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以前,我国的农业政策事实上表现为“哺育工业型”,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着明显的”剪刀差”,农副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从80年代起,农业政策开始发生变化,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20年时间内,政府集中力量调整和改革农副产品购销价格。这期间的农业政策基本上属于“农副产品价值回归型”。这种政策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全面达到“温饱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业与非农产业长期存在的技术差距、劳动生产率差距以及规模经济效益的差距等,城乡差距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反而还有所扩大。1978年,城镇…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紧跟党中央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布署,先后实行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等一系列壮举,这一系列突破性改革,对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改变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真正使农民富裕、农村繁荣,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的“两个转化”,从而真正在我国实现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的结合,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与差距,对单项突破,缺乏总体系统把握的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山西的农村经济主要包括农业农村的农业经济和综合农村的土地经济和乡镇企业经济。近几年,农业农村和农业经济出现了徘徊不前的状况,为此应采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改革等措施。综合农村的土地经济出现了土地资源严重浪费,部分农户的“恋工”意识淡化,“厌土”意识明显增强。引导综合农村经济走出低谷,应采取收回耕地重新分配,使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过渡等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 ,也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更谈不上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农业产业化是我国自 1 978年农村经济改革以来的又一伟大创举 ,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和“三农”问题紧密相关 ,需要社会各相关部门和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与关注。二十年来农村改革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农业市场化作为农业产业化基本特征之一 ,同时也是农业产业化重要的基础、前提 ,与农业产业化密不可分 ,因而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八年的改革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仔细分析,“六五”期间农村经济的高速增长具有挖潜和补偿的性质。当前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形势是严峻的。随着改革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需要进一步发展。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的宏观对策是加强服务和引导;微观对策是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胡宝刚,梁珍平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加强农业生产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农业新机制,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新发展,为实现“九五”计划和ZOIO年目标奠定...  相似文献   

7.
“男工女耕”与中国农村女性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村家庭出现了“男工女耕”的性别分工格局.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工”是一种以农业为原点的粗略的划分,实际泛指一切非农产业.在中西部地区,这种分工大量地表现为男性劳力外出打工、经商,女性劳力固守家园,从事农业劳动.“男工女耕”的分工格局使中国农村女性成为农业劳动的主力军,她们承担了60%以上的农业劳动,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拟从人的层面来分析“男工女耕”的分工格局对中国农村女性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新光 《阴山学刊》2007,20(2):5-11
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农村改革两大主题是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再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使亿万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通过农村政治体制的改革,再造基层社会的民主权威,使亿万农民群众当家作主。但由于受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缺乏应有的发展,一再拖延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乡村社会也出现了“治理危机”。下一步,应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思路,重点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民间融资机制、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部活力,不断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一) 广东农村十年来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使全省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农村社会总产值来看,从1978年到1988年,十年增长3.2倍,年递增15.6%;从农业总产值看,十年增长97.7%,年递增7.1%。全国有人把十年改革分成两段,第一段是从1979年到1984年的前六年,认为这一段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各方面的生产蓬勃发展,从1985年到1988年的后四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段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出现了徘徊,改革的效果不明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的机制变革与经济发展,因地区和时期的不同有很大差异.本文基于地处河北省邢台市内邱县太行山深山区的富岗山庄的实地调查资料,对1984年以来该村的机制、结构和发展过程进行考察,在一个博弈模型里对农村精英同社会、村民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农村精英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从一个侧面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案例.  相似文献   

11.
2000年2月 14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指出:“在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不仅是解决当前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困难的客观要求,更是提高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这里编发的一篇调查报告,可以看作是对这个“意见”的积极响应。报告涉及的这场始于1996年的农村改革试验,虽然只是在一个村庄进行,却具有探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全局性思路和具体操作措施的积极意义。对中国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六十多年追踪研究的费孝通教授,曾到作为这场改革实验基地的双八村进行实地调查,对这场工农联手的改革试验予以充分肯定,并主张大力支持,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2.
张爱芹 《理论界》2007,(12):24-26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并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富裕起来,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重温邓小平同志的“三农”思想,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再造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基层民主权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新光 《社会科学》2007,3(4):78-85
中国农村改革的原始起点是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但其逻辑演化过程却是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再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使亿万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通过农村政治体制的改革,再造基层社会的民主权威,使亿万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然而,由于受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缺乏应有的发展,一再拖延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乡村社会也出现了“治理危机”。下一步应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思路,重点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民间融资机制、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部活力,不断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一)如何树立正确的农业形势观? 改革开放十年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大体来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到1984年的大发展;1985年到1988年经历了几年徘徊;1989年后出现转机,1990年大丰收,1991年虽遇特大水灾,仍是一个丰收年。总之,应该说我国农业十年来有了大的发展,也经历了停滞徘徊,又出现了新的高涨。农业发展的起伏原因当然是很多的,不过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关于农业形势的观点正确与否,全面还是片面,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影响。1984年我国农业生产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取得空前大丰收后,1985年主要农产品生产一下子就陷入停滞,而且连续徘徊了四年。这个问题的出现,与84年农业大丰收后我们对农业形势盲目乐观乃至认识偏颇有直接关系。有些同志认为,中国农业已经形成了自我发展能力,不需要外力支持就可以进入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态势。然而,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却发生了不同的趋势。农村的改革,使农业和乡镇企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农村教育事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以至教育出现“危机”,人口挂上“黄牌”。反过来,又影响农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  相似文献   

16.
王荣,1958年4月生于江苏滨海,农业经济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1985年至1988年期间,作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师从于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刘崧生教授,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的研究。长期以来,凭借数年下乡插队经历所形成的农村经济工作的经验积累,加之入学后科学的治学态度与方法以及持之以恒的勤奋努力,在过去十几年大讨论大发展的农村经济改革理论战线中大显身手。所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始终围绕农村改革与发展这一主线,融学术性和对策性为一体。其鲜明的观点,为我国农业经济理论的发展与政府政策的…  相似文献   

17.
1984年,湖北农村同全国农村一样,呈现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随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城乡之间的联系将更为紧密,农村正面临着加速发展商品经济的极其有利的时机。1984年中央发出了关于农业的第四个一号文件,提出了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组织农业生产新高潮的政策、措施。要在湖北农村贯彻落实中央指示,发展农村大好形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这些工作中,我认为,首要的是在思想上坚持清“左”、破旧、立新。这是因为,在我省一些干部中,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农业改革与发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邓小平农业改革与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在新时期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农业改革与发展思想,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长期使我们焦虑的农业生产所以能够在短时期内蓬勃发展起来,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强大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改变不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了八亿农民的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目前农村的改革还在继续发展;农村经济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决定》所说的这一个转变,在产业结构上必然体现为由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转变、由经营农业为主向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转变、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发达的商品经济转变。因此,适时地调整、改革农村产业结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历史任务,是农村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0.
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基础和母体产业,如何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进入市场,推动市场农业的发展,使农业走上富裕之路,对于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稳定国民经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农业进人市场面临的主要矛盾。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传统的计划农业转向市场农业。这场深刻的产业革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的良好的机遇,但也使农业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1.农业生产者对市场调节不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