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场骇人的大病似乎将姜天民完全改变了。他在病后所推出的《白门楼印象》系列小说便是这种改变的明证。虽然这一系列小说按作者自己的计划还远没最后完成,但仅从现已问世的十个短篇和一个中篇来看,它已经显示了一种与他过去小说绝不相同的特色。如果说,姜天民过去的小说中有一个突出的被客观化对象化了的自我,那么,这个“自我”在《白门楼印象》中已经化解消溶;如果说,他过去小说的意蕴能够使人清楚地了解,那么,《白门楼印象》却使人感到或明或暗,隐藏着某些难以把握的神秘。在这里作者仿佛别具了一副眼  相似文献   

2.
《故乡》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是鲁迅作品中最让人喜爱的作品之一。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一、回忆中的“故乡”“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丽故乡。它的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项圈,海边有…  相似文献   

3.
鲁迅少年时代,在故乡绍兴看过不步家乡戏,曾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一直念念不忘,甚至离开故乡后,在自传体小说《社戏》中还写到,“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相似文献   

4.
鲁迅有一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文中,穿着脏兮兮长袍的孔乙己那迂腐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是怎样想起了用“孔乙己”这三个字的呢?或者说“孔乙己”这三个字是从哪里来的呢?《鲁迅全集》中《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注解中和小说中的几句文字,都作了说明:是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这几个字中而来。这批字很多,往下还有“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诸字。鲁迅在断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是用“三字经”式方法三字一句。这样,“孔乙己”三个字便是一个句子或一个词了。鲁迅虽然自己这样断读…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的第一人称抒情性小说(《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中,《伤逝》有其特殊性。不仅因为它是鲁迅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也在于它是一个最容易引起歧解甚至对立性解读的文本。这与读者对它的表述方式——“第一人称独白”,对小说之“抒情性”的不同理解相关。文章从“独白”与“叙述”、“叙事”与“抒情”的关系以及抒情内在的悖论等问题入手,试图呈现《伤逝》抒情的复杂面向和抒情主体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的对比特点与对比法实验教学姚民治,隋庆发对比是鲁迅小说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鲁迅小说教学中改变了过去那种“四段论”的传统教学方法,从“体现作品特点,突出教学重点,注重思维联想,强化写作训练”的原则出发,进行了对比教学法的实验,...  相似文献   

7.
故乡与他乡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一对悖论,分析这两个主题一再出现的原因及其文化隐喻对于理解阿特伍德甚至加拿大文学都很有意义。长篇小说《神谕女士》与《肉体伤害》的主人公都选择远离加拿大的他乡作为逃避的场所,但在异国他乡一再显现的故乡的幽灵说明故乡是一个人无法逃离的生命印记,这正如加拿大是她们无法否认和摆脱的身份一样,接受它即是接受自我。故乡是主人公的过去、自我以及加拿大民族属性的隐喻;他乡则从另一个反面印证了这种包含加拿大民族性在内的自我是无法规避的。  相似文献   

8.
为鲁迅笔下的“影象”翻案吴海发说起来象个掌故了。十年前,上海一家在全国有影响的语文杂志,发表一篇文章,指责鲁迅先生笔下的“影象”,写了错字,应该写成“印象”。此文语气肯定,不存一点商榷余地,影响甚广,不能不作辨析。“形象”出现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  相似文献   

9.
泛罗亭论     
“小说家中的小说家”屠格涅夫在《罗亭》中塑造了一个百年之谜式的人物,那就是小说的主人公罗亭。百多年来,人们难以断定罗亭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评论界常常重复“无用人”或“多余人”典型之说,但这一“定论”往往引起疑问。高尔基就曾认为“理想家的罗亭比实际家和行动者是更有用的人”。瞿秋白也曾作过“善良的多余人”或“无用的好人”的补充。近年来,苏联评论界又出现了罗亭英雄说。总之,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故乡》,一九二一年一月写成,同年五月一日《新青年》杂志九卷一号发表。于是新文学园地里又开放了一朵色泽鲜艳、芬芳馥郁的奇葩。 最早对此文给以高度评价的是茅盾。他在《故乡》问世的这一年就发表了一篇《评四五六月的创作》,热情洋溢地指出:“过去的三个月中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12.
长篇小说《水浒传》与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在艺术表现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一点早在明代就已经被人发现。李开先、袁宏道等人认为:两书在“文字奇变”;“委曲详尽,血脉贯通”等技法上,有相当的一致性。天都外臣在《水浒传叙》中通过具体地比较分析,认为《水浒传》的“警策”之处可以同《史记》中的“最犀利者”相提并论,也是有识之言。明清之际的著名小说评论家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更是经常拿《水浒》同《史记》作对比,他不仅指出了《水浒传》  相似文献   

13.
近日,著名作家贾平凹推出了长篇小说收官之作《秦腔》,他称这是在一种“惊恐”的状态中写作完成的。贾平凹以其故乡棣花街为背景进行创作,小说中描写的很多故乡、家族内部事情和他有直接关系,但贾平凹一再声明,这不是他的自传。《秦腔》历时两年完成,小说自问世以来,已发行18万册,第三版正在加印中。“秦腔”既是小说的名字,也是一种民间戏曲,贾平凹在它身上寄寓了象徵意义。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秦腔》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写的是老家丹凤县棣花镇的事,“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其中大部分人、事都有原型,解读的…  相似文献   

14.
“大城市”与“故乡”是作家写作的永恒主题。故乡不仅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更是精神的栖息地与安乐窝。离开故乡后,人们心中总在某处思念,这份思念寄托的是对过去生活的认同和情怀。但当人们从大城市再回到故乡,又往往发现故乡的氛围早已无法接纳异化后的“乡民”。本文试图从“故乡”的角度分析漱石代表作《心》中主人公“先生”自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运用母题、类型比较方法,从比较古罗马小说《金驴记》和唐人传奇《板桥三娘子》人手,追溯“人变驴”故事类型的流变与发展,分析人变驴故事类型在东方和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比较其异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比勘日人小说《经国美谈》的原著与中译本,考察叙述者的面貌在翻译转换过程中的变化,并进而分析中译者的翻译策略与特征。本文认为,中译的主要贡献在于突出了“政治小说”这一新的类型特征,但其用章回体“演述”的翻译方法,却阻挡了近代外国小说新型叙述方式的进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小说《尘埃落定》的背景和小说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地描述,着重分析了“傻子”这一形象以及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宗教气氛,还分析了作者阿来是怎样以冷静淡然的笔触描绘那一个血雨腥风的动荡年代。  相似文献   

18.
从远古神话到到当代小说,从考古、民俗到文学想象,“蛙”意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变化的过程。文章结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对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蛙”意象进行深度分析,追溯到“蛙”原型中的“蛙女神”,将其与小说中突出的人物“姑姑”进行对比,揭示这一原型意象的运用对小说文化蕴涵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忆旧:鲁迅小说中的人生回视及自我评价忆旧情绪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过.这一“回视现象”成了作家们对过去人生道路的缅怀.愈是人到中年,来自社会的和生活的压力愈让人记起未曾涉世的浪漫和涉世不深的豪放,细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不难发现,鲁迅先生在深刻解剖社会的同时。对自己过往的人生道路也不时回顾.“年代久远常常使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1],浓厚的怀旧情绪在《故乡》、《社戏》、《在酒楼上》等许多个说中散发出来.很平常的物事,随时光的流逝,变得十分美好起来.浓郁的回忆感染着读者,使人不由自主地沉缅于往日…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作家安东·契诃夫带着他那特有的忧郁又讥刺的微笑,从十九世纪深处走来;他终于跨越了“世纪的门槛”,创作了堪与新世纪相称的作品,那就是人们通常称之为“契诃夫绝唱”的《新娘》。《新娘》这篇小说就其内容所体现的基调而言,迥异作家的早、中期旧作,在这篇小说里欣悦取代了深深的忧郁。与此同时,《新娘》这篇小说还体现着臻于成熟、完美的艺术表现方法,即具有印象派绘画、印象派音乐特征的印象主义小说叙表方式。卢那察尔斯基称契诃夫为“萧索时代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呈现出俄国亚历山大三世时代腐败环境中的、倏忽流逝的万千印象。契诃夫以艺术家的敏锐,反映了粗野的资产阶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步步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