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钱钟书《谈艺录》中关于李贺的论述提出了李贺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曲喻”、“笔补造化”、”“修辞设色”、缺乏“世道人心”等。笔者在钱先生理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阐发。一、“曲喻”的生成机制:在共有意义要素基础上形成的曲喻,两端的非共有的意义要素之间产生冲突、比照的微妙关系,从而对整个诗句甚至整首诗的意义系统构成影响。二、“笔补造化”说“选梦”的意义内涵:一个“选”字,两种情调,看似欢愉,实则悲苦,看似希望,实则绝望。三、李诗缺乏“世道人心”的内在根源:他不是不想“入世”,而是渴望“入世”却“入世无门”,李诗要表达的不是世道人心,而是躁动冲突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胡淑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6):31-34
关于李贺诗歌之“奇”文学史上已成定论,但李贺诗歌风格之“奇”不仅具有“幽奇冷艳”、“奇崛冷艳”、“奇崛幽峭”等特色,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蕴,这一点我们从古代评点中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和例证。本文总结了十四种有关“奇”的更深层和恰切的内涵,以利更好地理解李贺诗别样的审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雨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1):107-109
衡量艺术品质量的重要标准是社会性和审美理想的统一.两者的统一,首先表现为功利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其次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再次是社会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张吕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21-24
该文意在比较李金发和李贺诗歌创作审美特征:以朦胧为美,以晦涩为美;以怪异为美,以荒诞为美;以丑陋为美,以死亡为美。并探讨了其共有的审美特征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共有的缺失性体验造成的异常认知,又源于原始思维的审美相似律所造成的艺术形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魏祖钦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3):34-37
李贺诗歌具有独特的结构方式 ,大致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章法跳跃 ,跌宕起伏 ;二、起结无定 ,不蹈常规 ;三、虚实错综 ,变化多姿 ;四、意脉内藏 ,连接无迹。这种结构方式为李贺诗歌开辟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7.
董玮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4):92-94
南朝诗歌是李贺歌诗的重要艺术渊源之一。李贺有不少作品继承南朝乐府,学习齐梁宫体。这些作品音乐性强,有的还能入乐,注重演唱效果,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在此基础上,李贺更有所超越,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对此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陈詠红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11-15
不少学者在研究韩愈诗歌时,都认为其诗歌的审美理想是"雄奇怪异"。文章通过分析韩愈诗歌的题材、意象和语言等方面的特征,认为韩愈诗歌的审美理想应是"陵暴奇崛"式的自由境界,即"自如"地"驾驭"奇崛雄豪"。 相似文献
9.
王友胜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97-101
李贺诗歌构思奇妙 ,意象丰富 ,用字考究 ,善用通感。作者转益多师 ,广泛地汲取屈原、汉魏六朝乐府、齐梁宫体诗、李白、韩愈等多方面的艺术营养。李贺不仅生前即赢得众多诗人的喜爱、学习与效仿 ,而且身后对宋诗、宋词与金元诗歌创作影响很大 ,明清甚至当代 ,学李贺者亦不乏其人。 相似文献
10.
11.
周志刚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1):35-40
文学源于现实,文学的理想也在于达成与现实的审美对话,召唤世界向美生成。随着现代性的推进,对文学审美理想所持的乐观态度愈演愈烈,终于进一步扩展成审美主义的艺术期待。然而,文学审美果真意味着福音?事实上,由于文学中的符号隔离,以及主体审美态度的多样性,文学的审美理想与审美实践经常会出现偏差:审美有时非但没有导向解放与拯救之途,甚至还给人生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前人旱已指出李贺诗中喜用啼、泣等字,但多限于局部考察,实有全面探究之必要。他大量的物之泪、鬼神之泪,彰显了一往情深、穿幽入仄的冷艳谲怪诗风;他的自我之泪、现实之泪则展示了情真意切的一面,可以供我们多维的认识诗人的风格。他的相关诗歌在泪意象的发展史上,也彰显出了长吉体式的诗艺独创性。 相似文献
13.
韩大强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4)
极富才情的中唐诗人李贺,在绚丽夺目的诗卷中,用自己的神来之笔塑造出一群美艳揶凄怨的女性来作为理想生命的象征.用"美女"原型来表达诗人的政治之恋,用"怨妇"群像来体现人性的真情,用"弃妇"情结展示诗人的生存境遇,用流连歌妓的方式让心灵得到放纵与补偿.李贺对女性所表示的深深同情与理解,也是对他自身命运的哀叹与诉说. 相似文献
14.
张英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64-66
论述了在近体诗主导诗坛的中唐,李贺诗作精妙,但他更着意创造古体诗。在声韵上呈现出一系列有别于近体诗用韵的特色,以尤韵为主,色调忧患。 相似文献
15.
张宁宁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20-122
李贺与波德莱尔在人生经历上有着相似性,特殊的时代跟经历造就了其特殊的诗人敏感,他们都在不懈地寻求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矛盾的解决方式,都思考了精神痛苦的种种原因,并以多种主题在诗歌中发泄出来。两者在诗歌的爱情主题、死亡主题、时间主题及忧郁主题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趋同性,在诗歌创作手法上也表现出某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17.
郭晓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14-17
李贺在诗作中刻意营造繁多密集、神秘诡异的色彩意象。不仅把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五光十色真实地摄录在诗歌里,使作品美丽如画、异彩纷呈,而且还善于运用色彩来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抒发感情。他诗作中的色彩描写有四大特点。第一,充分利用各种色彩之间的互补组合;第二,注意各种色彩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第三,注意对色彩词的布置安排;第四,充分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8.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挂灯笼、放鞭炮、剪窗花,大大渲染了节日喜庆的氛围。而窗花就是我们常说剪纸,它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美术教育内容之一。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来探讨民间剪纸艺术造型中所蕴舍的审美理想,对提高学生的审美造型能力,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结合民间剪纸艺术的造型规律及剪纸艺人的独特观察方法和思维方法,浅析民间剪纸艺术造型中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李贺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将通感艺术运用最多、运用最妙的一位。他具有奇特大胆的想象力,通过直觉、幻觉,将自己激愤压抑与迷惘感伤的愁苦心情表达出来。客观物象经作者的内心体验而发生位移、变形,依作者的审美趣味和理想而重组,在这个切割组接过程中,大量想象参与了的通感艺术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沈德潜的审美理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时期的诗学大家沈德潜 ,一向被视为“格调说”的倡导者 ,但他实际上在继承了严羽和明七子“格高调逸”理论的同时 ,又吸取了明清以来主性情、重创新的思想 ;他推崇杜甫“鲸鱼碧海”的风格 ,而又赏识清远宛然的诗境 ,主张壮美与优美的结合、格调与神韵的统一。他的审美理想 ,更能体现乾隆盛世的审美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