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生命价值的关注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一个永久性的母题。他确定了两种生命价值 :一种是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 ,一种是超越个体生命存在的精神价值。要使人的生命存在有意义 ,最主要的实践方式就是奋斗 ,精神价值可以超越生命存在价值而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2.
王充闾及其散文中具有浓厚的道家生命意识,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对艺术的人生的追求。这种艺术人生的核心是精神的自由解放,其表征主要在于对现实功利系缚的超越和心灵的逍遥之“游”,最终则导致了生命向自然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魏晋士人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此时,修仙成为他们探索生命的一种方式。葛洪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家,他所著的《抱朴子内篇》是道教的重要著作。它反映了神仙信仰,体现了魏晋士人追求生命永恒与精神自由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儒学的思想统治开始松动,出现了儒、道、玄、佛多元文化的格局,儒家以礼制情的情礼观受到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的冲击.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人对生命意识的觉醒时期,竹林七贤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和生存状态等方面反思情与礼的关系,表现出了崇尚自然、尊重个性、追求精神超越和自由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5.
生命意识包括生死意识和生命价值意识。生命价值意识主要指对人的外在社会价值和内在自我价值的看法与追求。《世说新语》反映出魏晋士人的社会意识淡薄,外在社会价值的缺失导致士人内在自我价值追求的降低,他们多沉浸于当下生命体验的过程中,而真正从精神层面表现内在自我价值的自由意志却并没有在魏晋士人身上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6.
在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昆丁作为康普生家中一个性情敏感、思维敏捷的年轻人,他在欲望抉择的两难境地中,不仅有对历史现实的痛苦反思,而且有对人类精神的未来的祈望.他勇敢地选择了死亡,从而超越死亡.他追求的是精神的再生之美,是-种不怕肉体毁灭而有永恒的精神价值的东西,一种超越了有限生命的无限.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儒家以道德意识信制甚至取代审美情感。与此相抗衡,道家、墨家和秦汉之际的另外一些思想家,从贵生、养生的性命之情出发,反对礼义道德和物欲对人的精神自由均残害与损伤,强调审美情感超越感官满足,超越实用功利,达到生命之适与精神愉悦。审美情感与生命之适第一个把人的情感与个体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是庄子。庄子追求独立人格、精神自由的旗帜就是他所高标的性命之情。性命之情出于生命之自然,它在自适其适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庄子认为一切外在于生命活动的仁义道德、声色大马都是束缚矫曲人的自然情感的名经利锁,是骄姆和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王维诗歌中的"青山"和"空山"意象为切入口,去探索挖掘王维的诗境及其本质."青山,,代表了王维的生活家园,他于其中追求着一种任心任运的自由境界;"空山"进而代指其精神家园,是诗人对禅悦的向往、体验,即其生命存在的自由解脱在宗教意识领域里的一种延伸.二者之间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最终指向诗人对生命精神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9.
"生命"是沈从文创作与思想的核心范畴。他所说的"生命"一方面是指主体在"浑然一体"状态中感受到的"透明烛照"、空灵自由的生命状态。另一方面又指主体在这种状态获得的对于宇宙、人生意义的觉悟,最后还指主体追求"爱"、"美"、"神"等高级精神需要的超越性本能,即沈从文所说的"乡下人"本性。根据"乡下人"本性的实现程度,"生命"区分为完全生命形式和不完全生命形式两种。沈从文认为,不完全的生命形式是滋生社会黑暗腐败的心理基础,只有铲除这种不健康的生命形式重新激发生命对"超越"的追求,社会政治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沈从文的"生命观"是一种建立新道德、新价值的尝试。他欲建立起一套顺应人的健康本性的,而非从人自身之外的权威演绎出来的新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的生命意识 ,是他人生观的核心和作品诗意所在 ,构成其全部小说的基本主题和精神底蕴。海明威的一生 ,是深刻体验生命悲剧性的一生 ,也是致力于对生命悲剧性的克服、反抗的一生。海明威的生命意识包括人生悲剧观和英雄主义两个方面 ,体现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理解和生存方式的探求。他的心灵承载了人类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冲突和根本悖论。他以自己的生命和创作 ,验证了人类的超越精神和自由意志 ,为现代西方人在理想缺位、精神空虚的时代 ,指示一条不背弃崇高的生命之路  相似文献   

11.
<庄子>是苏轼博大人格和深厚思想的重要渊源.苏轼对生命自身本质的追寻深受庄子影响,他对生死祸福有超凡脱俗的透彻领悟.他推崇的理想人格任性逍遥,随缘放旷,摆脱名缰利锁,追求心灵自由.庄子思想指引苏轼在被贬生涯的恶劣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环境中,超越苦难,寻找自我生命的新的价值,他的人生境界产生了质的飞跃.他摆脱了外在的功名利禄,祸福得失,追求心灵的丰富体验和精神的自由.同时他以新的审美眼光发现大自然,打破物我的界限,开启了山水诗词的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身上的"权力意志"推动他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克服艰难困苦。潜在的"酒神精神"助他挣开束缚身心发展的枷锁,追求自由的婚姻。他的生命短暂却丰盈。他执着的求知精神和追求自由的思想超越了时代50年,必将"永恒轮回"。从尼采的"生命哲学"出发,运用"权力意志","酒神精神"以及"永恒轮回"这三个哲学命题来探析裘德的成长轨迹,旨在探讨小说的"成长"主题及其普遍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当自由受到严重压抑时 ,人们常常会对自由与死亡作出一个二元价值判断。普希金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死亡意识的诗人 ,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换取民族自由和公民自由 ,以此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他的自由诗歌就是这种死亡观的诗意表达 :以“立功”和“立言”的形式来战胜来自死亡的威胁和对死亡的恐惧  相似文献   

14.
质野情浓的文化元素促进了中国文论生命精神的张扬,"野"作为一个文学批评范畴,它是文人实用思维与诗性追求的融合、凝聚.礼乐文化的人性化育功用束缚了文人自由精神的抒发,"野"不仅标榜着一种生命精神的高度,也是文人自由天放的人文品格的集中反映.由单纯的宇宙自然向人文本体转换,"野"最终形成了一种超越世俗、体悟宇宙的文学批评境界.  相似文献   

15.
论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的心理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在很大程度上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来表现人对一种新的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向往,丰富了现代文学的画廊。他完全是在一种生命的冲动中表现人的主体欲求。精神价值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理性的觉醒,郁达夫的精神价值世界则主要表现人对平等自由意志的向往和追求。巨大的思想孤独感是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孤独感反映了一代青年的精神特征,是一种病态时代的病态反映,是他笔下人物从自在阶段走向自为阶段的情感的折光。同时,他还从小说中人物的孤独感出发,真实地描写了这些人物精神的自我分裂。因而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美与丑、善与恶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6.
圣杯意象作为西方文学中追求某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原型,见证了西方人不同时期的精神追求,体现了西方文学与文化追求向上飞升的超越精神。圣杯意象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其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西方的价值体系,而且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道德理性的规约、超越精神的外化及生命意识的焦虑是圣杯意象的三大文化内涵,而圣杯意象的传播性、故事性和世俗化是其产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终极价值的探寻、精神境界的超越及生命意识的潇洒等3个层次来分析毛泽东的美学智慧。毛泽东对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等的审美思考都体现了他对终极价值的探寻。毛泽东的哲人风范和浪漫情怀使他的精神境界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其奋发健旺的生命精神,宏观俯仰的历史气度以及其诗化心态使他得以圆通潇洒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凯鲁亚克式人生哲学主要阐述的是20世纪的美国青年张扬个性,以叛逆和顽强的精神追求生命的价值,追逐自由的生活方式,用不懈的精神和态度追求自由,敢于冒险。凯鲁亚克的《在路上》重新定义了人生哲学,传达了一种值得我们探索和学习的凯鲁亚克式人生哲学。人生的真谛就在于不断对生命进行拷问,全力以赴探寻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贝克特化简了戏剧的物质外衣,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审视生命体验的终极样态,用怀疑精神、批判精神、超越精神去追求戏剧的人学内涵与艺术高度,将人学与审美融合于戏剧创作,探求人性价值与戏剧精神的恢复与重建。贝克特的戏剧精神扩大了人类的精神空间,使人能够在自由狂欢中进行灵魂对话,藉此抵达诗意的存在与艺术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作者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反复阐述生命重于轩冕利禄,生命至上主义的主张.这一主张是<庄子>的作者对现实的深沉忧患而产生的.为此可推断出<庄子>的作者萌发了生存论意义上的"人"的觉醒,他渴望一种能消除使他与自然、同伴、自身分裂的和谐.即消除异化的思想.并由此生发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从而获得逍遥自然的自由精神,最终达到对生死的超越与解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