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于冯桂芬思想的评价,是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以及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公认的难度较大的问题之一。早在五、六十年代,学术界就对冯桂芬思想的评价问题各抒己见。归纳当时的主要观点,大致有以下三种:第一,认为冯桂芬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知识分子,代表着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第二,认为冯桂芬的思想不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范畴,而是代表早期洋务派的思潮。第三,认为冯桂芬的思想应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派范畴,是处在地主阶级改革派、  相似文献   

2.
冯桂芬教育思想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桂芬一生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他有力地抨击了清末腐败的科举制,提出了改革科举考试的种种方略。他的教育思想更为可贵之处是,他站在时代的前列,在继承经世致用思想的基础上,为振兴中华进行着艰难的探索,主张全面深入地学习西学和借鉴西方教育,而这些教育主张又处处可见其爱国热忱和民族精神。冯桂芬的教育思想对洋务教育具有开创作用,对维新教育则又产生了先导影响,从而开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  相似文献   

3.
冯桂芬(1809——1874年)字林一,号景亭,江苏苏州人。1832年考中举人,1840年考中一甲二名进士(榜眼)。他是林则徐的学生,年轻时受到林则徐、魏源及其他一些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影响较深,重视经世致用之学,“留意天文、地舆、兵、刑、监、铁、河、漕诸政”。 冯桂芬科第功名虽高,宦途却不顺利。他一生除了担任过几年闲散京官外,多数时间从事教育活动。他曾做过翰林院编修、顺天乡试副主考官,广西乡试主考官。1853年太平军攻  相似文献   

4.
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众多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之际,魏源成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突出代表;其"经世致用"思想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换的理论旗帜.这除了魏源能敏锐地把握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脉博外,冈时也与他思想深处蕴含着丰富的湖南文化传统有着内在的联系.魏源"经世致用"思想是当时时代特点和湖南地域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在十八世纪以后,“经世致用”思想促进了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的形成,影响了一代士风,促进了向西方学习,更新了社会观念。而不同的政j台集团,又表现出对这一思想的认识差异。近代知识分子在吸收西方文化思想时,总是循着传统文化,去寻求中西学的结合,从而提出“中体西用”的观点。探究“经世致用”这一传统思想在近代的演变轨迹,对于如何真正解决中西学的结合问题,是富有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魏源是我国近代初期的法家,一生经历了封建社会末期和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两个不同的社会阶段。在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鸦片战争前后,他坚持革新、进步、爱国的路线,反对清朝统治阶级保守、倒退、卖国的路线。他的革新思想和活动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开始的我国近代民族民主斗争的一个重要侧面,对近代历史思潮和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关于魏源思想的阶级基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些同志认为:魏源的革新思想虽有资本主义倾向,但没有逾越地主阶级的范畴;而且,当时还没有资产阶级,他只能是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因此,魏源的变革主张(包括资本主义倾向)都只能是对封建“末世”的补缀,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这种看法值得重新探讨,这不仅涉及对魏源思想的评价,对总结近代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用历史的、具体的观点阐述晚清思想家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的反侵略思想内容,并用阶级的观点分析魏源反侵略思想中与时代、阶级相对应所体现出的进步性,以及在封建统治社会背景条件下,其作为封建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特定阶级属性,使其反侵略思想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对问题根本认识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著名的法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况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变革的时代。他坚决站在新兴地主阶级一边,反对没落奴隶主阶级,坚持法家路线,反对儒家路线。他对孔孟儒家的种种谬论及其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他曾在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讲学,影响很大,这些都给予儒家学派以沉重的打击,为建立和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早期启蒙者,创立了近代"经世致用"的文艺美学理论.其主要代表龚自珍倡导关心"民生饮食"与"尊史",以此阐明其文艺美学"经世致用"观;魏源发表了"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的理论见解,主张以文学的审美功能为基础,发挥文学的治政作用;包世臣强调文学不能脱离"民事",把"悠关国家"作为文学的最高目的和最大价值;冯桂芬呼吁发挥文学"考镜得失,匡时济世"的社会作用.他们的思想虽都鲜明地表现出"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对于更新时人的文艺美学思想,促进文学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农民战争始终是封建社会的重要历史现象,它和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相始终。因此,历代史学家,不管他持什么政治态度,也不管他是什么阶级属性,都必然要对农民战争的历史评价表明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以理学信徒自我标榜,宣称“一宗宋儒”(《复颍州府夏教授书》,《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一)。清朝最高统治者表彰他“阐程朱之精蕴,学茂儒宗”(《御制碑文》:见《曾文正公全集》附录)。但他又同时热衷于经世致用之学。李元度说他“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讲求经世之学”(《曾文正公行状》,《天岳山馆文钞》卷十四)。对于曾国藩的理学思想今人论及较多,对其经世思想则谈得甚少。有的同志更断然否认曾国藩与经世致用之学的联系,否认他有经世思想的存在,说曾国藩“成年累月研究的是天理、人性、三纲五常、‘主静’、‘静坐’、格物致知”(董蔡时《左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崛起,剧烈地震撼着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促使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一些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寻求“富国强兵”之道,主张向西方学习,兴起洋务运动,举办了一些近代工业。中国铁路正是在洋务运动中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和旗帜,与中国铁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正确认识李鸿章在中国早期铁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正确评价李鸿章其人以及正确评价洋务运动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冯桂芬是近代早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思想,开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先声.本文从冯桂芬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体系与内容、在近代教育史上的贡献和影响等方面,对他的教育观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也就是十六、七世纪前后,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对于这一个时代的社会变化,从来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地主阶级顽固派和反动儒生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对这变化每诅骂为“习竞浇漓,人多薄恶”,“好乱喜动,冠履倒置”,认为这是“人心世道之一变”。其中有些进步思想家则肯定这个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即称“幸生圣明极盛之世,……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黄宗羲也说这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  相似文献   

15.
黄宗羲的天理人欲之辨是其思想的核心。在此框架下,形成了他的王霸义利之辨和经史结合之学术倾向。一路探索下来,我们发现,尽管黄宗羲似乎带来了某种新的元素,他依然是儒家学统的继承者。反而是其继承者对他思想的误解和片面化,才演化成了他现今的"经世致用"者和近代启蒙者之形象。  相似文献   

16.
以直读先秦儒学经典、探求圣人之学之真谛、经世致用的古学学派在德川时代初期产生,伊藤仁斋是该学派的首要创始人。仁斋倡导古学之目的,是学圣人之道。他通过直接学古代圣人经典原著,也就是所谓的新创古学,努力复原先秦孔孟思想,从而阐明了其支持封建共主体制,注重以仁为根本,强调可用于人伦日用的经世致用之学。他大胆否定官方推崇的宋学而鼓吹古学,揭示了圣人之学与圣人之教不需通过中间媒介,人人可为可行,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自主独立人格性,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一家新说。仁斋的治学理论及带来的新学风,对后来的另一古学创始人荻生徂徕,以及日后出现的竭力以去除"汉意"为目的的"国学",以及德川时代以至近代的所谓日用之学的"实学",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仁斋的圣人道学,承孔子本意,是当时东亚学人有共识的、以文明———圣人之学来辩华夷(civilized or uncivilized)的努力与结晶,全无近代西方舶来的据种族地域类分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产物。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强烈震荡下,封建统治制度的深刻危机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渐次成长是近代改良主义思想产生的基础。国难日深,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微弱而又发展是改良主义思想发展的基本条件。从早年的具有改良主义倾向的魏源、冯桂芬起,中间经过大约半个世纪,直到戊戌维新变法运动止,改良主义思想经历着一个漫长、艰辛的发展过程。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并用缓和的办法改革封建统治的上层建筑,以抵制外来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这些  相似文献   

18.
作者曾在《关于洋务思想体系及其评价》一文中提出: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历史作用都必须受到时代和条件的制约。当19世纪6、70年代中国社会和思想界面临着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时代条件下,以“中体西用”为核心的洋务思想起过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当8、90年代中国社会和思想界面临的已不再是要不要学西方而是究竟向西方学习什么的时代条件下,洋务思想坚持反对对中国封建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变革,从而丧失其历史的进步性,成为阻碍中国近代化运动继续向前推进的反动理论。本文将讨论在洋务思想因其丧失  相似文献   

19.
(一)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继林则徐、魏源之后,对后世较有影响的是冯桂芬。冯桂芬是近代维新思潮的先驱者,他的中西文化观,是近代“中体西用”文化思想的滥觞。冯桂芬(1809—1874)出生于江苏吴县一个地主家庭。他在《五十自诉》中曾说:“承先人遗业,薄田十顷”。可见他的家庭虽不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大官僚豪门,但亦算是当时一个大地主了。因此,他对于时局的看法,免不了受自身所处地位的限制。但是那时古老中国的封闭的大门已被西方列强的炮火轰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大片国土丧失,独立的主权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20.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先后主讲南京惜阴、上海敬业、苏州紫阳、正谊等著名书院20余年,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和教育思想。他不仅提出改革书院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等主张,而且提出改革科举考试的种种办法,力主全面、深入地向西方学习,从而开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对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