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连举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感觉器官集中注意时所引起的感知误差,被称为错觉.如果把这种错觉予以艺术地再现,就是错觉描写.恰当地运用错觉描写,能够细致地反映人物特殊复杂的心理世界,传神地刻画客观事物的不同形态,真切地再现斑驳陆离的审美意境.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对唐诗中的错觉描写作以浅陋地探析. 相似文献
2.
曾艳红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9(5):55-58
植桑养蚕是我国古代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唐诗中存在着大量的蚕桑题材,它们集中在描写农村生活、讽喻世情人生、表达闺情春思、记录蚕桑技术及反映蚕桑神话、民俗等几个方面。蚕桑题材入诗使唐诗增添了现实主义及浪漫主义色彩。蚕桑意象的使用使唐诗呈现出含蓄蕴藉的审美特质;此外,蚕桑文化还是促进唐代田园诗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4.
郭力平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记忆错觉研究是记忆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动向。本文简单回顾了记忆错觉研究的发展状况,简要地介绍了几种主要的记忆错觉。认为记忆错觉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的方向,其前景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5.
李金坤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1):100-106
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至唐代可谓已臻登峰造极之胜境。由于唐代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价值所特有的深刻认识与深切体验,故而使得唐代山水诗别具畅神之山水、感怀之山水、人化之山水三种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诗人们凭借山水,或体现个性,或感怀身世,或畅神适性,或抨击黑暗,或避世隐居,或陶冶情操;它们既是诗人创作的素材,又是诗人自由往来的精神家园。唐诗自然山水的丰富内涵,实即天人合一思想在唐代最为突出的体现,这对于增进当代人们的环保意识、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皆不无启迪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6.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唐诗善写情、景,以丰神情韵见长,但也不乏丰富、邃远的哲理。创作主体对于诗美特质的正确把握是唐诗饶具哲理美的基本原因,老庄哲学和佛教哲学对唐代诗人的哲思能力和哲理表现技巧的提高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海岩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1):67-68
《唐诗审美十论》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思想情感价值的专著。它既是唐诗研究的最新成果 ,也是我国唐诗研究的传承力作 ,更是一本引导我们洞穿历史隧道去欣赏大唐生活、文化、艺术的“美的导论”。 相似文献
8.
吕银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3):67-69
对李贺《李凭箜篌引》、韩愈《听颖师弹琴》和白居易《琵琶行》的描写手法进行了比较 ,认为 :用文字描写音乐 ,首先要写好通感 ,不仅要描摹旋律变化 ,也要反映双方的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最讲究意境的,唐诗也不例外,而翻译诗歌也必须体现这种对意境的追求。通过唐诗英译的理论和实践分析,可以体会译者对原作意境的把握之难,而一旦未深刻领会到其意境,那么译作就很难成功传达原作的精神。文章试图运用图式理论,通过例子分析,来探讨唐诗英译中意境误传的具体表现及其导致误传的因素,旨在说明图式理论在唐诗英译之意境传达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春艳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4)
色彩负载着亿万年生物进化史的信息 ,积淀着深刻的人类文化内涵。唐诗中丰富的色彩世界 ,是一个有独特意义的审美新领域 ,也是认识唐诗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视角。文章运用大量诗例 ,对唐诗色彩描写的几种常用技法做了探讨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李惠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6):81-84
唐代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重要发展期,长期以来,人们对唐代审美文化的认识有笼统、片面的倾向,一提唐代,人们马上想到的便是盛唐的雄浑之音、壮丽气象,对雄浑刚健之壮美的崇尚及以胖为美的女性审美观,而忽略了有唐一代崇尚阴柔的风尚。透过唐诗柳意象人们可以窥探到唐代士人对阴柔美的崇尚、刚柔相济的美学追求以及纤柔清瘦的女性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
姜革文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4):52-54
在古代商人因重利轻别离而使其家人蒙受巨大的感情煎熬,唐诗中有大量表现商妇的愁怨的诗作。这些诗作源于商人职业的性质以及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讲,商人是商妇愁怨的制造者,同时也是受害者。本文试图从商妇的怨诗作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唐诗中情感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14.
胡玢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7-59
试从审美感知、审美移情、审美再现三方面阐述审美主体如何在古诗意境英译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给目的语读者呈现完美译本,以达思想共鸣。 相似文献
15.
蔡安延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
“人类以自恋的方式把自己作为新的图腾对象来崇拜”,这是艺术人类学在当代艺术怀疑人自身的夜幕中透出的曙光。这崇拜的具体标志之一,就是艺术地描写了作为先民理想和作为民族情感特征具体表现形式的风俗。而文学作品中的风俗描写则尤为丰富和深广。 相似文献
16.
17.
谈加林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
尽管目前人们已认识到视网膜成像模糊是产生某些视错觉的原因之一,但人们并不清楚它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本研究以相交线的模糊照片直接证明,相交线模糊成像时,其交点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使得由于光学及视网膜的结构特点的原因使视网膜的像上模糊,某些由相交线构成的几何错觉图形,实际上是类“拧绳”错觉图形。而另一些相交线构成的几何图形错觉,则直接包含了这些变化。这个结论本身还置关于这类错觉的侧抑制理论于次要地位,甚至完全被否定。 相似文献
18.
罗恺韵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5):125-127
博客凭借其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及双向互动性等突出优势,扩大了唐诗传播的范围及影响,使唐诗研究的持续性更具生命力.而唐诗在博客中传播所带来的价值取向混乱等相关问题也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9.
戴领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374-375,378
本文以《月下独酌》的两种译文为例,从接受理论的“审美经验论”出发,结合翻译关学理论,从语音、文字、非形式三个层面对《月下独酌》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较赏析,认为唐诗英译,译者应从语音、文字、非形式三个方面重现原诗的审美信息,激发读者的审美创造力,以实现译入语读者与原作的文学交流,使其获取一定的审美经验,最终实现唐诗生命力的延续及译本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徐颖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4-35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即把外界客观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在生活中,错觉其实很常见。比如,我们在旷野里看到的天地相接,在行进的火车上看到窗外景物向后退去,成语里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等,都是错觉。在作文中,如果能抓住各种各样的错觉来展开描写,不仅能使文章内容具体真实,还会显得新奇活泼,不落俗套。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错觉和错觉描写这样的词还很抽象和生疏,根本不可能有意识地去关注和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错觉描写的实例加以引导和训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