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揭示审美情境的基本内涵及其对艺术创造的意义,并探讨了审美情境的营构和形成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进而强调审美情境和艺术创造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流变型”艺术创造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造成“流变型”艺术变体的原因有三:心理上的“回归”、艺术上的“认同”和政治责任的回避.“流变型”艺术使“原始型”作品的内在意蕴得到了升华,它具有多元审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柏拉图在《费多》中关于无生命的可感物欲求与形式尽可能的相似这个比喻化说法的意义。不同于传统解释,可感物所体现的与形式的相似,是一种逻辑或者定义上的关联,而非在物理属性上两者有相似。而欲求相似这一表述,一方面表现了可感物性质与形式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我们却能通过可感物性质来考察可能会倾向或努力去获得形式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面对历史的苍茫>一书的艺术分析评论,揭示了历史散文创作中"超越"这一审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直觉”在西方传统中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而“共通感”进入审美领域却仅仅是近代以来的事。然而二者都是审美判断或审美鉴赏所必需的基础、本源和重要环节。“直觉”在理性主义盛行的哲学中难觅踪迹,然而克罗齐和柏格森拯救和阐发了它,使其重现活力。而“共通感”在康德的设定和阐释之下,成为审美的不可或缺的基源。但二者一般并不被联结在一起考察、理解和分析——甚至往往被认为是毫无干系的。论文将努力扭转这一误解,使我们重新认识二者的重要意义以及二者的关联对于审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诗歌审美艺术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创作不是人的一般性认识活动 ,它首先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本文从审美创造这个角度出发 ,顺应转型变革时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的更新 ,阐述了对现代诗歌艺术活动的本质性认识 ,从而归纳出现代诗歌的审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公共舞蹈艺术在大学教育中的特殊价值,显现了艺术教育以人为本的关键,揭示出了教育的根本意义。公共舞蹈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塑造大学生的健美形象。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为文学艺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视角,使文艺研究具有一种实践性的话语活力,同时,这一理论也对艺术审美价值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艺术生产时代,艺术呈现出非艺术化的悖论性存在:艺术要获得存在,就要以一种非艺术化的趋向而存在,艺术的发展日益无法依据其自律性而发展,却日益依赖于技术和资本等艺术之外的因素,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艺术越要肯定自己,就越要进一步否定自己,而当艺术不断否定自己的时候,它也就不断地"前进"了。既然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处于一种非艺术化的悖论性存在之中,那么,在这种非艺术化的悖论中,艺术作品是否还具有审美价值呢?艺术生产还能否生产出艺术审美价值呢?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在大众文化当道和消费意识膨胀的语境下,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仍然能够被创造出来,审美价值仍然有实现自身的路径。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在于其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9.
一切存在者(即一切非无的东西)皆可称为物。物多有为其本性所规定的感性表现。艺术作品由物(自然物或人工物)制作而成并且本身也是一物。在科学认知与技术实践中,物的物性及其感性特征往往会受到扭曲或遮蔽;而在艺术和审美活动中则易于得到持守和敞现。但即便是在后一活动中,如果主体性或精神性方面的发挥过于强势,也会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遮蔽。艺术作品最终由物(质)和精神融汇而成,但两者在艺术的发展中又多有此消彼长的复杂情形。  相似文献   

10.
"艺术生产"理论与审美价值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艺术生产”论蕴涵着对商品经济条件下艺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的揭示 ,即审美价值的社会实现和艺术商品经济价值的社会实现的两重矛盾。艺术生产的本质是审美价值的实现。在市场经济下 ,审美价值与艺术商品经济价值相互促进、共生共进之路是我们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论艺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艺术与美学合流,把艺术的本质看作美的,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审美文化研究的兴起,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契机。艺术是文化的核心,也是审美的核心。本文从艺术出发,论述了艺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人是一种艺术的动物,艺术是人创造本性的表现,艺术的审美特征是时间中的存在性决定的,艺术本质上是生命中的幻想性表现。  相似文献   

12.
教育创造的本质是人的创造,而人是艺术和诗意的存在,人不可以对象化,也不可以客观化,因而人的创造也不同于知识创造和技艺的创造,人的创造只能是诗性的、艺术的创造,只有审美性的创造才是教育创造的最高境界。这种最高境界的教育创造最终要依托于教师的审美创造力,从这一理解出发,教师创造力的培养,关键不是培养教师的知识创造力和技艺创...  相似文献   

13.
论编辑审美与编辑创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整个编辑活动过程中,编辑审美与编辑创造并存共在,相辅相成.编辑工作既是审美活动,又是创造活动.编辑在进行审美活动时,进行着审美创造;在对精神文化产品开展创造性工作的过程中,也体现了自己的审美追求并最终实现其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为了理解审美创造的实质,就需对审美创造活动的一般过程进行动态地描述,初始阶段是审美态度和审美注意的出现,实现阶段是审美想象和审美意象的形成,物化阶段是创造技巧与审美创造的完成。此三阶段是递进的,又是综合交织的。任何简单地理解,都不利于把握创造过程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学贯中西的傅雷先生 ,不仅是现、当代业绩卓著的文学翻译家 ,而且在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上也独有深邃识见。傅雷艺术思想的核心在于突出艺术的主体性。如果说 ,傅雷对于主体性的重要地位及其价值的强调 ,是将艺术的本质、艺术的作用与主体性联系起来考察的话 ,那么 ,对于创作主体的人格结构和审美心理的分析 ,则是贯穿于对作家、艺术家的独特心理的观察与体验 ,体现于对创作主体的审美要求之中的。他认为 ,审美主体需要独具艺术感受与领悟的禀赋和能力 ;能够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感情与认识的统一 ,并在更高的境界中做到“感情深入”和“心灵化” ;尤其需要不断强化艺术审美的创新意识。同时 ,艺术表现和审美创造的理想规范与达到和谐统一的主要手段和规则 ,亦应与创作主体的整体要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物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早在先秦时期,"物感"就以无意识的混融状态表现出萌芽之态势,春秋时期君子"比德"喻理思维模式的出现,为"物感"的发展奠定了艺术思维的基础。屈原的文学作品在吸收了楚地民间习俗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内在情感投射到自然外物之上,借"物"而"感",推进了"物感"说的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17.
审美创造的构成因素是以审美性与创造性为经线、以创造特性、创造理想与创造走向为纬线,相互构成审美创造网络。提车经线,分解纬线,意在探讨审美创造的内部本质。  相似文献   

18.
西方资本主义生态现代化之路向是以全球性生态空间修复策略、时间修复策略掺杂生态霸权主义谋划而展现自身的生态叙事合法性的。它所证成的合理性,实质上不过是资本逻辑的生态隐性呈现及非正义剥夺。拒斥“资本丛林”成为新的生态文明创造的基本方向。从实践的生态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价值论出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鹄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创造构筑了一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共同体”逐次展开的新路径。它摒弃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思维模式,建构了作为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生态主体性,塑造了以总体性环境正义为特征的伦理样态,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态空间生产的时代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创造的包容性与发展性为其能持续引领全球生态文明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虚静”心态是中国古代审美创造最重要的心理状态。“虚静”心态是虚与实、静与动两组矛盾范畴的组合,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在创作发生、审美体验、构思想象、艺术法度、技巧运用等审美创造的各个环节,“虚静”心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今天的审美创造,“虚静”心态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