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革命经典文本中,对于身体及其欲望的基本处理路径就是政治化,用马克思主义式的宏大叙事进行规约和编码;而在"后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式的宏大叙事已因语境的延异而陷入绝境,发生了认识论断裂,表征为各种微观的文化政治。近年来,"底层书写"对身体、政治和性进行解辖域化并生成为微观政治。通过对《少男》文本能指的认知论断裂分析,比较这两种同具左翼色彩的文本对身体、政治及性之关系的异质性编码路向深描,尝试挖掘文本欲望叙事的生命政治踪迹。  相似文献   

2.
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翼,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将人文性作为其最根本的属性加以强调。“文本细读”提供了一套对经典文本进行意义分析和价值评判的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平行研究”旨在揭示人类文化体系知识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借助于“文本细读”与“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将可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3.
热门剧集《乔家大院》、《新安家族》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叙述方式为新历史主义理论运用到历史剧文本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以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为切入点,从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历史叙述的个人化、历史的小写化等多个角度对历史剧题材创作《乔家大院》、《新安家族》进行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4.
传统典籍中保留的《说文》省声字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我们重点引用佛经音义材料,证明了唐代的学者对《说文》省声多有刊定,今所见省声字已远非《说文》原貌.分析得到后人多因字形和读音的原因对省声字进行篡改,强调语言学研究中要重视对文本真伪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试论《尤利西斯》的结构与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伊斯创作《尤利西斯》时基本上采用了与古希腊神话史诗《奥德赛》相平行的手法来构造全文,并从三个主要人物的角度出发来构造全文。《尤利西斯》的主题是复杂的,小说文本的"可写性"为主题的多角度阐释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教学中,文本阐释占有重要位置,却往往被教学人员忽视,以为无关宏旨.文章强调贴近文本,以文本细读为路径,借鉴“新批评”理论,对朱自清《荷塘月色》、何其芳《画梦录》与革命的联系之有无,北岛诗歌《一切》、《回答》中的悲观与乐观、绝望与希望的转换,张爱玲与李安的同名作品《色,戒》的情与性、色与爱的内涵与异同,从恢复感觉、理解含混、体贴文本三个方面,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阐释,解答围绕上述作品产生的争议,深化文本阐释的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本文借鉴逻辑实证论和符号逻辑学、传统阐释学和解构主义的翻译观,结合《圣经》文本的历史性、联系性和阐释性,探讨语言的相对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淋漓尽致地运用了意象,文本从红字A到人物的名字、人物本身直至客观事物,都极具深意。1995年再次搬上银幕的电影文本《红字》也直接、明了地运用了意象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将电影文本的深意蕴含于可视的意象之中,虽然和原著相去甚远,但为受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动。通过对《红字》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中的意象运用的研究,阐释了意象的运用为《红字》无论是小说文本,还是电影文本所带来的永恒的艺术魅力,试图为《红字》研究构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其代表作《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传达出比较清晰的文本本位立场与思想史意识。宇文所安以文本细读为重心,以思想史构建和问题意识为条贯,对中国古代文论提供了跨文化的重新读解,同时,这一书写模式为"重写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题下,如何调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问题,以及历史连续性与断裂性的对抗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文学研究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副文本的引入成为研究文学内部与外部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探寻文本本身也具有开拓性与丰富性。沈从文的《边城》作为其代表之作,引领我们进入独特的湘西世界,在文本的创作及发表过程中,围绕《边城》文本周边的副文本组成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料,对文本本身的研究带来了新的阐释意义及史料价值。文章就将从《边城》的新旧题记、题识五种以及注释和标题等副文本来具体论述《边城》为我们呈现出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本的互文活动具有交互式、虚拟性、多媒体特征。它的共生性、易变性和实时交际性,以及互文活动中文本信息的断裂与缺失,无不体现了互文性对网络文本意义的解构作用。正是因为网络文本独特的互文性,不同的文本建构起大不相同的话语强势,有的话语在网络中才更方便地建立了自己的霸权。这又体现了互文性对网络文本意义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革命意识形态崇高叙事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2年发表后先后经历了四次重大修订,即:从1942年的讲话语言到1943年的文字文本的第一次修订,从1943年政治文本到1953年学术文本的第二次修订,从1953年的学术文本到1965、1966年的学术文本、革命文本的第三次修订,以及从1965、1966年学术文本、革命文本回归到1991年的学术文本的第四次修订。这四次修订既是《讲话》文本去政治化与去工具化的过程,也是其实现经典化与神圣化的过程,其中的主要动力源自时代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文本自身衍变的历史需要。《讲话》文本因而显现出丰盈的历史诠释学意义。理解并认识这种意义,是今天我们正确看待《讲话》巨大贡献与历史局限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间文本性”,指所有文本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吸收,是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互主体性对话理论的扩展。文本性使互文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天然的联姻,互文性理论能够将宽泛的思考与具体操作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阐释翻译的性质特征和复杂的翻译行为。本文借助互文性概念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重点对罗慕士所译《三国演义》中跋语及注释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旨在从互文性视角阐释该译本的翻译特色与策略。  相似文献   

14.
巫鸿《物尽其用》这本书,具有阅读文本和成像文本双重属性:成像文本所坚持的观看性像似原则,使得该书始终与赵氏物语或人类学田野性源点保持高度真实关联、以及不断前台化的符号叠加关系;阅读文本则使这种关联通过理论反观而获得,使得赵氏存在物和宋冬摆放物具有了人类学的真理性。文章把这种人类学的类文本写作原则概括为:在对"物"层累地符号反观中重建其物证性。它进一步告诉我们:唯有在文字反观目光之下的人类生活才是本质性可见的,而书写的真理唯有在不断地向人类学的田野源点的复归中才能获得。  相似文献   

15.
历代学者对李贺的《苏小小墓》有不同的阐释,这实质上是对该诗文本的"空白"所作的不同填补。文本唤起读者基于既有视域的阅读期待,吸引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对文本进行阐释是文本的实现。对李贺的《苏小小墓》有不同的解读就是这种文学理论观点的反映,但在文本实现的过程中,读者要确保文本阐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正文本和副文本共同建构译本的意义内涵。在翻译研究中,译本副文本是呈现译本、译者和当时社会语境的重要载体。《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信息尚未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即使涉及译者评论、序言等,也没有明确提及副文本概念。挖掘《论语》英译本副文本的历史价值、文本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形成系统的副文本理论,有助于《论语》英译研究的深化。辜鸿铭《论语》译本的副文本既能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能折射当时历史语境下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以及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心路历程等。因此,考察副文本可使副文本与译本、译者、文化语境、翻译规范等之间的张力得以显现。这种张力有助于获知译本生成的历史细节与译本接受的传播语境,也是论述译本的元话语的方法论,为深化译者、译本研究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长恨歌》的文本接受史问题。认为历代以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经历为题材的作品多以《长恨歌》作为叙述和评说的基础,可以视之为《长恨歌》的特殊接受史。结论是《长恨歌》存在着多方面的接受可能性,诸文本包含着独特思想和深层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文中从新历史主义关于历史和文本关系的3个主要方面来探讨《金山》的文学价值: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客观历史的主体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化、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金山》的新历史主义解读,为华裔的文化身份构建了文本和历史。  相似文献   

19.
《论语》“去情境化”的记录方式、“断定性”的文风所形成文本空白,激发了阐释者的阅读想象和求证冲动,为意义生成埋下伏笔。诠释者独特的理论视野为阐释提供了主导动力,从而发掘出文本的潜在意义,拓展了《论语》的意义疆界。语言的历史性则促生了以注疏为主的阐释体例,《论语》阐释因此表现出非系统性和诗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副文本》是热拉尔·热奈特文本边界研究的重要成果,在文学研究中多有应用.介绍了副文本理论概要,分析了副文本理论自问世以来的传播及接受情况;然后梳理评介了副文本理论在国内外文学研究中的运用现状.研究发现副文本理论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指出副文本理论的译介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研究方法有待完善,研究范围需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