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央视报道.国人赴欧洲旅行若使用某些欧洲名牌产品一旦被查出是假冒品牌轻则没收、重则罚款30万欧元。乍一闻之。很是震惊。欧洲国家何以出此狠招对付知识产权被侵犯?或许可以套用时下一句话:你的地盘我鞭长莫及.但“我的地盘我做主”。在体味欧洲人无夸和愤怒心情的同时,联想到了国内学术造假之怪人怪事。  相似文献   

2.
艺术歌曲在德国被称为Lied,在法国则称为Chanson或melodie,在俄罗斯则被称为Pomahc,在西班牙被称为浪漫曲Romance.艺术歌曲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和音乐思潮,是随着欧洲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的兴起而繁荣起来的一种声乐创作形式.  相似文献   

3.
欧洲近代政治思想中"统一"观念的内涵及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旭鹏 《学术研究》2004,1(6):107-111
“统一”观念是欧洲自我认同的重要内涵 ,它影响着欧洲的发展与演进。近代以来 ,随着主权国家体系的形成 ,欧洲原有的统一模式被打破 ,政治思想领域里出现了欧洲统一的新设想。欧洲先后被构想为主权国家的联合体、均势下的国家联盟和以实现永久和平为目标的邦联。考察欧洲近代政治思想中的“统一”观念 ,将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欧洲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深刻理解当代欧洲一体化运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政治经历过一个从"天下为公"到"天下徇君"的演变过程.尽管古人也看到保天下之私与治天下以公的密切关系,但由于缺乏对公私关系合理认识,个人权利被彻底否定,而帝王则"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形成了胜者为王、王权无限、帝王兼圣、法随己出的强权政治,造成了公私错位、道德畸形、人格扭曲、社会病态等恶果.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是与此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从"王直墓"风波谈学术成果社会转化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月22日,<新民晚报>关于日本人在安徽歙县为我民族败类王直修墓立碑的消息一经曝光,立即引起了举国声讨:说有损国家尊严、让国人蒙羞的有之,要求拆墓毁碑的有之,责问地方政府的有之,谓这是一种挑衅的有之……似乎此举真得成了"千古奇事"--日本"友人"和安徽地方当局太离谱了.结果,墓被两位大学教师给砸了.  相似文献   

6.
"文明"观念在欧洲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它源于中世纪宫廷社会的"宫廷礼仪",经文艺复兴时期的"礼貌",最终于18世纪中叶出现"文明"这一名词,到19世纪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意涵的"文明"概念.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诩为"文明"群体的"自我"与被贬低为"野蛮"群体的"他者"之间的互动,欧洲人对"文明"的认知及自我"文明"的认同得到强化,并将"文明的阶梯"的空间序列时间化,以欧洲经验为基础的"文明"概念被建构起来.同时,"文明"观念由欧洲上层社会的自我意识,发展成为欧洲人表述自我的一种意识形态,最终随着欧洲霸权的确立而成为具有现代性、普世性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新闻舆论监督往往被视为"批评报道"、"负面功能",是媒体之最难,也是媒体之最重要.说其难,主要因为这些报道的内容,是监督对象不愿意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东西,就可能百般阻挠,与新闻监督者发生心理、行为的对立,对抗,甚至对簿公堂打官司.但是,没有一家媒体因为其难而放弃舆论监督.那么,如何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成为媒体多年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笔者在党报工作了26年,由于常年做群众工作方面报道的原因,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新闻舆论监督要增强"三度",即舆论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大同"与"大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伦理学击溃了生命的"大同"梦想,它要面对生命之"大异"的现实.生命伦理问题自古就有,但它受制于形而上学的大同梦想,唯有在其幻灭处,生命伦理学以生命之差异进入自身的问题论域.人之为被抛在世的生命存在,总已经被抛入"大异其趣"的生存境遇中.着眼于此"异化"的生命现象问题,生命伦理学得以诞生,它是在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终结处展开的一种无体系的伦理学.生命伦理学遵循伦理思维,是一种"存异"的思维类型,它已经展现为某种纲领性的步骤,呈现出从"大异"着手向"大同"的某种邻近.生命伦理学有其最高追求,它从差异切入,进入生命之大同与大异的辩证视域.生命之"大同"隐匿在生命之"大异"的历史处境之中.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在一个呼唤"思想"的时代,生命伦理学必须制订更高的纲领以担负起思想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随着文学批评家们纷纷被所谓"批评理论"所收编,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取而代之已成为事实.这种现象的一大后果,是真正关于文学的关注销声匿迹,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学事业的受挫,需要对之作出拨乱反正.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实践,其实质并非关于文学现象的随心所欲的"看法",而是以尊重文学存在为前提的中肯有力的"见识".本文就此进行批评之批评,希望有助于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一、"无道之专制"与"有道之专制" 甲午战争,泱泱我中华,败于日本,举国震惊.知识分子们在思索战败的原因时,认为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罪魁祸首.于是,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潮.严复可谓是这一思潮的急先锋.严复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11.
魏武帝曹操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奸雄",其中"奸雄"目前都解释为"奸诈的雄杰",但根据史书记载的真意,事实完全不是这样.认为曹操是"奸诈之雄"的主要依据是原始史料<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之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许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这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奸雄"本意指什么.  相似文献   

12.
消解强化的与再强化的“刽子手悖论”之要点为:1.法官之判决涉及对囚徒认知状况之预言,故囚徒就判决所作之论证应作为判断判决能否被执行之依据;2.囚徒之论证不可靠;3.该论证依赖于一个错误的认知原则;4.该认知原则之错误根源在于,误以为推得一命题必然意味着知道该命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西哲学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似乎被忽视了,即如果说传统西方哲学是一种以意识为其根本的哲学,是一种意识本体论的哲学的话,那么与之迥异,中国古代哲学则为一种以身体为其根本的哲学,是一种身体本体论的哲学.不是"意识"而是"身体"始终被置于中国哲人关注的中心,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安身方可立命"应被视为中国哲学的堪称纲领性的结论.该哲学不仅以身体构建世界图式,从身体推出社会伦理,由身体企求精神超越,而且该哲学的历史亦是循着身体运行的模式而非意识运行的模式展开的.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论诗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之说.在诗歌中,"有我”易于抒情,所谓"以我观物”,带有明显的作者主观色彩;"无我”则纯为写景,所谓"以物观物”,作者不介入,却有利于读者身临其境,实现物我交融.小说亦与此相类.近代小说中"有我”之作品大多有强烈的主观意识,说教色彩浓厚,但艺术感染力稍逊."无我”之作品纯以客观之笔表达作者的创作意识,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我被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录取,担任采购.本来总经理明确表示,有一块工作专门让我负责,但是到了顶头上司口中,就变成协助他完成工作了.4个月来,上司只是分派给我一些跑腿的活儿,1周中有2~3天无事可干.让我觉得无所事事,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6.
鲁迅笔下的"天"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争天拒俗"是鲁迅的战斗宣言.在中国,"天"是一切封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权势的总称.皇帝被称为"天子"--天之子;皇帝便成了"天".在中国,"无"和"天"在意义上相通."无物之阵"便是"天"所布下的"吃人之阵".所以,鲁迅终生坚定不移的战斗目标是与"天"争斗.  相似文献   

17.
牟欣 《快乐青春》2005,(3):44-48
我真的很同情阿呆.或许是先天营养不良的原因吧,都已经十五岁的他竟然长得又瘦又小,也因此常常被同学们欺负,这其中以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严聪最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不能回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维红 《晋阳学刊》2007,1(5):38-41
有的学者认为一讲"信仰"就避不开宗教问题,有引导崇拜和迷信之嫌,因此,为了避免人们可能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产生误解,他们建议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领域中不再使用"信仰"一词而只讲"理想信念"。而且,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就反对把共产主义当成一种"信仰"。我们认为,这种理解存在偏差,替换概念的做法也有降低马克思主义地位、放弃信仰地盘的危险。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不但不能回避,反而要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9.
江晓原 《河北学刊》2006,26(6):93-95
欧洲天文学在明末输入中国,至清初取代了中国传统天文学.在此过程中产生中西优劣之争是很自然的事情.明末的冷守中、魏文魁等人,清初的杨光先,皆力言西法之非,中法之胜.而杨光先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获罪,则可视为这一争论结束的标志.西法的优越性在当时已经得到承认①.然而,另一个更大的争论在此之前已经开始,并且成为清代天文学所面临的主要争论.这就是天文学上"用夷变夏"的现实与"用夏变夷"传统信念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儒家"道"、"德"观之寻根阐释及其"形上化"之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徽 《人文杂志》2004,(2):45-50
"道"与"德"就其源始义而言,皆是表示在"天命"之"感召"情境下的"行",其本身即是先民的生存境遇之表达.由此处境而发,便进一步开显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极其重要的"生生为本"之观念以及儒家的表现为"赞天化育"之形式的"天人一体"的天道观.然而,随着宋明理学之勃兴,不仅"道"、"德"的源初意蕴被日趋"盘剥",而渐为"形而上学"之思想物;相应地,儒学也逐步地从作为其立足之根的"人伦日用"中"滑脱"出来,从而沦为空寂与僵执,失去了作为其本质特征的"通经达权"或"顺变精义"之精神,于是,在社会生活中,便引发出许多消极之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