是文艺工作者所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报告文学,是产生于近代的一种新型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如果以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问世为一起点的标志,报告文学仅有六十余年的历史。由于它反映生活的真实有力,迅捷敏锐,同时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两方面的特点,所以不仅为记者们所常用,而且为广大作家所乐取,并深受读者之群所喜爱,发展迅速,日见斑斓。正如茅盾所说:“‘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又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殊的文学样式。读者大众急不可耐地  相似文献   

8.
谁都知道,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本质特征。因此,人们总是怀着理想的愿望要求二者的和谐统一,即要求报告文学以其敏锐的新闻触角,崭新而深刻的现代意识,及时地披露出社会的重大事件和问题,给人以思想启迪,同时又要有高超的文学手段,绘声绘色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正因为如此,评论  相似文献   

9.
报告文学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它的议论性。高尔基和波特伏依早就指出过,为什么小说、戏剧、诗歌也可以议论,却未形成特性,而报告文学则不仅允许议论,还将这作为文体的规定特征,并予以鼓励与提倡呢?原因大概有这几点:①报告文学是由新闻脱胎而来,还带有明显的新闻性或准新闻性,所以新闻所要求的鲜明的政治性和较高的思想透明度,它也应该具备;②报告文学要求材料的真实,作者对笔下的人物、事件、生活图景都不能虚构与任意想象,所以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倾向融汇到经过概括加工的典型化的环境与形象中去,它是在“显示生活”而不是只“叙述生活”(巴克语)。明确些说,小  相似文献   

10.
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报告文学的总体质量有所下降,社会影响相对减弱,而对报告文学的性质和特征认识模糊也正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报告文学主要是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而存在,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作品作为审美观照对象的内涵和价值上,报告文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新闻、报告或论文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1.
副刊是高校校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打造精品副刊,就必须要把握其思想性、新闻性、文学性的特点,在“校”字上下功夫,突出校园特色,讲究编排艺术,加强编辑和作者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当前,报告文学,象迎着春风盛开的奇葩,以清新泼辣的英姿,在我们文艺的百花苑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为广大读者竞相传诵。所谓报告文学,既是“报告”,又是文学。报告,指它的新闻性而言;严格地忠于事实,敏捷明快;文学,是指形象化的表现方法,归属于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以具有典型  相似文献   

13.
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是为作者与研究者经常提到的一个话题。有人把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从运用文学语言、刻划典型的人物形象、写出逼真的现场环境等方面作阐述,这都是有道理的,但还是不够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报告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门类,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但是,  相似文献   

14.
“特征论者”雅可布森以“形式化”视界提出“文学性”命题,“功能论者”穆卡若夫斯基以“语义化”视界拓展“文学性”空间,“合成论者”英加顿则是以“意向化”视界进入“文学性”生成机制。他们在言说“文学性”这一命题时,实际上很少关心什么是文学性,而更多地专注于“文学性”何以生成;他们在使用“文学性”这一概念时,实际上很少是在对文学是什么加以界说,而更多地是在言说文学研究科学化的路径。他们的探索表明:“文学性”理论的建构是可以不断深化的。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创作从理论上突破了以往新闻性之时效性的框框,而把“冰冻新闻题材”纳入自己的创作范畴,并在题材、人物和情节的处理,艺术结构的革新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推动报告文学创作及其文体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八年,茅盾写了一篇《不要误解了报告文学》的文章,批评那种认为报告文学在技巧上低一级的看法,并且指出:“伟大作品也即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正如伟大的作品中可以有小说、诗歌、戏剧一样,也将有报告文学.”①几十年过去了,茅盾的论断一再得到了证实.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来,七年的时间里,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报告文学队伍人才济济,报告文学园地奇花竞放.现在,这枝文学新花,已经毫无愧色地独立出来,在艺术技巧上也日益鲜明地表现出它独具的特色.一近几年我国报告文学艺术上最大的突破,表现在刻划人物方面.这个问题尽管至今尚有争议,但它取得的成绩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写人.而报告文学却因具有浓厚的新闻性,它常常是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告.早在我国报告文学的初期,茅盾就指出:“‘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②钱杏村在我国第一本报告文学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的序言中也说:“报告文学的最大力点,是在事实的报告.”他们的这些论断与过去报告文学的实际情况是基本一致的.无论是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斯诺的《西行漫记》,还是我国后来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都是以报道事件为主的.有些作品,如《包身工》,虽然也花了一  相似文献   

17.
我对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独立的文学部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报纸出现以后,由新闻脱胎出来,而后逐渐发展,逐渐完善,最终独树一帜的。它虽然步入文学的行列,但它保留了强烈的新闻性特征。这种特征首先表现在它必须以特定的新闻性内容为题材,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必须是真实的事件或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史实。在这种独特的形式里,完全是真实的东西。”这正是报告文学区别于其它文学形式的根本标志。其它文学形式,不管是散文、小说,还是戏剧、电影,可以“专用一个人为模特儿”,把生活中确实存在的真人真事经过改造,塑造为艺术形象;也可以“杂取种种人”凑成一个,根据社会生活虚构故事情节。不管用哪种方法塑造形象,都要经过典型化途径。所以,这些人物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但又不能指认他就是谁某;这些  相似文献   

18.
优秀的新闻作品在高扬新闻性的同时,文学性也是其衡量标准之一,新闻写作中并不排斥形象性和情意性,文学性是新闻写作的要求和追求,也是受众对记者和新闻美提出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9.
文学无法脱离社会生活而孤立存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与社会生活条件密切联系着,又无不打上时代的印痕。兼有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品格的报告文学,因其自身的特性,作为社会存在、思维变化、心念外烁的直接文学表达,决定了它与社会生活的更密切的联系。它的存在与兴旺,必然取决于以下四方面的因素:(1) 社会生活所提供所给予的;(2)社会生活所容许于作者的;(3)社会生  相似文献   

20.
报告文学本体论中的传统“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已不能规范和指导当今的报告文学“现实”,而必须代之以“文本内涵的学理性”等新“五性”。如果说 ,新时期以前的报告文学侧重的主要是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的“政论性”,那么 ,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则不但将其潜在的批判理性与政治理性发展至新的阶段 ,而且还增加了批判传统、反思历史、文化启蒙与学术性、知识性等理性内涵 ,从而形成了以追寻“现代性”、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新理性精神”。“学理性”与“理性美”的价值和意义有三 :一是在理论上补充和丰富了哲学社会科学 ;二是在实践上推动和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三是在精神上启迪心智、激励斗志、陶冶情操。以往学界对报告文学的轻视 ,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文体。实际上 ,注重文学价值的“功利性”是中国现代文论现代性的重要特色。报告文学“学理性”与“理性美”的凸显 ,说明我们的时代仍是一个需要高扬“理性”而没有进入“真正的审美”的时代 ,也说明文学的“功利性”价值观仍值得尊重与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