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人才都是教育劳动的产品。非直接劳动方式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财富创造方式。正像大工业把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一样 ,知识经济也把教育并入生产过程 ,“生产人的社会生产综合生产线”——社会教育 ,成为知识产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基础、最重要的产业。强调教育产业化的目的在于强调教育也必须遵循市场运作规律 ,变“供给型”教育体制为“需求导向型”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表现出的种种乱象,诸如教育意义的浅层化、教育目标的模糊化、知识内涵的表层化、教学知识的碎片化、教学行为的表演化、师生交往的形式化等一系列偏离教育本真意义的实践行为,从根本上讲是“读图时代”中人们深受图像化思维侵蚀和支配而呈现的一种“感性迷狂”所致。“图像化思维”作为人们借以理解当下图像世界的一种生理感官方式,已经渗入教育场域之中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造成了严重危害。我们必须正视教育图像化带来的种种弊病,并在柏拉图理念论的“以理性来理解世界”这一根本原则的理论指引下,力求从视觉狂欢统治下的图像化教育回归到理念世界中理性支配的教育,完成由“视”到“思”的复归。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新千年的伊始和世纪的交替,知识经济时代飓风般地向全球席卷,其态势咄咄逼人,其声威振聋发聩。这是一个激烈变革的时代,一个奋力创新的时代。在人们兴奋地聆听时代强音的时候.笔者拜读了新近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刘助柏先生的专著《知识创新思维方法论》(以下简称《创新》)一书,受益匪浅。刘助柏教授是燕山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成果卓著的科研工作者。在潜心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同时,老先生再辟蹊径,倾力研究知识创新理论和创新教育问题。从1987年开始,刘助柏教授为研究生讲授“科研入门”课,现为硕士生讲授公共课“知识创新思维方法论”。这部专著是他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之结晶,堪称上乘。笔者体会,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道德教育的概念入手 ,揭示出道德教育研究中逻辑地存在着的道德、教育、道德与教育互合等3种取向。 3种取向的研究分别形成了道德教育理论的 3种形态 ,即道德教育之道德论、道德教育之教育论、道德教育之道德与教育互合论。这 3种形态的理论统称为道德教育“要素论” ,与此对应的是道德教育“因素论” ,“因素论”以“要素论”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研究逻辑取径之分及其理论形态之别 ,对认识、反思、拓展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赶超论”与邓小平的“台阶论”作为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理论,具有某些共性,二者都是基于快速发展经济的紧迫性而提出的,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两者的差异在于,“赶超论”与“台阶论”的实践特征不同,它们的实施结果也不同。邓小平的“台阶论”是毛泽东“赶超论”的继承与创新;两者分别反映了两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认识,而这又很大程度上受时代条件的影响,因而应当客观评价这两个经济发展战略。在追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使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观是关注人的主体能动性发挥的创新哲学,这是其与古典管理理论、新古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管理观的根本区别,也是后现代管理时代降临的重要标志。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论、谋求主动和适应的组织论以及现实化的人本管理,不仅反映着知识管理的三大本质要求,而且也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实践的变革方向。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承载着培养中学德育教育人才的功能。融媒体时代,线上线下“融合交互”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当前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创变思路。本研究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科学性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从该课程教学改革现实出发,探索出认知负荷原理助推所赋新的高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和实践应用,为师范院校师资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指明新路径,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8.
课程与教学论在我国有了较快发展,但其学科体系的建构相对滞后,目前主要有“并存式”、“合分式”和“融合式”三种类型.要建构一个科学化、中国化的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必须明确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抓住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问题,加强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把握好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程度,构建合理的课程与教学论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深刻地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理 论与实践意义。作者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是分析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的理论武器,是制定我国21世 纪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已走过了35年的历程,其中具有代表性、产生深刻影响且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主要有双基教学、目标教学、情感教学、主体性教学、生命性教学、“先学后教”、新课程教学改革七种模式。对其进行反思与评价,从中总结出一系列的经验、教训,探寻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未来走向与出路,是当前教学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七种教学改革都将课堂作为改革的立足之地,一改只关注教师的“教”这一传统视角,从多种视角关注学生的“学”,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求平衡,不仅丰富、完善了我国的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学论的学科建设,而且作为理论形态直接介入和引导教学实践,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
西方隐喻研究理论视点述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追溯了西方隐喻研究的历史,梳理和归纳出五种主要研究理论:“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映射论”和“概念合成论”,指出这五种理论的发展是一种在不断否定中彼此相承相续的演进过程。尽管各种理论都是在超越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自身却又带有明显的缺陷。文章在讨论介绍各种理论的要旨的同时,析解了各自所作出的贡献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加涅思想对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伯特·加涅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后半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中,成为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这两个研究领域公认的大师级人物,被认为是“当代心理科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典范”。加涅思想的核心是学习论与教学论,其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发展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以兼容并包的学术态度积极开展教育技术研究,促进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繁荣发展;第二,树立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实践观,注重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结合;第三,树立现代教学设计观,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认知”的能力;第四,树立现代人才观,培养以教学设计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已风靡全国。但任何一种教育理论的实施,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论体系,使这一理论更具可操作性。从建立适应个体发展的素质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建立适应个体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体系和与以上两个体系相配套的教学方法改革的三个方面,对构建素质教育课程论体系进行探析,以求该理论发展的更完善,更富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教育哲学孕育了丰富的当代教育哲学生存论转向的理论资源,无论是苏格拉底的“反讽”、柏拉图的“idea”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都体现了一种“理性”与“生存”的张力平衡,但他们的教育哲学生存论开启并不彻底,造成了后世教育哲学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5.
教学论研究在转向与回归实践、变革与创新理论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已有的实践成就和理论成果.从教学论研究历史自觉的意义上而言,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史,教学论与教学论史是“历史性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思想的历史”.这一命题的意蕴不是以教学论的“历史”冲淡乃至替代对当下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探索,而是基于“历史性的教学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思想的历史”,从而实现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的持续发展与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6.
目前,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针对“数学教学论”课程的现状,探究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数学教学论”,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数学教学论”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结合课程特点及现状阐述“数学教学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7.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部分研究生在专业素质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育学理论基础薄弱、教育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和科研后劲不足等。在培养过程中应采取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提升创新能力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一直是中国主流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建构的基本理论框架.近年来,西方各种课程理论越来越为中国学者所理解与接受.其中,泰勒的课程理论被公认为是西方课程探究的主要范式,被誉为"西方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这两种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涉及的意识形态来源各异,肩负的教育使命亦迥异,因而对"课程"、"教学"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论诠释.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藉此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梳理、整合与重建.  相似文献   

19.
紧紧抓住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理论视角,蒋孔阳对美、美感、艺术以及美的规律和审美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作了新的思考与回答,从而建构了一个以实践论为基础、以创造论为中心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体系.蒋孔阳的这一美学体系,不仅直接影响了“实践存在论美学”这一在新时期争论较大的美学派别的提出,而且他本人也被研究者标举为“新实践美学”的“奠基人”.可以说,无论从理论的维度还是从现实的维度,梳理和分析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实践论美学以及它在新时期的境遇,都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掀起的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至今仍在继续,持论者历来存在“美在客观”和“美在主观”、即“客体论”和“主体论”两种观点。周宗岱的《美辨》持“主体论”,该书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基本原理为立论根本,以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化素养、艺术门类的审美实践和人的生理、心理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指出:“论美离不开人”,把握住“美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美是一个形容词”这一本质,便可理清复杂的审美现象,把握审美规律。该书体现了作者丰富的艺术实践、深厚的理论根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