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纲纪同志关于“美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创造中所取得的自由的感性具体表现”这一新界说,就目前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来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观点。它贯串在刘纲纪的一系列著作——《美学与哲学》、《艺术哲学》、《美学对话》以及和李泽厚同志合著的《中国美学史》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实践自由说”的美学新学说。这个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美学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对于回答当前艺术实践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都富于理论意义和现  相似文献   

2.
实践本体论是刘纲纪在哲学上最突出、最独特的学术贡献,这一思想一以贯之成为了他在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美术理论等领域的指导思想。他发展出了实践批判的存在论美学;他认为关是自由的感性显现;他概括出了中国美学的六大流派与六大特征。刘纲纪的哲学与芙学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刘纲纪以"实践本体"为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美学问题域,形成了一个层层推衍又互为支撑的立体网络思想体系.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迥然有别于中国其他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理论,具有严整精审的体系性、与时俱进的开放性、溯根寻源的历时性、弥纶群言的容涵性等学术品格.实践本体论美学把美学建立在实践本体上,为中国的哲学和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更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科学地解释审美现象、深入地解决美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等问题指出了一条可行路径,为实践论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4.
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在美学界独树一帜.其以实践本体论取代和超越认识论美学,有力地推动了实践美学的发展.他既重视社会性又强调感性和人的个性,重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将美看成客观必然性与人的自由性的统一.他认为实践的自由是通过创造来实现的.从审美活动的角度,他将劳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在具体的论述中,他对西方现代美学有批判、有继承,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尤其能有所肯定,主张中国的实践美学应当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认真的对话和交流.他还结合具体的创造等问题对实践本体论美学加以阐释.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观值得我们珍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后,在我国美坛上以对美的本质的不同看法,而形成四派观点,即主观说、客观说、主客观统一说、社会性与客观性统一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同志作古了,有些同志的观点有了变化,有些同志沉寂了,失去往日的光辉,更有些新的学派在形成和发展,显示了越来越大的生命力。 由今日中国哲学编辑委会主编的《今日中国哲学》中,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学,选编了三种不同的美学观点,即美是和谐说、美是自由说、美是生命说。(参见《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339  相似文献   

6.
随着西方美学的系统介绍及研究的深入,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系统整理工作及研究也渐渐打开了局面并卓有成效。可以说,郁沅的《中国古典美学初编》(以下简称《初编》)是继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以及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拓新意义的中国古典美学新著。它以丰富的内涵,严谨的论证,优美的文笔,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又一新局面。它在从先秦的基本美学思想“诗言志”到晚唐司空图的“三外说”诗学理论的充分论证里,无不闪烁着作者研究的个性之花。  相似文献   

7.
美根源于实践.美的本质应该在人类实践中去寻求,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根本思想.这一思想最早形成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然而如何理解美的本质与实践的内在联系,多年来,我国美学界其说不一.本文试就这个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阐释马克思《手稿》中的实践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承继20世纪50-60年代“实践派”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李泽厚于20世纪70-80年代对其“实践论美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提出了一种“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可以被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用“外在自然的人化”和“美是自由的形式”来考察“美的本质”;用“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和“积淀说”来论述“美感”;用“从形象出发”和“三层面”来分析艺术.走向“充实和完善”的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不仅表征了20世纪中国美学“从介绍转向理论建设迈出的一大步”,而且也使得李泽厚本人成为了实践论美学在中国的首要代表.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美学以否定西方经典美学思想为开端,致使美学学科失去自身的知识依据,完全受制于哲学的主客观问题而不能就美本身的问题展开,因而出现“非美化”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新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在试图消除“实践论美学”偏颇时,又以存在、生命、自由为本体,把美放大成生命的全部,呈现出“泛美化”倾向。当代中国美学只有回到美自身的领域,科学地传承美学固有的经典思想,尊重美的边界及审美事实,才能真正建构起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实践美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基础,把实践作为联系人和自然的纽带,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美是人在对象上面的自我观照。实践美学的思想主要来源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中“自然人化”和“两个尺度”的论述对实践美学有重要的影响。今天,传统的实践观和旧有的主体性哲学范式已不尽符合现实要求。对中国当代的美学进行重释,使其理论基础由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换,以适应哲学和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由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和厦门市社科联共同主办的“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前景展望”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4月22日至29日在厦门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美学工作者参加了这次讨论会.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刘纲纪等到会作了专题报告.与会的美学工作者分别从“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当代中国美学”、“传统中国美学的现代意义”、“美学如何面对变化中的文学艺术”、“美学的现实应用”、“门类美学的当代发展”等问题出发,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展开深入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朱光潜、李泽厚、蒋孔阳、刘纲纪等理论家纷纷将研究视角转向马克思前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在自然的人化、美的规律等问题上进行了论争,试图从《手稿》中找到人道主义、人性发展和人的自由的论据,从而确定“美学热”的合法性存在价值。朱光潜、李泽厚等从“自然的人化”理论出发,建构起全新的马克思主义主体观与实践观。同时,也带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热潮。理论家们认为审美不仅构成了主体实践的一部分,更是参与到作为社会历史实践的“人的解放”进程。“美的规律”问题的探讨则完成了美学意识形态的自我建构和主体性美学延展的目标,成为人道主义思想在美学领域的深化。当美的本质问题和人的本质问题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以主体性为核心、以人学为价值取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框架,从而具有知识分子文化启蒙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我国实践论美学研究方面,刘纲纪始终坚守住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科学方向,围绕着实践、创造、自由等范畴对其所倡导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作了深入地开掘和系统地阐述。从而不仅强化了我们对于实践论美学的信心,而且深化了我们对于实践论美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实践本体论美学是刘纲纪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中国化的一种理论形态,它有两个总体特征:从研究方法上讲是哲学美学,从学派归属上讲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这一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三维结构:其理论轴心是实践本体论的形上观照,其理论实践是多学科具体知识的形下实证,其理论指归则明显地体现着入世态度与经世情结,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现实感.  相似文献   

15.
评美学研究中的几种实践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美学论争,常涉及实践观点,各家各派又颇多分歧。分歧的实质又无不涉及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似有考察和辨析的必要。1 高尔太同志认为美学就是人学,是人学的深层结构。美学的根本目的是认识人、揭示人的丰富性。人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所以他主张从认识论角度去谈人论美。他确立一个自上面下的三段论作为论题:“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的本质是自由,所以美是自由的象征”(《论美》,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页),却又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从美感经验入手,历经对实践、意识自由的探索,最后追溯到无意识、心理原型、潜在的情感这类原始生命力。美就在人的这类深层结构,而不在社会实践,因此  相似文献   

16.
实践美学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最具特色和最具生命力的重要美学流派,它以美学大讨论为契机,深受《巴黎手稿》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又受到思想解放运动的激发和推动,以及南斯拉夫实践哲学中人道主义辩证法的影响。从李泽厚发端,并得到美学学养深厚广博的朱光潜的推动,蒋孔阳、刘纲纪等人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实践美学。近20年来,张玉能、朱立元等人更是在反实践美学论者的批评中修正、丰富和发展了实践美学。这使得实践美学既始终以马克思实践论为理论基础,又不断丰富、发展、进步和完善,从而与时俱进,获得更强的生命力。这是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应当从周扬开始,从历史和逻辑发展上看,其发生发展的线索和分期应当是:以上世纪30年代周扬《我们需要新美学》的发表为实践美学的萌蘖期,以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确立期,以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提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承续转进期,以80年代美学讨论为成熟命名期,90年代以后为衍化期。从命名过程来看,成熟期所谓的"实践美学"首先是指后期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然后是指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是指蒋孔阳、刘纲纪、马奇、杨恩寰等人的理论形态。因而,它不是指李泽厚一人的理论形态,而是多个人的美学学派。  相似文献   

18.
读《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陈代湘有人说,中国古代的美学实际上只是一种“潜美学”,即虽有精妙之论,但却缺乏高度抽象的、研究美的本质或最一般规律的“哲学式”理论体系。这是用西方人的眼光来套中国美学。成复旺先生的近著《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以下简称《人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实践价值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构成了实践美学的价值论维度。从实践价值论研究美学,不仅是世界哲学和美学的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而且使实践美学研究可以克服自然本体论美学和认识论美学的客体主义、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理性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偏颇,还可以在实践基点上统一利、真、善、美,使实践美学成为培养和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几年来我国美学界就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美的规律”说,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这个讨论把五十年把开始,当前继续深入的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议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也为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问题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怎样理解《手稿》中所提出的“美的规律”说?美的规律究竟是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东西,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某种规律呢?这里,我们探讨一下马克思对席勒“美的规律”说的扬弃,以求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