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如 《人才瞭望》2009,(2):63-64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但他在世人眼里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大暴君。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历史学家还是给了他很高的评价,称其为千古一帝,因为他创造了历史上很多个“第一”:中国第一个平政(政治上最平等)的帝王;中国第一个守法著称的帝王;中国第一个大范围认真推行标准化的帝王。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车同轨等。中国第一个修建高速公路的帝王。驰道宽50丈合138.25米宽;中国第一个天下为公的帝王。柳宗元评价说:“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中国第一个最注重质量的帝王。  相似文献   

2.
谈起瑞典,人们脑海中可能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诺贝尔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人是有“诺贝尔情结”的。2012年莫言因为“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实现了中国人多年的夙愿。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著名汉学家马悦然高度评价了莫言:“莫言非常会讲故事,你读莫言会想到中国古代《水浒传》《西游记》《聊斋》的作者。”  相似文献   

3.
梦,因人不同。目有所思,夜有所梦。古今中外史书上不知记载了多少个梦。梦,可汇成一条长河,写成梦的史书。帝王梦、太子梦、黄金梦、美人梦、相思梦……但最使人钟情和干古传颂的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惊天动地,热血沸腾的爱国梦。没有绿色的梦,哪有金秋的收获。饶立新先生为创建“天下名人馆”,不知做了多少个梦。美国有“美华名流百人会”,英国有“剑桥名人传记中心。”中国有个“天下名人馆”。创馆人是饶立新。1987年8月25日,他亲自创立了第一个名人专藏室——新西兰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文献陈列…  相似文献   

4.
太子吃饼     
《人才瞭望》2006,(6):106-106
现在一般都认为中国古代的帝王总是自称“孤”、“寡”,是他们为了表示天下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天子”的气势,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老子)认为,天没有清静恐怕就要破灭。  相似文献   

5.
用人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是一项系统工程。人人都知人才的重要,但真正会用人、懂得用人之道的确实不多。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有多少能够善始善终地把人才用好呢?开国帝王为了争天下打江山的一时之需,不拘一格提拔重用各种人才,一旦天下已定,那些曾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反被视作枕边虎,屋后狼,于是便鸟尽弓藏、或磨刀霍霍向功臣。至于守业的帝王,从夏商周秦到宋元明清,数百位身披黄袍的“龙种”,又有几人做到了亲贤臣,远小人?所以说,用人之道说起来  相似文献   

6.
我们这一辈子可能要在吃中餐中度过。这一辈子也许会永远生活在“中国情结”之中。这一辈子都会与那片古老的大地连在一起。即使加入了美国籍,把手放在胸口,凝视着星条旗,唱着“星条旗之歌”的时候,心里想到的可能还是中国。曾经看过一部非常好的电视纪录片《我们留学日本的日子》,讲述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生活。有一位看上去非常能干而精明的小伙子说:“我入了日本籍,叫日本名字,但我永远有一颗中国心。”这句话道出了我们这些人的情结。  相似文献   

7.
周静 《人才瞭望》2006,(12):73-74
欧美有句谚语:“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听到这样的话,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高兴,但同样也指出了我们的问题所在。其实我们中国也有一句类似的谚语。叫做“三个臭皮匠,能抵一个诸葛亮。”这句名言同样说的是一种团队协作。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个机遇和风险共生的社会。”就像《北京人在纽约》中写的那样,“如果你想上天堂,就请来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想到地狱,也请来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天堂和地狱,虽然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有时只是一步之遥。稍不留神就会从天堂走向地狱。尤其在IT界,这种变化就更加突显。能在美国IT业站住脚,技术上游刃有余,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人并不多。能在工作中,“享受做学问的最大乐趣”则更加不易。作为外来移民,杨庆,这位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凭着他的睿智,成为本领域…  相似文献   

9.
当心变成木偶徐开君“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这是鲁迅先生笔下一群旧社会麻木不仁的木偶。有谁想到.九十年代的今天,公共汽车上会有一大群呆若木鸡...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年代,有一位来自加拿大的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着中国的抗日战争。毛泽东提出“大家要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仍然可以看到“白求恩”的身影。  相似文献   

11.
俞孔坚,中国唯一的哈佛大学设计院博士。 1997年,他回国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把“景观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这个当时在国内还不为人所知的新概念带回了中国。他的“土人景观”设计研究所,又是中国第一个融景观规划、城市设计、生态及人居环境为一体的设计研究所。在设计领域,能真正把生态环境和人的居住、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人屈指可数,俞孔坚是这一领域的带头人。“让现代设计再现历史” 俞孔坚 1997年回国后出版了《理想景观探源》一书,…  相似文献   

12.
汉武帝刘彻开言路、纳贤士、削诸侯、强军队、攘匈奴、拓疆土,造就了一代帝王的丰功伟绩。而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再现了这一历史过程,它仿佛将你带到了强盛无比的汉朝、带到了硝烟弥漫的汉匈战场,让你感受着作为汉人的潇洒和豪迈。除此之外,对于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来说,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汉武大帝定国兴邦的卓越战略思维以及高超的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其实,现在很多从国外翻译过来并被国内企业奉为经典的现代管理理念和办法,早在中国公元前的汉代就有了。  相似文献   

13.
五代十国是中国古代最混乱的年代,从 唐昭宗天复四年(公元904年)末温派人杀 死唐昭宗开始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止,这 段时间里中国社会可谓战乱不已,群魔乱 舞。在黄河以北中原一带先后出现了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所谓“五代”;与此同时,在长江以南和中下游以及两广和四川等地也相继出现吴、南唐、吴越、楚、荆、闽、南汉、前蜀、后蜀、北汉等所谓“十国”。以往史学家只有五代有著作,至清代才有吴任巨著《十国春秋》。这种把五代十国在著作中分开的习惯流传到现在c最近读了陈福林、于大光的《五代十国帝王传》,可…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五事用人" 庸太宗作为历史上的一位开明君主,颇知用人之道。他曾对大臣们说:"自古帝王虽然能平定中原,但却不能制服戎狄诸部,我的才能不及古人,但取得的成功却超过了他们。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能做到'五事'用人。"一是自古帝王大多嫉妒超过自己的人,而唐太宗  相似文献   

15.
奇在日本     
爱起“脏名”不脸红与华夏文化血脉相连的日本人,同中国人一样使用望文生义的汉字,但日本人对汉字的理解却与中国人遇然不同。尤其日本人所钟爱的一些地名和人名,在中国人看来已不仅仅是难以启齿,有失大雅,甚至“脏”得出奇,令人瞠目!随便翻开一张日本地图,“竹家”、“大家”、“户家”等以“家”字为内容的地名随处可见,而在汉语中,家者,坟也,是一个极不吉利的字眼,而日本人却没有半点生活在“坟墓”中的意思。更有甚者,有不少日本人干脆就姓“大家”、“竹家”,处之泰然自若。不是还有日本人姓“犬家”的吗?这对于中国人…  相似文献   

16.
“狗仔队”一词,很多人并不感到陌生,他们有敏锐的职业嗅觉和行动,追逐明星大腕足迹随风而至,惯以“偷拍”猎取媒体所需要的图片或视频,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和娱乐市场。但有没有人想到过,如果把“间谍”般的镜头对准普通人或美好或浪漫的生活瞬涧,其市场商机如何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从三把锁想到的李坎孝我看过一幅漫画,仓库有一把锁,门关得很严实;两把锁门就留下个缝,可使人手伸入;三把锁,门缝可容人自由出入。这很直截了当地讽刺那些管事的人越多露洞越大的现象。现实生活中我有体会,过去我在农村搞过“四清”运动,生产队仓库是三把锁,会计...  相似文献   

18.
圣旨,作为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无论措辞还是格式,都是严肃而生硬的。可是,在如此严谨的“红头文件”中,偏偏出现了一个另类:这道特殊的圣旨有着谜一样的外表,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令人动容的儿女情长。  相似文献   

19.
<正>意大利历史古城都灵是我的家乡,这是一座魔法之都,也是一座“Bogianen”之城。都灵是与里昂、布拉格组成的白魔法三角和与伦敦、旧金山组成的黑魔法三角的交叉点。“Bogianen”在都灵古代语言中的意思是“别动”:这是皮埃蒙特战士在1747年战争中获得的称号,他们虽然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仍然成功阻止了法国入侵。之后,这一我们都灵人本应引以为豪的称号的历史含义消失了,变成了保守不愿改变的误导性含义。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博士预测:由于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等诸多因素,到下个世纪中叶,将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养活中国人,包括中国人自己。届时,世界将由此爆发动荡危机。对此,中国的一位农业科学家的回答是:这要么是为了获得轰动效应,要么就是别有用心的危言耸听。这位67岁的农业科学家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神奇的机遇历史常常充满了神秘和暧跷,耐人寻味。1966年10月,在湖南省安江农校,一位36岁的青年教师的命运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此时~顶“右派”的帽子,包括“牛棚”的床位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