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诸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立足农村实际作出的重大选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必须科学规划,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遵循其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好相关关系,提供有效保障,才能扎实稳步地推进。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才能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的13年间,关于"三农"问题一系列丰富而又高屋见瓴的论述,形成了其关于中国"三农"问题的思想理论体系,特别是对"三农"工作的思想基础、出发点、着力点、发展方略、保证措施等五个根本性问题进行了理论总结,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为彻底改变该地区农村的落后面貌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本文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探索,以给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提供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主要领导人由来已久的设想和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这一宏伟战略,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命题,其实质在于破解"三农"问题,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新阶段新农村建设明确了奋斗方向.  相似文献   

6.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在全球视野内审视和把握中国式发展道路,要正确认识21世纪中国“三农”问题的新发展,要正确认识和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六字方针,必须着眼制度创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思考问题,既要看到它的紧迫性,又要看到它的长期性;既要坚持全面推进,又要坚持重点发展;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既要借鉴国外经验,更要立足中国实际。  相似文献   

8.
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政治化的决策只能为其提供发展的契机,却难以为其提供持续而规范的保障.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法律改革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全面修改现有法律制度中不利于"三农"的法律规则,把"三农"植入一个新的法治环境之中,农村、农业、农民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农村金融则是连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现代经济的载体.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还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新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并放大其功能;培育具有竞争性的,相对独立的,具有完整金融创造功能的区域金融市场;发展各种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提升农村各类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风险控制的能力;建立农村贷款保险制度,促进支农贷款发放,提升农村资金自我创造能力;运用贴补政策,增强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动力和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明确政府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定位,减少行政干预.  相似文献   

10.
破解"三农"难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历史性难题,对我国来说,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有特殊的难度,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但新农村建设中还有诸如农民增收、户籍改革、经费投入、提高农民素质、保障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等难点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和处理。  相似文献   

11.
生育文明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育文明有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是农民实现生活富裕的坚实基础.生育文明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据此,提出6条目前农村生育文明工作中助力新农村建设的要点.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华夏朝鲜族第一村的沈阳市东陵区满融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务实有效;突出朝鲜族文化特色,建立新农村建设开放性的思维;突出区域经济特色,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活力;坚持农村生态环境的科学发展,高标准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新农村建设面临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经济发展快速,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生活和生产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等问题。因此,提出多种政策齐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发扬民族文化特色,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造生产生活新环境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更是新农村建设者和推动者.政府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地位,广泛吸收农民建设新农村.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转变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有限政府,使农民有机会参与新农村的建设,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首先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并分析了广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成效,指出其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进而阐述了广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和战略思路。最后指出广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十一五”规划的政策要点。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妻子”生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和谐环境,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排斥着农村夫妻共同迁居城市就业和生活,这导致了许多半流动农村家庭的出现。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在农村社区的不稳定性和欠和谐发展,给广大农村造成了各种经济的、社会的隐患,是新时期农村建设的不和谐因子。夫妻在外出与留守的抉择中,多数妻子无奈地选择了后者,承担起了本应双方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研究表明:虽然大多数“留守妻子”是由于子女的教育才留守在农村的,但她们却缺乏将子女教育成才的自信和能力;丈夫外出后,大多数农村“留守妻子”认为其安全感和幸福感降低了,部分认为更幸福的妇女主要是由于经济收入的增多或可以免除家庭暴力行为;“留守妻子”的选举投票自主权有所增强,但是她们参加干部竞选的积极性降低。  相似文献   

16.
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任务。高等农业院校该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作用,怎样发挥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作者详细论述了华南农业大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取得的成效。主要做法包括积极开展各类教育与培训,为"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科学研究,通过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科技支撑;加强与政府、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的合作,加大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全方位服务社会;开创新的推广转化模式,创办《绿色家园》农业科普电视栏目,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17.
费孝通先生的小城镇建设思想强调小城镇的重要性,认为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相辅相成;小城镇是农村人口的蓄水池;是城乡一体化的纽带.他的思想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即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在当下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并未发挥出主体作用.农民主体性和主体地位的缺失,与农村法制建设缺乏农民主体性的视野,缺乏把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制度建设方向的意识和努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新农村法制建设只有坚持"以农民为本",把农民主体性和主体地位作为主线贯穿其中,着眼于农民主体性的提升和主体地位的获得,处理好农民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关系,并构建农民的利益代表、表达机制,利益参与、决策机制,利益救济机制,才能从法制层面促使农民作为最终解决农村困境的主体性力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着眼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描述了武义从躬耕垄亩到以温泉为龙头的旅游业的兴起过程,探讨武义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旅游业在武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