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先世事略王阳明(讳守仁,1472—1528)为明代中叶最突出之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其武功足以定乱,文治足以兴邦,学术足以承先启后,言行足以化民成俗,故无论在德行、事功及学术上之表现,实为前贤所不及,长期以来已广泛受到推崇和称道。无可置疑,阳明于国内之平乱拨治,如抚南赣、讨逆濠、征思思、破断藤等卓越政治事功,使大明得享百有余年之太平,同时亦支配了明代之思想主流,如从阳明思想之精密广  相似文献   

2.
阳明学的研究交流在浙江叶土王阳明(1472—1529)是中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阳明0学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政治伦理思想和农育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直至当代还是海内外文化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过去很长一段...  相似文献   

3.
阳明洞考     
沈善洪、王凤贤的《王阳明思想评述》(《浙江学刊》1980年第一期)中提到王守仁“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人们称他为阳明先生”。马宝树的《浙东重镇——余姚镇》(《浙江日报》1980年4月12日)一文中称:“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曾隐居故乡余姚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辞海》1979年版的“王守仁”条目中,则说他“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阳明洞究竟在哪里?这几种说法颇有不同。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查考了有关资料,得知与王阳明有关的阳明洞,全国共有三处,而他“筑室”“隐居”的阳明洞,则在现在的绍兴市境内。  相似文献   

4.
思想家的学术理念如何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产生关联?近代基督教史家特尔慈(Ernst Troeltsch)认为,所有的宗教教义或神学思想都反映了孕育该思想的社会环境的作用。其实学者的思想亦然。许多思想、学术并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只要我们转换观察的视角,或许就能看到另一幅与先前不同、思想与社会交错接榫的历史图像。张艺曦新近出版关于明代中晚期江右王学的研究,即是以社会史的取径切人讨论阳明心学发展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是浙江余姚人,名王守仁,曾经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人们称他为阳明先生。王阳明生于明代宪宗成化八年,即公元一四七二年,卒于明代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即公元一五二九年一月七日,是年五十七岁。  相似文献   

6.
(一) 日本的阳明学,通常被认为是始于中江藤树(1608~1648),但在中江以前,藤原惺窝就接触到了阳明学,接受了阳明学。惺窝的《大学要略》取明代林兆恩之说,其中就采纳了阳明“格物”的立场。但惺窝虽然接触到了阳明学并深受其影响,他的一生仍然是信奉朱子学的。由此想来,一生信奉阳明学的第一人又是谁呢?这就是中江藤树。日本的阳明学被称为始于中江藤树,其理由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与周道通答问书张立文整理张立文按:日本天理图书馆藏《王阳明先生小像附尺犊》一卷,纸墨较好。卷首有“阳明教言”四字和阳明遗像写真,为明代文微明(公元1470—1559年)所书画。次为《与周道通答问书》[1],又次为《与道通书(五通)》,再次为吴昌...  相似文献   

8.
阳明学派分化的思想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据余重耀《阳明弟子传纂》、万斯同《儒林宗派》、毛奇龄《王文成传本》和《阳明书牍》,以及钱德洪《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弟子有姓氏可考者共三百余人。以人数言,虽不及朱熹四百余弟子之众,然阳明学派“鼓动海内”(顾炎武语),声势浩大,则远胜于朱子学派。但是,伴随着阳明学派在明代中叶的兴盛,其内部潜滋暗长的几股背驰的力量也开始崭露头角。到了万历初年,阳明学派分化的阵势逐渐明朗。其后学各执一说,纷争迭起,揭开了有明学术思想“一本而万殊”(黄宗羲语)的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9.
阳明心学取代程朱理学而在明代中叶的兴起,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的、社会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对此,学者们已作了多角度的讨论。本文但求立己,不欲破人,只想从儒学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之角度,在上述的解释之外增加一个理解的层面。文章认为,从阳明心学的中心命题如“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来观察,阳明心学的兴起,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儒学精神之内在理路和隐藏的兴趣之刺激与推动无疑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与日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日思想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了明代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阳明的思想东传日本后,在理论和实践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资讯     
正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弘治、正德瓷器对比展2017年9月29日,由故宫博物院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明代御窑瓷器对比系列展之三——"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弘治、正德瓷器对比展"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展厅隆重开幕。展览旨在通过将明代景德镇陶厂或御器厂遗址出土的落选品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中叶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阳明心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而且影响后世,波扬东瀛,直至当代还是海内外学术界研究探讨的一个热点。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阳明学的研究中,多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研究相当活跃,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价王学,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次,王阳明墓的重修,并举行由海内外学者和社会人士参加的隆重的揭碑仪式,同时召开首次国际阳明学研讨会,就表明了我们对王阳明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了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谈到浙江之心学,人们必然会想到明代浙江之王阳明(守仁)。阳明心学虽中经广东之陈白沙,而直接承继陆象山之立大本,发明本心之统绪,但其学术却有着浓厚的地方思想文化的基础,受到浙江文化自身的深厚的心学传统土壤的孕育和滋养。浙江乃心学萌芽地区之一,在陆九渊建立心学体系之前,浙江便有心学之思想和倾向出现,并且作为心学之先导,对象山心学的创立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象山时代亦有浙江学者与象山为心学同调,相互切磋和发明,对心学之创立颇有贡献;以后象山心学又以浙江为其重要的传播地区之一。因此,心学于浙江在明代之前便已有相当发展,并且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从而为明代阳明心学的产生和创立准备了深厚的地方文化环境和思想基础。然而,这一问题却为近代以来的学术研究所忽略。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明代以前(主要是宋代)浙江心学的发展过程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张波 《唐都学刊》2010,26(4):91-94
《关学编》由明代关中著名理学家冯从吾所撰,是我国第一部关学史著作。在体例安排上,该《编》立足于关中地区,以纪传体形式"独载理学诸先生",摒除朱子学、阳明学门户之见,揭示关学师承及其学风的延承性。不仅有助于挺立以张载为创始者的关中道统,而且开启了"关学有编"论及关学史撰写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湛甘泉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心学大家,继陈献章之后是王阳明与湛甘泉。“时海内主盟道术,惟吾夫子(指阳明)与甘泉翁。”(《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二十《朝列大夫致仕绪山钱君行状》)故全祖望称:“有明正嘉之交,阳明、甘泉之学盛行,二家虽微有不同,然其要归则相近,学者不走姚江(指阳明),即向增城(指甘泉)。”(《鲒埼亭集外篇》卷十六《槎湖书院记》)王湛二人共倡心学,蔚成一代讲学风气。关于王湛的个人交往和学术异同,日本学者智贺一朗、台湾学者陈郁夫等已有详述,本文拟略作补充,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不象陆九渊那样门庭冷落,据称是:“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在王阳明的众多弟子当中,王艮(1483——1540)与王畿(1498——1583)是二位不同凡响的人物,他们都曾受到王阳明的赏识和器重。但是,王艮“往往驾师说上之”,王畿亦“非师门宗旨所可束缚,”两者同阳明师说有矛盾冲突。据《明儒学案》,王艮属泰卅学派,王畿属浙中学派。然而,若从两者的思想倾向或特征来看,他们实在可视为一派,我们姑且名之曰:“现成派”。学术界对于王艮研究较多,相对说来,对王畿研究甚少。一般认为王艮属于王门左派或假阳明学派,而王畿又应归入哪派,目前尚无定论,但也有人把浙中学派都归入王门左派。  相似文献   

17.
《孔学堂》2015,(4)
从现象学看阳明心学,可以发现阳明心学与现象学尽管相隔遥远,但其"心即理"的论说依然充满了现象学的意味,其"为己之学"俨然是一种主体哲学。虽然阳明心学的立足点在伦理实践上,但它的"心学"建构却是围绕着主体的意向性来进行的。阳明心学关于"良知"和"致良知"的陈述,以及"知行合一"的定义,无疑是饱含了现象学意义上的意向性诠释,即展示出了阳明心学所具有的主体性向度。  相似文献   

18.
何睿洁 《唐都学刊》2013,29(2):28-33
冯从吾是明代关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以复兴关学为己任,具有自觉的学术担当和强烈的现实关怀.他主动回应朱子学、阳明学,虽笃信良知之学,但能站在心学的立场上取长补短,援引朱子学的“主敬”工夫,吸收甘泉学的会通精神,继承张载关学的学脉学风,融会诸家而成自得之学.  相似文献   

19.
公安派与阳明后学吴兆路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崛起的以湖北公安人袁氏三兄弟为领袖的一个文学流派。袁宗道,字伯修,在开创文派的过程中起了先导作用,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为该派主将.成就最大,贡献最多,袁中道,字小修,为中郎的文学主张作了某些辩解和补充工作。公...  相似文献   

20.
詹勇 《社科纵横》2009,24(3):154-156
阳明心学的人格美育实践思想集中体现在"致良知"中。本文从朱子和阳明对"致"的不同解释揭示出阳明心学良知之"致"的美育内涵,从阳明一生的经历和理论体系来看,阳明心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育实践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