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高潮。唐代诗人在继承前代诗歌遗产的基础上,对诗歌语言是十分讲究的。像杜甫是发下大誓愿“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除那个“推敲”的典故外,还苦吟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也自咏自叹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另外还有皮日休“百炼为字,千炼成句”,以及李贺“沤心沥血”的故事等等等等。总之,唐代诗歌由于经历了历史上长期的诗化过程,再加上唐代诗人  相似文献   

2.
论王、孟及盛唐山水田园诗的自然真朴之美徐维熹盛唐山水田园诗是唐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在被誉为“诗必盛唐”的黄金时代里,此派诗人以其创作赢得了后世的不朽赞誉。因此,研究考察这派诗歌的美学价值,对干认识唐代诗歌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无疑是...  相似文献   

3.
焦延寿,一位至今尚未进入中国文学史的汉代杰出诗人。他书写了西汉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诗史”,一系列“写实主义”诗篇使他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承前启后者,开唐代杜甫“诗史”之先河;他有大量创获的寓言诗、哲理诗,为丰富诗歌的品类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焦氏是自屈原之后,中国诗史上第二位有名的重要诗人。研究中国诗歌发展史必须深入研究《易林》,这是对诗歌发展似乎中断了的西汉时代绝对必要的联缀,是对魏晋至唐宋诗歌发展另一个潜在渊薮不可忽视的挖掘,中国文学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一片空白必须弥补。  相似文献   

4.
北宋扬州诗人王令在宋代作家里,颇象唐代的李贺,他们都很短命,却给后人留下了数百首以奇警创辟为特色的诗歌。钱钟书先生曾说王令“大约是宋代里气概最阔大的诗人了”。王令的诗歌奇崛警迈,令人可惊可愕,当时就为人所瞩目。“年十数岁……未尝从师为辞章,即雄伟老成,人见之皆惊”。就连公认的倔强人王安石也赞誉他“卓荦可骇”,“非安石所能及”。王令的诗歌创作,在气度上与唐代韩、孟,宋代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相同。他在《还东野诗》里云:“吾于古人少所同,唯识韩家十八翁。”所以钱钟书先生说:“王逢原作诗,心摹手追,最属昌黎。”精确地指出了王令诗歌最显著的特色。而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则  相似文献   

5.
同时享有“巴蜀才女”和“唐代著名女诗人”两项殊荣的唐代四川女诗人薛涛是我国留存诗歌数量最多的女诗人。因其在时间上处于道教极端鼎盛的唐代,在地理上处于道教的重要发源地四川,薛涛的大量诗歌中均有明显的受到道教思想影响的痕迹。通过分析其诗歌语言、诗歌典故和诗歌想象,本文发现道教思想是助推薛涛诗歌经典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正> 伟大诗人杜甫历来被尊为“诗圣”,他的瑰丽诗篇则被誉为“诗史”。被尊为“诗圣”,不仅是他的艺术造诣已臻于古典诗词的高峰,更重要的是由于他那博大精深的睿智思想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盼深挚感情;被誉为,“诗史”,不仅是他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为数众多的诗歌,更重要的是他全面地真实地表现了唐代的社会生活,描摹出时代的风云,诸如政治、  相似文献   

7.
论永明声律说的本质和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南朝时代是我国古诗体裁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在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首先把诗歌声律问题提到了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并明确指出,诗人在创作中应注意利用汉语声韵调的合理搭配来构成诗歌的旋律美。这一主张在当时得到了一些文人的支持,于是,南朝文坛上就形成了一个以沈约为中心的新流派,世称“永明体”。这一派的创作理论和实践为唐代格律诗的繁荣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然而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众所周知的“四声八病”这一说法却不象是沈约本人提出来的,而很可能是唐代以后的人们对永明体所做的主观解释。我们如果用“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之类的标准去衡量沈约本人的作品,也不难发现其中有大量自违其例的  相似文献   

8.
诗人蒲风向来重视诗歌理论研究,他认为一个诗人不应该漠视诗的理论学习,而且“要想真正做个时代的诗人,他更加不能不有借重诗歌理论的帮助”(《抗战诗歌讲话·写在前面》)。强调要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诗人就必须“借重诗歌理论”的重要性,可以说是蒲风一贯的创作思想。艾青讲过“每个诗人有他自己的一个诗神——”,那么蒲风的诗神是带着“诗歌大众化”的响亮口号,勇猛地走进劳苦大众和战争中去了。在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喻凫一生交游甚众,和众多诗人有着唱和,他创作诗歌,呕心沥血,字字是血,其诗歌中处处体现出受佛道思想影响的禅意。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的诗歌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展现给后人的正是一个古代读书人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人们谈到我国古代的诗歌,很自然地要举唐代为代表。在这个时代里,产生了世界著名的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还有其他著名作家,为数颇多。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运用各自特擅的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具体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从而表达了诗人们丰厚的生活感情,充分发挥了诗歌的艺术功能。而诗歌的各种体裁,也在这时的初期即已完备,在诗人们创造性的运用下,腾耀出炫人心目的艺术光辉。唐代诗歌所以获得那样伟大的成就,固然应归功于当时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保存于《文镜秘府论》中的元兢的《诗人秀句序》是初唐时期一篇重要的诗学文献。在初唐诗坛重物色、尚绮错的时代背景之下,它以铨选历代秀句的方式,通过重新诠释谢朓的诗歌遗产,直接继承钟嵘和刘勰的诗学传统,重新强调诗歌要以“情绪”为先、“直置”为本,辅以“物色”和“绮错”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具有辩证而多元的特点,并与他的声病说有着深层的统一性,在唐代诗学与诗歌发展史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有力地促进了唐代诗歌从初唐向盛唐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兴寄”说是唐代重要诗学理论,李商隐是晚唐颇具代表性的诗人.将两者联系起来,深入研究“兴寄”理论与诗人“沉博绝丽”“深情绵渺”的独特诗歌风格之间的关系,以及无题诗的“比兴寄托”特征,可以揭示出诗歌理论与诗人风格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借以呈现晚唐诗歌“兴寄”风貌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李白与杜甫     
这两位伟大诗人,可以说不仅是唐代,而且是中国古代诗坛上的两座高峰。这两座高峰并立,很难分别他们的高下。从唐代起,就曾经有人想在他们两人中抬一个、压一个。李白之后不久有个诗人叫元稹,在杜甫的墓誌铭中说,李白好象还没有沾到杜甫的边,更谈不上进到他的屋里去。抑扬太过分,所以当时的韩愈就不同意,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接下去就讥笑:“不知群儿愚,那用相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可  相似文献   

14.
文人竹枝词源于民歌“竹枝”。唐代是民歌“竹枝”的盛行时期,从唐代诗人的诗歌中可以窥见其大致风貌。在民歌“竹枝”的启发影响下,唐代文人竹枝词得以兴起,且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形式风格上,都体现出浓郁的民歌特色。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融进了文人诗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我国诗歌发展至唐代,百家杂出,万马争鸣,内容既包罗万象,形式亦体式大备,成为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盛极之下,难以为继,所以清中叶诗人蒋士铨在《辩诗》中说:“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然而,宋诗人在高峰面前,不甘却步,于唐诗人之后找到了自己发展的路子,虽未另辟新大陆,但却“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序))。宋诗人除发展了唐代韩愈以文为色的特点,以诗论事说理外,还特别注意了使语言比前人更讲究,更精细,在琢句炼字上狠下功夫,冥思  相似文献   

16.
“中间代”是新世纪诗歌中一个有影响力的命名。新世纪初相关诗人对“中间代”进行了反复、持续的建构,呈现出了“中间代”诗人的基本风貌。但是,这一命名缺乏内在的诗学根据,更多的是出于夹在“第三代”和“70后”诗人之间、以“60后”为主体的一批诗人进入诗坛的实际需要。“中间代”诗人集纳在“中间代”的旗号下,是消费时代的诗歌行为,他们以商业营销的方式凝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群体的努力没有诗学价值,他们在危机时代,坚持了新诗的先锋性、纯粹性。  相似文献   

17.
在唐代诗歌中,“玉壶冰”是一个较为常见而又颇能引人入胜的意象。提到唐诗中的“玉壶冰”,人们往往会想到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除王昌龄外,唐代还有不少诗人曾在诗作中使用过“玉壶冰”这一意象,分别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并显出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我国诗歌高度繁荣发展的时代,她酝酿和造就了不少杰出诗人,其中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她最优秀的产儿。 李白,字太白,唐武后长安元年(701)他降生在蜀中绵州蜀隆县(今四川江油县)一个富裕的家庭里。其父李客不是一个地道地主,很可能还经营商业。李白后来在诗歌中屡屡夸耀他的家族,其实他的家族只不过殷实而已,不会拥有特殊地位和荣贵的光环。  相似文献   

19.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在诗歌艺术上也是匠心独运,精雕细琢,别树一帜,光映千古,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杜甫诗歌卓越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去分析和总结,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诗歌创作提供艺术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 ,唐初科举考试中所规定的诗歌押韵的同用、独用条例 ,到唐代中后期 ,已与实际语音不相符合 ,好多人有了“出韵”现象。为了不因“出韵”而影响诗人的科举或诗人的形象 ,晚唐人为地规定允许诗人以“辘轳体”、“进退格”的形式出韵而不被视作“出韵”。由于出韵是实际语音的反映 ,故辘轳体、进退格也是汉语语音的实际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