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玉树的"康巴文化"作了尝试性界定,并在阐释康巴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康巴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现代价值,着重对康巴文化中包含的宗教文化、生态文化、民间文化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格勒 《中国藏学》2004,(3):99-101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简要介绍了康巴人和康巴文化的形成.认为康巴人是以藏族为主体的人群,康巴文化自然是以藏族文化为主.作为藏族文化的一部分,康巴文化与安多、卫藏的文化有同根同源的共性.同时康区地处藏族与东部汉、羌、彝、纳西等民族交接的边缘,因而其文化又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多重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过去二十年里影响深远的<写文化>中文本终于要出版了,作者借此机会成文,略述民族志在三个时代的发展,在业余民族志、科学民族志和反思民族志的演进序列里理解<写文化>一书的学术位置.文章也介绍了<写文化>从研讨会到论文集过程的基本信息,特别介绍了文集没有收入的松顿那篇把分类看作整体性修辞的论文.  相似文献   

4.
陈益源,男,1963年生,台湾省彰化县人,文学博士,台湾中正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兼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台北县县政顾问、嘉义县文化艺术发展咨询委员,现兼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彰化县文化局文学咨询委员,以及<彰化县民间文学集>、<云林县民间文学集>总编辑等职.长期投入台湾各县市民间文学的采录与研究工作,并在中国大陆、越南等地从事田野调查,且多次参与海峡两岸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的规划与执行.在台湾、香港、大陆、越南出版有<剪灯新话与传奇漫录之比较研究>(中、越文本)、<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台湾民间文学采录>、<元明中篇传奇小说研究>、<从娇红记到红楼梦>、<古代小说述论>、<小说与艳情>、<古典小说与情色文学>、<民间文化图像--台湾民间文学论集>、<王翠翘故事研究>等学术专著十余种,备受好评.获颁台湾"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越南河西省"越中文化交流奖"等多项殊荣.  相似文献   

5.
根呷翁姆 《民族学刊》2016,7(2):14-20,95-97
道孚藏族是康巴藏族的族群之一.在同各个兄弟民族的语言文化接触过程中,道孚藏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语言接触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呈现出由“母语道孚语”到“母语—汉语”的双语文化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通过对道孚县域内道孚藏族的母语道孚语与汉语语言接触的类型模式、接触历程、不同区域语言使用情况等因素入手,多角度、多方位地探讨和分析了道孚藏族双语文化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其调适等现实问题.力求通过这—特殊文化现象揭示出康巴藏区双语文化现象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玉树的"康巴文化"作了尝试性界定,并在阐释康巴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康巴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现代价值,着重对康巴文化中包含的宗教文化、生态文化、民间文化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昌都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是康巴文化的中心.300年前,昌都就有穆斯林繁衍生息,虽然他们屡遭劫难,但伊斯兰文化薪火传承,未曾断绝.时至今日,昌都穆斯林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构成了昌都多元文化的一道风景线.本文首次全方位向读者介绍昌都穆斯林的来源与现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份较为翔实的资料,填补了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8.
杨于卓 《民族学刊》2015,6(4):81-84,124-125
康巴藏戏作为藏戏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藏戏研究和康巴文化研究的深入,以及康巴旅游、产业转型、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日益得到重视。笔者拟对国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的康巴藏戏研究作一综述,以期理清思路,更好地开展康巴藏戏相关研究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9.
口头叙事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布洛陀>因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个性和民间原生特质而成为民间叙事的范本,对它的研究,对于民族民间叙事文本的转译、民族文化认同以及民间口头文化遗存的挖掘、保护与研究,均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0.
阮西湖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第十四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国加拿大研究会前会长,曾多次赴加拿大对土著民族、主要民族、其他移民及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施进行实地考察和学术交流.<加拿大民族志>(阮西湖著,民族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250千字)一书是阮西湖教授长期关注和研究加拿大多元文化社会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藏语的方言     
西羲郎  周炜 《西藏研究》2002,(4):110-120
一、藏语方言研究状况在藏缅语族中语言使用面积最大的是藏语。使用现代藏语的地域除了以中国的西藏为中心外 ,还包括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诸省以及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邻近诸国的大喜马拉雅山脉地区。① 藏语的使用面积尽管现在还不太清楚 ,但是 ,作为使用中心的西藏的面积却是很清楚的 ,这就是 1 2 0多万平方公里 ,仅这一点就比约 38万平方公里的日本总面积要大近 3倍。到新中国成立为止 ,这个地区的四周被沙漠、高山和大草原等自然屏障所隔断 ,加之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实行封锁的政策 ,致使西藏成为外人难以接近的地区。在这…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于藏族情歌所蕴含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信仰习俗、审美观等进行了简要论述 ,认为藏族情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它进行广泛、细致的研究 ,有利于我们对藏族民俗民风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彭超 《民族学刊》2022,13(7):94-100, 148
被认为是地球最后一块绿地的藏地,不仅是当代文学中“他者”与“我者”共同的“故乡”所在地,也具有相同的“悬置性”感受。这种“在而不属于”的生命体验是不同空间文化间隔性的表现,即藏地寻梦的幻灭与藏地故乡书写中的反现代性。当代藏地情结以地方性视野表现了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焦虑”文化困局。本文通过梳理中国近百年以来的现代化进程,指出现代性焦虑的发生与“激进现代化”以及后现代化文化之间具有密切内在关联。认为对当代文学中藏地情结与现代性焦虑的关系研究的现实性意义在于通过溯源当代藏地情结的缘起,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困局把脉问诊,指出如何完善现代性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4.
夏敏 《西藏研究》2002,(1):77-82
佛教传入西藏,对西藏社会形成上千年的深刻影响,成为藏族群众的精神支柱。他们把能够理解的佛教思想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他们的日常生活与藏传佛教活动相互渗透,难分彼此,手不离经筒,口不停真言,成为多数群众的生活常规。他们并不清楚太多的佛教教义,但是在全社会浓厚的崇佛气氛熏染下,“他们早已视宗教信仰为生活习惯、人生准则,是须臾不可缺藏传佛教世俗化与藏族民歌少的东西”。①社会上层和僧侣阶层的体系化的藏传佛教传至民间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藏传佛教的世俗化。在佛教世俗化的日常生活中,百姓歌谣的唱诵常常…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西藏学校要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功能,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得到传承与弘扬。对此,要处理好主流文化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的关系,拓展藏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传承与弘扬的途径,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一代薪火相传,不断得到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6.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我区文化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文化的产业化程度依然很低。当今,由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增强,所以,目前通过对西藏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启动有效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富有西藏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战略”、“特色战略”、“品牌战略”,利用文化产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西藏文化产业化进程,使文化产业在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中充分发挥优势作用是必要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吸纳印度佛教,特别是华严类与密教类布施理论,强调内财施的精神特质,即无我、无主体性信仰基础上舍财、舍我的布施,使其具有强大的经济资源动员和干预社会经济的能力.在近代甘青藏区,藏传佛教在多样化布施的基础上,吸纳社会财富,并通过寺院经济运营,成为区域社会的财富中心.其影响溢出寺院之外,以其消费能力与剩余资本存量影响着区域社会市场分布.此外,寺院集团的超经济剥削与宗教对农牧业生产的干预,则迟滞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其存在本身,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政教合一制形成的宗教基础.  相似文献   

18.
西藏股指与西藏GDP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藏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为数据建立西藏股指模型,编制西藏股价指数并就其是否具有西藏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蒙藏事务局及其对藏政的管理(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 ,藏学界和史学界对于民国初年设置的蒙藏事务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史料的不足。本文利用近年刊布的原始史料 ,探讨民国初建、政权鼎革之际 ,蒙藏事务局对藏的施政管理 ,以说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该局对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以及民国政府对西藏行使主权和日常行政管理都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夏的藏传佛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藏传佛教对西夏佛教乃至整个西夏文化影响很大 ,而西夏对于藏传佛教的东传又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夏接受并发展藏传佛教有其民族渊源和历史基础 ,受到西夏和吐蕃两个民族政治关系的影响。西夏的藏族僧人数量较多。现有各种资料表明 ,藏传佛教在西夏的发展大抵以河西走廊为重点 ,并逐渐向西夏腹地延伸 ;藏传佛教对西夏的影响 ,主要是在西夏中后期。设立帝师是西夏僧官制度的重要特点。新发现的文献表明 ,早在元世祖忽必烈封授八思巴为帝师 (1 2 6 9年 )一百年前 ,西夏就开始封设帝师了。西夏时期的文献出土、发现很多 ,其中不乏藏传佛教经典。西夏故地 ,还发现了大量藏传佛教的绘画和雕塑。藏传佛教对西夏的佛教建筑也有显而易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