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华盖集时期(1925-1926)的杂文,无论创作思想或创作实践,都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或飞跃:不仅初步确立了杂文作为一种独特文学样式的艺术特质(对此本文不予论述),而且完整地确立了以“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宗旨的杂文创作纲领。这些成就,对于鲁迅的杂文创作道路而言,显然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这一杂文创作纲领的确立,是鲁迅从热风时期(1918-11924)到华盖集时期,杂文创作思想与实践的重大突破。热风时期是鲁迅杂文的草创阶段。1918年,当《新青年》“四面受敌”时,鲁迅奋起呐喊,以小说和杂…  相似文献   

2.
论"语丝"时期的鲁迅杂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创作于1924年至三十年代以前的杂文,分别编入《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计一百四十多篇。这些杂文大都发表于《语丝》、《莽原》、《京报副刊》,其中又以发表在《语丝》上的居多,鲁迅又恰在1929年底写了《我和语丝的始终》,其中说:“同我关系较为长久的,要算《语丝》了。”所以我们可将鲁迅这一阶段的杂文,称为语丝时期的杂文。这一阶段,他创作了各种体式的杂文作品,对杂文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辛勤探索。这些作品,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完美的艺术形式,迷人的艺术魅力,显示了鲁迅作为…  相似文献   

3.
从1918年5月15日,鲁迅于《新青年》发表《随感录二十五》起,至1936年10月17日他逝世前两日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止,其杂文创作经历了近十九个年头。这是一个怎样的发展、演进的过程,其特点如何?便是我这里所要着重阐明的。一、鲁迅杂文艺术的分期及其标准鲁迅杂文的分期问题,一般的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似乎早已解决。其实这种分期方法,完全是以作者思想发展为依据的,也就是说,是以其杂文的思想内容为划分标准的,显然是不够科学、妥当的。因为鲁迅杂文是一种艺术,那就应当按其艺术的特性作为分期的主要标准。虽然,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与其思想性密不可分,又都  相似文献   

4.
杂文:鲁迅综合素质全息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新来 《江淮论坛》2003,(1):130-136
本文运用全息论的观点,以创作主体的内在素质构成为视角,来审视和整合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作为一代文化巨人、文学大师,鲁迅的禀赋、才情丰富多样,非同一般.而相对于其它文体,杂文那种特殊的边缘性特征正为鲁迅的多重素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这正决定和构成了鲁迅杂文思想、艺术特质的各个方面。从这一意义上说,杂丈是鲁迅综合素质的全息图。  相似文献   

5.
鲁迅杂文大量使用反语。鲁迅自己也说过:“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两地书·十二》(1925年)。这既是内容的革命性和战斗性所需要,也是鲁迅艺术才华的生动表现。鲁迅杂文反语之多之好,使他的杂文和同时代的其他杂文作家迥然有别。鲁迅的十四个杂文集,因为几乎是“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起”(《且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光辉成就和战斗业绩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他的最突出的贡献还是通过杂文创作而表现出来的。正如冯雪峰所指出的那样:杂文创作不仅适合鲁迅“作为一个‘闯将’和‘猛士’的自由驰骋,而且也适合于他的思想天才和艺术天才的自由驰骋”。鲁迅一生写下了七八百篇、上百万字的杂文,是小说创作的四倍,编成十  相似文献   

7.
喜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不只存在于作为戏剧类型的喜剧作品中,也可以蕴含在其他文学样式里。充满艺术情趣和强烈讽刺色彩的鲁迅杂文,喜剧美是其色调鲜明的美学形态,他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提出的这一喜剧的美术特征,正可以为他大量运用讽刺艺术的杂文创作之具有喜剧美作出生  相似文献   

8.
在“五四”以来的现代作家中,鲁迅是人们公认的文体家(Stylist)。“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不仅他的《呐喊》里小说如此,其杂文,更有独特的文体美。仅于此,鲁迅也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文体家。这里,首先必须重复一个朴素的真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唯一表现手段。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性,卓越的艺术性,无不有赖于它的艺术语言的千锤百炼,炉火纯青。鲁迅不愧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杂文不愧为一座语言艺术的宝库。一接触鲁迅杂文,我们立刻感到遇见了不同凡响的大手笔。大手笔写小文章,自然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请看一篇…  相似文献   

9.
杂文是诗和政论的结合,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现代杂文宗师鲁迅的作品,正是这种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典范。他的杂文不仅暴露黑暗,鞭挞腐朽,勇于解剖人生,富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战斗性,而且诙谐幽默,妙语惊人,构思奇特,神采绝伦,既移人情性,又给人以娱乐和休息。鲁迅杂文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与他擅于驾驭杂文的写作技巧分不开。作为艺术巨匠的鲁迅,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可谓色彩纷呈,很难一一尽述,本文仅就他常用的联想和想象、讽刺和幽默、闲笔和曲笔这几种表现艺术,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结构是文学作品表现内容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体现作家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 鲁迅的杂文具有独特的风格,不但有深刻的思想性,而且有着精湛的艺术技巧。他的杂文不仅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而且结构严谨缜密,灵活多样,准确而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使他的杂文具有“投枪”、“匕首”的战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从诗歌开始的。他在谈到自己的诗歌作品时说,“我于旧诗素未研究”,新诗则“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新诗人的出现,就洗手不作了”。其实,从1900年春的《别诸弟三首》到1935年底的《亥年残秋偶作》,写诗几乎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生涯。我们现在见到的鲁迅诗歌近八十首,其中大部分是旧体诗,也有一些白话新诗和民歌体,具有丰厚的思想内容和极高的艺术成就。循着鲁迅先生的杂文笔法,我们可以见到这位杂文大师所独创的诗歌艺术天地。 鲁迅杂文的特质之一是有强烈的战斗性。他称自己的杂文“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人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一创作精神也溶化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怒向刀丛觅小诗”,其诗也是战斗的艺术结晶,锋利的战斗光芒与其杂文交相辉映。他的诗诞生在激烈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中,凝聚着一个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战斗豪情。年青时代在东京写的七绝《自题小像》就是一曲深沉的爱国主义绝唱:“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一开始就表明自己与祖国存亡与共的联系,接着勾画了在阶级敌人和民族敌人的统治与侵凌下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然后通过寒星“寄意”,誓为拯救民族危亡而献身“我以我血荐轩辕  相似文献   

12.
赵献涛 《晋阳学刊》2009,(6):113-116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杂学之家,其知识构成可一言以蔽之,曰:“杂学”。鲁迅杂学知识结构的形成与清代学术精神、杂家著述以及章学诚史学理论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杂学涵养了鲁迅博及古今中外的文化内涵,养育了鲁迅反抗正统、敢于怀疑的人格,奠定了鲁迅“新文学开山”的地位。杂学不仅是鲁迅杂文思想的历史资源,而且对其杂文创作态度和艺术特色有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7,(11):31-39
鲁迅的杂文创作贯穿其文学生涯之始终,最初缘起于中华民族的"新生"之梦,五四新文化启蒙思潮是其走向杂文自觉的直接动力。鲁迅自幼深受浙东文化氛围熏陶、后来直接承领过章太炎教泽,存在着杂文写作姿态与文体观念的矛盾:经世致用的传统流脉与新文化热潮的召唤使其不能自已地书写"时文",但在文体观念上仍奉史学与小学为学问。时代的迫切需求与"偏要"的执着性格,使得鲁迅坚持杂文创作不动摇。由早期的杂感、短评等逐渐统一为"杂文",文体命名不仅依托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传统,而且也同当时社会矛盾愈加复杂尖锐而小品却有闲适化与概念泛化之趋势有关。鲁迅不仅重视杂文的社会功能,而且认可其审美功能,他自身也把杂文当作艺术来创作,中国文学的发展实现了鲁迅的预期,杂文堂而皇之地步入了文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14.
鲁迅杂文中的"对话"呈现出多种形态与特质,鲁迅杂文的"对话"以"反艺术"的外观追求艺术的解放,这不仅使其具有了现实的维度,还获得了精神的维度.  相似文献   

15.
茅盾不仅是著名的的小说家,杰出的散文家,而且是革命战斗杂文大军中的一员主将,在杂文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早在20年代初,他就为《文学旬刊》“写了许多杂文”,1925年又在《文学周报》和《小说月报》上发表过不少“文学评论和杂文”。后来,有人把他和鲁迅先生并列称誉为《申报·自由谈》的两大台柱。抗战时期茅盾来到重庆,用他的笔为神圣的抗战鼓与呼,在写小说和剧作《清明前后》的同时,还积极从事杂文创作,获得丰收,于1945年出版了杂文集《时间的纪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杂文占有光辉的一页。毛泽东给鲁迅杂文以崇高的评价;瞿秋白最早为鲁迅杂文编集子,写序言;无数进步青年从鲁迅杂文中汲取营养,振奋了精神,从而走向革命之路。今天,在社会主义时代,鲁迅杂文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鲁迅杂文为什么具有这样大的影响?为什么具有这样强的生命力?很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探讨的。鲁迅杂文有很强的战斗性,这同鲁迅的功利观是有直接关联的。鲁迅杂文的创作轨迹,同他的整个文学创作活动一样,有一个萌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 近来,一些人从根本上否认鲁迅杂文为文学作品,甚至攻击鲁迅杂文创作是“投机取巧”,是“创作上的末路”;也有一部分人对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或美学意义发生误解或估计不足,往往只谈鲁迅杂文的思想性,而讳言其艺术性;至于一些正确的命题,比如说鲁迅杂文是“政论与诗的统一”,“是文艺性的政论”,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有机结合”,“诗与政论的结合”等等,由于未能从鲁迅杂文本身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分析,也难免流于空泛.  相似文献   

18.
鲁迅杂文与《故事新编》关系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杂文与他的《故事新编》确有不解之缘,愈到鲁迅后期,二者的联系愈加紧密。认识这种情况,可以追溯到绍兴民众戏剧目连戏的"启示",形成贯穿鲁迅杂文的"穿插"艺术,这在杂文与《故事新编》之间主要通过"挖祖坟"、"翻老账"等历史比较与溯源方式表现出来,或者说,《故事新编》的"古今杂糅"之"油滑"的艺术表现方式,更是在杂文对此的成熟运用基础上依照"小说方式"发展起来的。由此可以看到,鲁迅后期更主要倾心的杂文与《故事新编》之间,传递、渗透着更具有现代性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经验。  相似文献   

19.
吴有恒是我国著名作家,多才多艺,著作甚丰。他既能吟诗作赋,创作长篇,又会作曲编戏,更增长杂文。他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和历史小说集《香港地生死恩仇》,还写了《榕荫杂记》、《榕荫续记》和《街谈巷议》等大量杂文。吴有恒的创作生涯是从杂文开始的。1934年秋,吴有恒从恩平家乡来到广州,同神交已久的萧殷、赖少其相会,他们住在中山大学,一起参加革命学生运动。当时由于斗争需要,吴有恒便开始学习鲁迅笔法,开始写杂文,由赖少其配漫画,共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革命政策。他们的杂文配漫画,经常出…  相似文献   

20.
杂文是鲁迅进行战斗的主要武器,是投向国内外反动派的投枪和匕首,因而它也成了反革命文化“围剿”的对象。鲁迅杂文,特别是后期杂文,就是“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记录了二、三十年代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进程,而且总结了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鲁迅为战斗而创作的杂文,名副其实地是那个时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光辉史诗。“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鲁迅之所以选择杂文作为主要的战斗武器,是由于它“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