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考察大量"学报特色生命论"相关论文的观点,我们发现,在编辑学理论关于大学学报范围的研究中,有一个所谓重要命题就是"特色生命论"。这个命题,并没有真正把学报特色与其历史使命和功能的根本关系摆正,难以成立。1.科学和登载它的学报不一定非要有特色。学术是研究社会、人类、自然界现象背后共同规律的思维活动,是"天下之共器"。2.关于大学学报的历史使命:首先,我国法律规定了高等学校学报的功能"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其次,权威实例和权威观点证明并论证了我国高等学校学报的功能是"为大学职员学生共同研究学术、发挥思想、披露心得之机关杂志"。学报的本质是学术期刊,其安身立命必须按照学术期刊的办刊规律来办刊,放弃学术期刊的这个历史使命和主要职能,而去追求所谓"特色",是本末倒置。3.学报不看重"特色",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编辑策划,编辑部的中心任务就是在把握学报本质、发挥学报功能、履行学报历史使命上下工夫;这也并不意味着放弃地域文化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在编辑学理论关于大学学报的研究中,一个所谓重要的命题就是"特色生命论".这个命题没有把学报特色与真正的历史使命和功能这个根本关系摆正,难以成立.首先,科学和登载它的学报不一定非要有什么特色,"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其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学报的本质是学术期刊,它的安身立命要求必须按照学术期刊的办刊规律来办刊,放弃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去追求所谓的"特色",是本末倒置.再次,学报不看重"特色",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策划也并不意味着放弃地域文化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正>"使命"这个根本的、灵魂性问题,在学报"四化论"(专业化、数字化、去同质化和特色化)看来好像时过境迁。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学报"四化论"严重干扰了大学学报使命的履行。学报究竟是专业化还是综合化取决于主办者学术平台的情况,不以学报编辑意志为转移;学报数字化课题应属于IT行业、纯粹自然科学的研究问题,不属学术编辑分内事;"去同质化"有失荒唐,马克思主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纷繁复杂表象背后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的认识,共同的、本质的当然就是同质的,同质的认识即"规律",发现的规律性结论就是真理,  相似文献   

4.
大学学报品牌栏目的生成、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学报品牌栏目是学报的亮点,它体现了学报追求个性、彰显特色的宗旨,是学报的创新所在。品牌栏目的生成需要编辑有创新的学术眼光和学术胆量,品牌栏目的发展和建设更离不开编辑的创新选题、创新策划、创新组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编辑学研究"栏目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5.
大学学报"特色论"不能成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学报“特色论”认为,“特色”就是指每个学报都应该有自己的所谓个性,否则就没有存在余地。事实上,这种“特色论“很容易使大学学报放弃根本使命和基本功能而误入歧途。我们认为:登载学术论文的大学学报不一定需要特色;学报“特色论“与大学学报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学报“特色论”有悖我国大学学报的优良历史传统;认清和完成使命才是大学学报的真正生命。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在2004年推出的"名刊"、"名栏"工程,意在提升高校学报的学术研究质量,而学报编辑角色定位是否科学,极大地影响着高校学报的质量。因此,明晰"学报编辑"与"学者"的关系,"学报编辑"与"杂家"的区别,有利于科学定位学报编辑的角色。文章认为,"学报编辑"角色定位宜"职业化",这既能明确学报编辑为学术服务的功能,又有助于学报质量的提升,以及促进高校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7.
也谈社科学报的现状与改革切入点——答尹玉吉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玉吉先生在其题为《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的文章中,试图以对高校学报整体"业绩辉煌"的证明来笼统地否定改革的必要,以对"特色论"的批判来有针对性地否定学报专业化转型的必要,从而对17家教育部名刊工程综合性学报联合创办的"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予以彻底否定。但由于尹先生并不懂得评价机构的基本规则,其所谓"系列权威数据"恰恰只能证明其论点不能成立;而他所做的"大学学报功能考察"、"学报特色反思"以及"中西方学术期刊比较",根本无视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显露出了胶柱鼓瑟般的偏执和片面;他所提出的"我国大学学报的出路应该从攸关其质量的审稿入手",不过是刻意规避高校期刊体制改革的虚晃一枪。笔者以为,改革的目标应该设定在科学合理的高校社科期刊体系的建立,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至于什么样的手段最合适,则应该放在这个目标下来考量,而"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创办正是学报同仁为合理的高校社科期刊体系的建立进行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多年以来,高校学报作为高等院校学术交流的窗口之一.在为高校培养人才、加强学术交流、转化科技成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高校学报如何改革创新,保留和扩大自己的读者群,寻求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从三方面人手一是坚持办刊宗旨,"以反映本校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二是创设特色栏目,"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特色创品牌";三是建设高素质的编辑队伍,为科学文化传播搭建有力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学报编辑的特色实践是在学报编辑的特色策划目标的导引下 ,经过学报编辑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形成学报特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报编辑的主体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高校学报生态环境受到了污染.为此,引入了"破窗效应"的思维模式,认为要营建高校学报生态环境,让高校学报远离"引爆点",并使之持续健康地发展,要从体制、学风、编辑素质上齐下功夫: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规范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估机制;建立潜心研究的学术环境、倡导学术批评;提升学术修养,培养编辑的学术责任感,培养编辑的文字能力等.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14.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7.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