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新蔡葛陵楚简中记载了楚先祖的起源地和迁徙地.简文“昔我先出自”之后的两个待考文字,经重新考释,隶定为“邕追”,读作“雍丘”.雍丘是颛顼的发迹起家之地.新蔡楚简中“昔我先出自雍丘”的记载,与《离骚》、《史记·楚世家》等传世文献中所记楚人奉颛顼为远祖的内容相吻合.新蔡楚简中还出现了“老童”、“祝融”、“穴熊”等其他楚先祖的名字,记载了楚族由中原南迁沮漳河流域、江汉流域的路线,对研究楚族的起源、楚先祖的世系以及楚族迁徒路线具有重要的证史与补史作用.  相似文献   

2.
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境内的古城寨古城是近年来发现的一座中原地区目前面积最大、墙体保存最好的龙山时代城址。古城寨一带为传说中的祝融之墟,亦黄帝所居轩辕之丘。极有可能传说中的黄帝集团中的大隗氏曾在此地筑城,故当地有一夜“鬼”修龙山城的传说。该传说正反映了黄帝集团与祝融集团在相互通婚的基础上而逐步走向融合的真实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3.
楚国灭亡探因○向一尊楚从商未周初,鬻熊“为文王师”,熊绎事(周)成王起,“居国南乡”,荜路蓝缕,艰苦创业,到熊渠时已“甚得江汉间民和”,占有“江上楚蛮之地”。降及春秋,熊通“乃自立为武王”,“始开濮地而有之”,楚文王迁都于郢(江陵),“楚人都郢而强”...  相似文献   

4.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 ,楚公族的始祖是祝融 ,其嫡祖是季连 ,祝融部落集团的早期居地在今河南嵩山地区双洎河流域一带 ;季连部落初居于今河南滑县东 ,继之移居今山东曹县东南。自穴熊以后至鬻熊之世这一历史阶段中 ,季连部落至少发生过三次迁徙 ,其时间分别在夏代前期、夏商之际和商末周初 ,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分流 ,即有的迁往江汉地区 ,有的踯躅于中原。鬻熊率部南迁 ,是季连部落最后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南迁  相似文献   

5.
楚文化是先秦时期楚人所创造的有异于中原文化的一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总和.它融入中华文化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楚文化的主体产生并分布在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地区,但其影响之深远、波及范围之广大,在先秦时期的诸多区域文化中却是首屈一指的.从楚的历史看,其远祖“鬻熊子事(周)文王”![1],鬻熊曾孙熊绎被周成王封子爵于江汉建国,到公元前223年楚亡于秦,楚几乎和周相始终.在这近千年的时间里,楚在推动和发展经济、创造和传播优秀文化,以及铸造中国统一的进程中,都作出了杰出成绩.在先秦时期,楚是个沃野千里、物…  相似文献   

6.
中原楚文化遗产是楚人在中原地区进行历史活动的产物。作为一种边缘性文化,中原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较少得到学术界的关注,缺乏整体和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中原楚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旨在有针对性地探讨保护和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7.
荆楚族源通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之梅同志作《五十年来楚族源研究综述》一文,发表在《江汉论坛》1983年第3期上。其中有些议论切中肯綮,读后不禁生先得我心之感。我想趁热打铁,从舒文中的未尽之意和疑误之论入手,说说自己的意见。一、关于族源的界说舒文认为:  相似文献   

8.
火历新探——对荆楚文化和原始宗教信仰的思想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火历的研究是由庞朴教授首先发起的。《国语·郑语》中有“黎为高辛氏火正”且名为“祝融”的记录 ,在神话系统中 ,祝融是楚人的始祖。相信自身具有火的品格并由此形成了对火的信仰和祭祀活动 ,这是楚人的一种文化心理。远古时代的焚巫求雨的行为正是对火的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此有关的是甲骨文中著名的祭制度 ,即把人投于火中以求雨的原始祭祀活动。祝融及其后人都因为具有火的品格并和对火的信仰联系在一起。在《左传》中 ,“火出”是施行火历的隐语之一 ,它和夏商周历法存在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 楚人的冠履在我国上古时代,冠服在礼仪上的重要性还要大于衣裳,冠服别称“元服”,也就是“首服”.男子加冠,女子及笄,均是重要的人生仪礼——成年礼的主要内容.楚冠与楚衣相比,带有更多的楚族和楚地的特色.先秦时期识别楚人,首先便是看冠服.《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这种南冠是什么形制,史载欠详.楚冠在春秋早期、中期之际仍制作得比较简朴.将文献记载的楚冠与出土实物、绘画结合起来看,楚国大致有这样几种冠服:  相似文献   

10.
击猪祭祝融及其苗文化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苗族“击猪”祭祀先祖祝融,苗族史诗《除鳄斗皇》所描绘的苗族先民祝融部落集团在江北水乡与黄河南域之间开发祖国、同天敌鳄鱼和南下的北方帝王的斗争,及今在湘西苗区尚有十多个关于祝融的地名传说,论证了祝融与苗、祝融与楚、楚与苗三者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楚辞派初探     
楚辞派,又可称“屈骚派”。最先注意这个文学流派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列传》里指出,楚大夫屈原创作了以《离骚》为首的一批作品,倾诉自己为国事而生发的“忧愁幽思”,嗣后便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国文人,“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写出了类似风格的作品,见称于世。继司马迁之后,刘向编辑《楚辞》和班固序《离骚》时,把这一流派的成员扩展到了西汉,认为贾谊、枚乘、淮南小山、司马相如、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扬雄等,皆宗法屈原,“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他们的意见,获得了后人的认可,如王逸的《楚辞章句叙》说,不仅楚人以屈原作品相教传,到汉武帝时刘安作《离骚经章  相似文献   

12.
班门弄斧,人皆不以为然。认为区区小子,焉能在公认之大人物前耍弄“雕虫小技”。故敢于弄斧者皆视作“狂人”。李白有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楚人胆敢在一代宗师孔夫子前卖弄几句“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之语,实在是胆子不小,然后免不了被视之“楚狂人”。虽然如此,但总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甘受贻笑  相似文献   

13.
楚俗论遗     
一九八四年,张正明先生以《楚俗杂考》为题,对楚人“色尚赤”、“以东向坐为尊”、设“棘门和茅门”、好“小腰秀颈”等风俗,作了精采的考证,读之耳目一新。三年后,先生的《楚文化史》面世,书中有“楚人的习俗”一节,材料更趋翔实,论证则愈加丰厚完美,并条分缕析为五个方面,即:一、尚赤,尚东、尚左;二、念祖、爱国、忠君;三、崇巫;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楚王族的居地、族称、语言、信仰习俗文化、楚王族之芈姓与熊和(今西)的内涵及其三者的关系等方面对楚王族的族属进行了论证。作者指出,楚王族既不是华夏、西羌,亦不是东夷,而是苗族先民、江汉土著荆蛮的首领。  相似文献   

15.
张正明先生在近作《楚文化史》中,将楚文化的发展历程分为五期,即滥觞期、茁长期、鼎盛期、滞缓期、转化期。①本文对楚文化发展历程的考述,是按上列五期的顺序展开的。一、楚文化的渊源江汉地区是楚文化生长的温床,却并非其主源所在。新石器时代江汉地区的土著是三苗。《战国策·魏策一》记:“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先后诞生的大溪文化、屈家  相似文献   

16.
西周时期,楚国远在华夏记述视野之外,导致许多史实不清,特别是周人封楚之史实更是扑朔迷离。楚人受封立国,正式跻身于周室诸侯之列,当为周成王七年三月于成周之会上所为,其始封之君为熊绎。楚人的受封,其原因除楚先祖勤劳王事的功绩之外,也与周公奔楚在楚地受到楚人的礼遇有关。"周公奔楚"的时间当在成王六年末至七年三月之间,即周公归政成王后不久。周公受谗言而奔楚与周公因管蔡流言而居东东征非为一事,太史公司马迁所记应信而有征。  相似文献   

17.
楚帛书四季神分别为句芒、祝融、蓐收和玄冥,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与当时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句芒为生育之神,萌生万物;祝融为火正,安排农事;蓐收为农神,教民收敛;玄冥为水神,防治治水.其神话原型分别是商祖契、楚祖祝融、周祖弃以及夏祖禹.楚帛书内容不仅反映出楚先祖祝融“绝地天通”宗教改革的客观文化背景,而且反映了楚先民原始农业特点.  相似文献   

18.
论西周时期楚的社会经济形态刘玉堂在楚族的始称国年代问题上,传统的看法是时当殷纣、周文王之世的鬻熊之前已有楚国。范文澜先生说:“三苗曾在长江中游建立起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当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是许多部落的集合体,其中较大的是荆楚。”①郭沫若先生说:“楚原...  相似文献   

19.
北方人谈話对第二人的敬称曰您,求之于古,如足下、阁下、台端等都入文言范围,惟周时的“子”字有点相象(詩大車郑箋“子者称所尊敬之辞”),但不限用于第二位。近研究楚辞、则二千年前,楚确已有专对第二位的敬称,惜东汉时已忘了,文人乃作出不切实际的解释(見下文),滋生許多枝节,楚人謂虎曰班,班固还曉得,入滇而转作波罗,班固的話,唐人已忘記了。又如楚些之名,词章家几于耳熟能详,而近年研究未聞証以方言;我們粤俗还有一句极通用的成語曰“灵些”(些呼去声,与楚辞同),“灵”即楚巫的通名,些系楚巫用語的語尾,今粤語呼灵些,足证成沈括梦溪笔談之說。粤人祖先一部由楚国迁来(見拙著五羊城故事),故至今犹保存在俗语。由是  相似文献   

20.
从祝融之兴到熊绎建国的再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结合先秦史籍和考古资料,对楚先和先楚史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作者强调,关于楚族的先祖,应当重视楚人自己的说法。作者根据殷周斗争的形势,殷朝统治阶级与各族人民的深刻矛盾,西周建国后的周楚关系,指出鬻熊与熊绎是使楚族从衰微走上兴旺、从弱小走向强大的两个关键性人物。在鬻熊与熊绎的研究方面,文章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